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相对于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戏剧文学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数量相对较少,其选材范围相对狭窄。以苏教版为例,初中六册书中,只在九年级下册安排了四篇戏剧作品,分别是《威尼斯商人》《江村小景》《陈毅市长》和《一厘米》。本文以苏教版剧本单元的教学为例,就如何利用教材有限的剧本资源进行剧本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创作了西汉时期的《巾舞歌辞》是我国现存在最早的戏剧剧本。《巾舞歌辞》存在的事实表明,我国有剧本可考的戏剧史应上溯到西汉时期。  相似文献   

3.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窦娥冤》选取第三折,这一幕为窦娥反抗性表现最为强烈的一幕,也是整个戏剧的高潮,是戏剧矛盾冲突的核心焦点。更深层次探究戏剧的角色塑造艺术,还需从整体出发,厘清情节脉络与矛盾冲突。因此,从戏剧矛盾出发,分别从《窦娥冤》的整体人物冲突、多种对立面间的人物塑造与偶然因素的参与三个方面深入探究剧本中的人物塑造艺术应该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4.
抓住课文中属于“语文”的东西,以挖掘语文课的价值,做到“长文短教”,是我们教学《窦娥冤》这样的长文时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元杂剧是表演艺术,仅通过阅读剧本来鉴赏戏剧,已经削弱了它的艺术魅力,如果在剧本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不能充分地“读”,就更难感悟戏剧语言的情感与内蕴。因此,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读中熏陶就显得异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从话剧《家》英译本看英若诚的戏剧翻译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是一个可读可演的整体,考虑到戏剧的可表演性,剧作家需要用一些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语言技巧,从而使戏剧的语言具有了某些普遍特点,如语言的口语化,简洁性,动作性,个性化。兼具演员和导演身份的英若诚,在其翻译实践中,充分考虑舞台效果,主张保持语言的这些特点。他的戏剧翻译被译界公认为是适合演出的剧本。本文以英若诚先生翻译的《家》这一剧本为例,来探讨英若诚先生如何成功地将戏剧语言的这些特点再现于译本之中,创作出了上乘译作,保证了舞台演出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6.
戏剧文学的阅读与欣赏在初中阶段只安排了一个单元,即第五册第七单元。选文是《〈白毛女〉选场》、话剧《〈陈毅市长〉选场》、传统京剧《〈打渔杀家〉选场》。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着重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作文训练是编课本剧或将剧本改写为故事,语文活动是演课本剧。根据以上目标,我按八个步骤来进行教学。 一、总览 我先让学生读单元提示,了解戏剧文学在这里就是指剧本,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阅读时,要抓住戏剧冲突;欣赏时,主要是欣赏人物语言。再引导学生读附录中《谈谈戏剧文学》的知识短文,让学生了解一些戏剧知识,知道剧本通常包括舞台提示与人物自身台词两部分,了解剧本的三个特点及其不同标准的分类。从而提高阅读与欣赏戏剧文学的能  相似文献   

7.
汤湿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出现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相差只有三年。两个剧本在题材流变,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戏剧结构,戏剧冲突,悲剧风格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通过对这两个剧本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汤湿祖戏曲和莎士比亚戏剧的异同,也有助于探讨东方西方古典戏剧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8.
改进剧本教学应该受到重视。在英国语文教学中有戏剧教学法,教师对剧本结构进行分析,解剖剧中人物。然后由学生实践排演剧本,因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民国年间,上海先后创办了《戏杂志》 《戏剧月刊》《京戏杂志》《戏报》等近三百种戏剧报刊,这在全国范围内屈指可数.这些报刊刊载了大量的戏曲演出信息、伶人传记、剧本、剧评文章、戏剧改良建议等内容,推动了中国戏剧的发展,也成为研究民国戏剧史的重要资料.随着戏剧报刊的繁荣,无形中培养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塑造了市民现代性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0.
钱国峰 《考试周刊》2011,(4):132-133,8
人教版高中英语课材中选用了一些文学作品,因此对教师怎样进行文学作品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改编而成的戏剧剧本为例,通过六大具体的操作步骤,探讨了如何在戏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和欣赏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1.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尤金·奥尼尔的自传性剧本。他用戏剧手段在剧中直面他的父亲、母亲、兄长与自己。责备一悔恨,严责一同情,痛恨一热爱的情感节奏贯穿于整个剧本的自始至终。这种情感的反复节奏与整个家庭关心的一个痛心的问题——谁应该受责备,反映这个剧本的主题——过去就是现在。《进入黑夜的漫长的旅程》是一个令人感动的诗化的剧本。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在戏剧批评领域,评论家比较注重戏剧的文学价值,而不是戏剧价值,人物分析独占鳌头。评论关注的主要是戏剧人物的刻画,也就是说,戏剧本身的特点被忽略了。但是戏剧毕竟是戏剧,是要在舞台上表演的,除了它的文学价值,它应该具有更多的戏剧价值。是否具有戏剧性是评价一个剧本的重要标准,本文将仅仅从戏剧动作方面来研究《麦克白》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13.
《哈姆莱特》是一出社会悲剧,也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代表作,它成功地刻画了鬼魂的艺术形象。鬼魂虽不是剧本的主角,但它不仅增强了戏剧的悲剧性,同时也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促进了悲剧人物哈姆莱特性格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篇多幕剧剧本课文《负荆请罪》,这个历史故事最初入选教材时是篇记叙文《将相和》,课本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领略戏剧的魅力。仗着过去教过《将相和》,我设计出了教案第一稿:简要回顾“负荆请罪”之起因;重点关注剧本第二幕“负荆请罪”之过程;从人物的动作、语言中体会廉颇悔过之“诚”,蔺相如待人之“大度”。  相似文献   

15.
戏剧类整本书阅读实践启思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学习任务群之间的沟通。在关联学习任务群的指导下,确定阅读内容,实践阅读方法,探索剧本阅读"这一本"的价值,归纳出"这一类"剧本的阅读钥匙,进而形成较为系统的戏剧类整本书的阅读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6.
王霆 《江西教育》2012,(Z2):47+50
相对于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戏剧文学在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材数量相对较少,选材范围相对狭窄。苏教版初中六册书中,只在九年级下册安排了四篇戏剧作品,分别是《威尼斯商人》《江村小景》《陈毅市长》和《一厘米》。本文以苏教版戏剧单元的教学为例,就如何利用教  相似文献   

17.
作为美国戏剧的奠基人,奥尼尔凭借《榆树下的欲望》誉满天下。此剧本透过写作技巧、人物塑造,深刻反映了现实社会的思想主题,关注人性本质意义。犀利剖析的笔触深深地吸引着评论家和广大读者。事实上,《榆树下的欲望》的艺术魅力与它的语言系统息息相关,因此从戏剧的听觉语言和视觉语言两方面着手,对剧本进行全方位的语言剖析,有助于戏剧爱好者深刻领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刚跨入大学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有能力读懂一个简单的英文剧本,但要通过它对英语戏剧有更多的了解,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单个作品的讲解上,还应该作适当的补充。第一,应让学生对英语戏剧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第二,应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主要的剧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第三,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欣赏戏剧。  相似文献   

19.
《邢台学院学报》2016,(1):145-148
田纳西·威廉斯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包含了众多的戏剧符号。从文本和演出、行动素模式、人物、空间和时间等方面分析这一剧本蕴涵的多重符号系统。结合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剧作探讨戏剧的符号,让戏剧这一高雅艺术变得直观具体。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戏剧教学具有特殊性,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上具有重要意义。当下戏剧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学生对经典戏剧不感兴趣、片面地解读人物形象、忽视对剧本的研读、盲目开展课堂戏剧。孙绍振教授提出的还原分析法分为语义还原和对象还原,适用于戏剧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还原分析法还原剧本的关键词和剧本的景物或人物,与原文对比,找到其中的矛盾点,能感受到剧本中的情感逻辑,体悟作者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