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学习的核心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提问则是实现课堂角色从教师为主导到以学生为核心转变的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在新课改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了高度的重视,该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中提出"老师的角色不是一桶水,也不是自来水而是一个支架,根据学生需要提供帮助,学生踏着教师提供的支架,主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为了实施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学习)过程时,必须要考虑从多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学习支架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甚至可以说,学习支架是教师现代教学技能最充分、最集中的体现。本文详细阐述了学习支架的概念、提供学习支架的原则、学习支架的几种形式,并分析了信息技术可以为学习支架的设计提供哪些支持,并辅以多个支架作为举例,以次增强文章内容在具体教学设计中的可应用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技术》2017,(10):100-105
STEM聚焦于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习者跨越专业鸿沟,是STEM+教育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的重要体现。文章在梳理STEM与学习支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探究STEM学习支架的特征及类型,分析STEM+教育中学习支架设计原则,并基于科学探究的过程,构建STEM+教育中学习支架的设计流程及其学习活动的关系框架,提出STEM+教育中学习支架评价要素,以期为STEM+教育的有效实施以及学习者综合科技素养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支架式教学的提出,为课堂的搭建提供有效的途径.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结合情境、温故、合作和反思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自由想象、发挥和交流提供了平台,使学生能够完全将自己的思维展示出现,彼此之间找到缺点、获得优点,实现学生的知识构建和技能掌握,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和创新意识,打造新时代的高效课堂.一、构建情感支架,激励鼓舞唤醒学习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的激励、鼓舞和唤醒.在教学中,教师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以"牛顿第三定律"一课为例设计了教学案例,并在中学课堂进行教学实践。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分析和说明了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策略,在最近发展区搭建三种不同类型的"脚手架",帮助学生感悟、探究和经历物理知识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6.
支架式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为了更好地为课堂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在课堂的预设中,建立支架式教学已成为众多老师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虚拟课堂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态度、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着虚拟课堂的教学效果。虚拟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需要充分认识影响学习者参与度的关键要素,并通过对关键要素的有效利用、设计和控制才能提升虚拟课堂的活力。鉴于实践中学生浅层、消极参与的现象,论文从学习准备、学习动机、学习环境与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参与度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正>支架式教学是当前建构主义的一种体现模式.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导者与引导者,对整个课程的组织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指导与引导也是教师在支架式教学中的任务.而学生的思维却是整个课堂的中心,教师的主导是为了利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并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支架式教学中,要逐步进行,循序渐进.本文以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为例来分析支架式教学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学习任务单是依据学情分析,为达成学习目标而设计的课堂学习活动的载体.它具有导向性、支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有着明确的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指引、方法指导、资源提供等作用,可以激发每一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全方位影响着课堂内的师生活动,使学生在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变"课堂"为"学堂"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解决复杂情境中的问题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重要能力。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聚焦问题解决的学习模式离不开有效的问题支架,但应用何种类型的问题支架以及如何应用问题支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此背景下,通过文献述评、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借鉴问题支架认知分类观以及问题解决过程四阶段观点,构建了面向翻转课堂的课前“过程提示—细化提示—反思提示”问题支架、课中“问题表征—方案制订—方案分析—监控评价”问题支架以及课后混合的问题支架应用框架,并在小学三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准实验研究,分别从学习成绩、问题解决能力、学习态度三个方面进行了效果检验。结果显示:相对于控制组,实验组学生在学习成绩和问题解决能力表现方面较为优异,并且差异显著,实验组学生对使用问题支架持有积极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