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隧道是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综合体.隧道开挖破坏了地层的初始应力平衡,产生围岩应力释放和洞室变形,过量的变形将导致围岩松动甚至坍塌.所以隧道完成以后必须进行初期支护,常见的初期支护有喷锚支护,锚杆,喷射混凝土,钢拱架等支护手段.  相似文献   

2.
通过架棚巷道支护结构分析,架棚巷道破坏原因多是由于巷道的侧压力和底鼓引起,造成棚子相对下沉,使巷道变形、断面变小,采取在巷道两墙打锚杆和棚脚穿钢筋混凝土鞋后巷道围岩对侧压力减小了,支架支承能力增强,提高了巷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核磁共振坑道超前探测激发场计算方法。分析了线圈匝数、面积、半径对电流发射,激发场幅值,信号采集的影响。根据接收线圈耦合感应电动势、接收线圈的通频带宽、接收线圈品质因数Q以及发射线圈激发场的建立来设计核磁共振隧道涌水超前探测的发射线圈以及接收线圈参数。通过模拟不同匝数、半径的线圈正演计算出不同线圈的接收幅值,以这些作为参照来设计线圈。在设计的同时,考虑到安全、施工方便等因素,为今后隧道超前探测提供了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煤禾草沟煤矿巷道原支护设计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巷道变形严重,满足不了使用要求.通过现场顶板结构探测,分析研究了巷道顶板结构特征及薄弱环节,并据此修改了巷道支护设计,充分发挥围岩自承能力,改善围岩自身条件,在结构上提高巷道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由于受到山地地形及施工技术的限制,隧道工程日益增多。文章针对迎龙沟隧道洞口易垮塌问题,采取砂浆锚杆、超前管棚等措施,以确保洞口的施工安全;在隧道段施工阶段,分别采取喷射混凝土、挂网喷射混凝土、锚杆喷射混凝土、钢拱架支护、长管棚注浆等一种或几种联合支护方式,采取不同的施工工艺很好地解决了不同地质情况下遇到的施工难题,确保了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6.
由于隧道和煤矿巷道空间狭窄,线圈铺设受到很大限制,提出利用多匝线圈任意摆放进行全空间内水体探测,给出了全空间内任意方向摆放时线圈激发磁场以及全空间范围内核磁共振响应的计算方法。通过分别设置线圈匝数、半径、摆放角度和大地电阻率变化等,对某一深度与厚度水体的MRS信号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野外实验对该数值模拟进行了正确性验证。得到以下结论:线圈半径或线圈匝数越大,信号初始振幅的最大值越大,同时初始振幅达到最大值时需要的激发脉冲矩可相应减小;线圈水平或垂直旋转对信号初始振幅最大值数值影响不大,但探测信号振幅极大值所需激发脉冲矩大小应根据线圈旋转角度相应调整;探测空间电阻率越大,信号探测效果越好;信号的初始振幅最大值随探测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同时探测信号振幅最大值时需要的激发脉冲矩增大。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期刊经过签收交接后,就要书写或是粘贴现刊架号然后上架供读者阅读。为了使读者更为有效的利用期刊资源,各图书馆应该根据自身馆舍的大小、期刊数量的多少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馆的现刊布局和架号编排。  相似文献   

8.
高校图书馆流通书库实行开放式借阅,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乱架问题,长期困扰着图书管理人员,本文提出的"架位号"的方法,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探讨和分析了实现的条件和利弊。  相似文献   

9.
依托大石包隧道进口段工程项目,以管棚支护技术为研究对象,选择外插角、拱顶加固范围、环向间距和拱顶加固距离为影响隧道稳定性的主要评价指标,借助ABAQUS 数值软件进行正交试验,采用CRITIC 法求解客观权重,结合G1 法所求的主观权重在引入博弈论后进行权重组合优化,并基于改进TOPSIS 法加权后探讨了在多因素同时改变的管棚支护工况下各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 最后对各工况结果进行分析,确定最优方案,将最优方案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可为类似隧道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由于X-射线衍射分析仪具有操作简单、无损样品、信息全面等优点,是目前进行物相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样品架自身的衍射信号会影响样品结构的解析,因此X-射线衍射仪中样品架的选择是快速准确得到样品晶体结构及物相分析的关键。该文基于岛津XRD-6100衍射仪,通过对比铝样品架、树脂样品架、无反射样品架、载玻片及自制凹槽样品架,研究样品架对样品衍射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样品架因其性质不同有各自明确的背景峰。若样品量充足,晶型好的样品对于样品架的选择并无特殊的要求,为了得到更高的峰强度,建议使用常规的铝制或树脂样品架;若样品量少且多为非晶态馒头峰的样品,需考虑样品架对其X-射线衍射峰的影响,建议使用无反射样品板,或者以35°为界,特征峰在35°之前建议使用铝制样品架,35°之后建议使用树脂样品架;载玻片和凹槽样品架主要用于特殊形状规格样品的测试。  相似文献   

11.
核磁共振是一种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的能量变化来获得关于核的信息的现代技术,它已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核磁共振的概念、原理和实验技术,并介绍了有关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12.
核磁共振仪是一种大型的分析测试精密仪器,它的用途非常广泛,提高其使用效率的开放模式势在必行,但是,在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时开放核磁仪的使用反而会降低其使用效率。只有在做好充足前期准备工作,在健全的管理体系下才能保障核磁仪自主开放工作安全、顺利进行。文章详细叙述了进行核磁仪开放的前期准备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核磁共振仪开放使用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三方面:培养出一支训练有素、颇具使用和管理经验的核磁团队;制定合理、有效的开放管理方案和预约制度;准备充足的资金进行保障。其中,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核磁团队是开放前准备工作的重点,是维持核磁仪开放运行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水驱油剩余油分布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油藏水驱油微观机理及不同井区的水驱油影响因素,将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和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对不同井区岩样不同阶段水驱油后剩余油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分别对文昌区A、B井及涠洲区C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驱油前,小孔隙基本不含油,油主要分布于中等孔隙和大孔隙内;水驱油后,A井和C井驱油效率中等孔隙高于大孔隙,岩样表现为亲水性,中高渗储层非均质性强,使得大孔隙驱油效率低;B井大孔隙驱油效率远高于中小孔隙,注入水主要波及大孔隙,难以波及中小孔隙。油田开发过程中,通过增加驱替速度可以增加采收率。长期水驱可以增加油藏采收率,亦可通过调剖、堵水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水驱油开发潜力。因此对于中高渗储层来说,通过对不同孔隙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注水开发方式,提高油田的动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有脉冲核磁共振实验用示波器显示和测量实验数据精度差的缺点,提出利用计算机声卡采集实验数据,用LabView软件开发实验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具有测量精度高、操作简单、智能化分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磁共振分析技术是利用物理原理,通过对核磁共振谱线特征参数的测定来分析物质的分子结构与性质.它不破坏被测样品的内部结构,是一种无损检测方法.本文重点介绍了核磁共振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化学、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核磁共振波谱仪(简称核磁)承担着药学院、医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的核磁科研支撑和核磁实验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大型科学分析仪器,核磁的购买价格昂贵,维护和维修成本都比较高。高效的维护和共享管理对于促进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简要概述了药学院核磁的特点,总结了核磁设备管理、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和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实践,并对其特色和前景进行了展望,期待着它在未来的跨学科科研领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生的核磁共振实验课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实验参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反复强调重点,详解细节步骤,使得研究生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核磁共振谱仪为自己的课题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北京核磁共振中心是由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总后卫生部等四部委共同投资,依托北京大学建立的国家大型仪器公用开放平台,是相关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该文对核磁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成效进行了详细阐述,中心建设和运营所取得的经验将为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的搭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双四唑肼(HBT)是一种新型富氮含能材料,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HBT分子进行了结构优化、频率和热力学性质的计算,得到了红外光谱、溶剂效应下的核磁共振谱和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性质.结果显示,优化后的HBT分子中二面角增大,整个分子的对称性降低;HBT分子中碳原子的化学位移与实验结果吻合;标准摩尔焓、热容、熵与温度之间存在较好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20.
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和离心方法,建立了有机质和无机质中页岩油的区分方法及可动性的评价方法。首先,建立了核磁T_2谱图中以10 ms划分无机质和有机质孔分布的方法,并通过无机质中模拟油和水的可动性对比,发现无机质中可动油和可动水的含量随最小可动半径的变化规律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其次,选取两块鄂南长7页岩油岩心进行了可动性评价。结果表明:两块岩心的总可动油含量相差不大,但是有机质、无机质中可动油的含量以及有机质中可动油对总可动性含量的贡献差别较大,表明对于高TOC、孔隙度小的页岩岩心,有机质中页岩油的可动性对总产油量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