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4 毫秒
1.
文法学校是中世纪英国中等学校教育的一个典型。它是中世纪基督教文艺复兴和英国本民族历史发展的混合产物。它孕育于基督教教会学校中,作为拉丁文法知识的教育而存在,又在12世纪文艺复兴的影响下,脱离教会学校的母体,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并在教会办学的基础上出现世俗办学的趋势。此后,在英国的宗教改革和14~16世纪文艺复兴影响之下,人文主义和古典主义复兴,文法学校脱离罗马天主教廷的控制,走向世俗的繁荣,其发展达到高潮。中世纪英国的文法学校,与当时的教会学校和今天英国的文法学校相比,都有其独特之处。同时,它在英国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对中世纪英国文法学校的发展历程、概况和特征及其对当时英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探索,旨在使读者了解中世纪英国文法学校的发展状况及教育特色,认识到中世纪英国学校教育的另一面,即在宗教文化笼罩之下的中世纪英国,也存在着古典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自由农民是相对于农奴而言的,这一群体与农奴同时存在,由于其法律地位和经济状况优于农奴,历史作用也许比农奴更为重要。英国自由农民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群体,中世纪早期的自由农民明显不同于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的自由农。中世纪早期自由佃农主要是自由持有农,到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由于维兰经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晚期英国农民居住状况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世纪晚期的英国,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增加,多数农民对其住宅进行了改造和重建。居住形式的变化,住房结构的改善,房屋质量的提高,使当时英国农村居民的居住状况全面改观。农民居住状况变化是转型时期英国乡村社会深刻变革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英国地方自治传统历史悠久,渊源于中世纪①。其形成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受益于英国当时的法律文化传统、多元的权力格局;另一方面又得益于中世纪英国权利主体的抗争。英国发端于中世纪的地方自治,对近现代英国乃至世界的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英国并不是资本主义最先萌芽的地方,但英国却是资本主义最先发展起来的地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使英国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个王牌资本主义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在研究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时,研究英国资本主义是如何迈出第一步,即英国社会是如何实现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的这个问题十分重要。要研究这一问题,就必然要涉及到中世纪晚期英国的乡村工商业。本文拟就中世纪晚期英国乡村工商业发展的原因、状况以及对英国社会的影响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村规监督员是中世纪英国村庄共同体的重要执法者,是保证村庄共同体正常运转的重要成员,本文通过对监督员的选举、人数、身份以及职能等方面的阐释,试图揭示中世纪英国村庄共同体的内部结构,并通过其发展变化来进一步的了解中世纪的英国社会。  相似文献   

7.
村庄共同体是中世纪英国乡村社会重要的基层组织,它的形成与发展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的村庄共同体是在古代村落的基础上,既保留了古代社会中农牧混合的经济模式,同时又融入了中世纪敞田制下的条田制等新元素发展起来的;随着敞田制村庄的形成,以王权为代表的国家又赋予了村庄一定的社会职责,从而使得中世纪的村庄成为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共同体组织。村庄共同体的形成不仅奠定了英国地方自治的基础,而且还创造了中世纪乡村社会"私有共享"的混合所有制形式,为中世纪较为孱弱的个体权利提供了一定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唐宏刚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9):108-109,114
中世纪一直被称作是"黑暗的时代"。和西欧大陆的国家一样,由于受到基督教原罪说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英国妇女的地位也很低,很少受到系统的教育。然而到中世纪后期特别是13、14世纪以后,妇女在经济活动中所扮演角色的提高,圣母崇拜在整个西欧地区的盛行,新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使得英国妇女受教育状况的改善变得必要和可能了。英国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为其英国社会及其后来为自身解放进行的斗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什一税是中世纪基督教会重要的收入来源,也是堂区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当时起着维系堂区教堂、救济穷人及堂区教士生活的作用。它是中世纪人们担负的重要的税收之一,围绕着征收与逃税,教会与教徒之间存在着矛盾。研究什一税,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信徒与教会的关系,并对当时的教会做更深入的了解。本文是从什一税发展、分类、分配及其导致的后果来略作分析,以了解当时英国教会的基层组织——堂区的什一税状况。  相似文献   

10.
庄园是英国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基层生产和管理单位。一个典型的封建庄园体现了英国封建制度的主要方面,可谓中世纪英国社会的浓缩体。中世纪英国社会经济的一切重大变迁几乎无一不在其组成细胞的庄园打下烙印。而庄园制度的瓦解是中世纪后期英国乡村社会经济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改变了英国乡村社会的特点,导致了英国整个社会结构的重组,是资本主义在英国得以发  相似文献   

11.
中世纪大学在世界教育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对当代大学的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在中世纪大学发展中,权益和权力冲突对中世纪大学产生和发展的催化作用,女性开启了参与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宗教改革运动与中世纪大学的相互作用,这些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世纪大学产生、发展以及向现代大学转变的历史走向,对理解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世纪晚期英国的交通运输条件不断改善,基本形成了全国性的水陆结合的较为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陆路交通在罗马古干道的基础上修建了许多新道路,形成了以伦敦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城乡道路系统;水上运输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内河航运与沿海运输相结合,构成了相互交错、四面通达的水路交通网络。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代词宗,是抒写愁情的高手,其笔下的"愁"词堪称抒发愁情的经 典,涵蕴丰厚,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4.
中世纪英国的民众文化水平呈现两极化态势.中世纪早期,教士和少数社会上层人士垄断了读写技能;到中后期,这两种技能开始向商人等中等阶层扩展.与之相对,广大下层民众则长期处于文盲状态.教育、语言和技术因素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史上,欧洲中世纪科学发展整体上滞后于同时期的中国和阿拉伯,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力远远大于科学影响力是其科学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从欧洲中世纪科学发展整体滞后的现象中可以认识到科学与宗教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世纪英国的军役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发动对外征服战争或保卫在欧陆的领地,中世纪英国战争频仍。但是英国没有常备军,国王采用多种方法征调军队,包括传统的封建骑士军役、外国雇佣兵和货币采邑军役、民军以及契约军役等军役制度,这些对后来英国的军役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娜 《海外英语》2011,(10):289-291
Medieval European feudal society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western society and it is also a historic organic body full of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Overall research shows that feudalism didn’t have monopoly on medieval England society; the non-feudal elements coexisted with the feudal elements in one united body and occupied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8.
中世纪时期 ,为了满足财政需要 ,英国国王经常进行借款活动。从借款对象看 ,国王的借款分为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国王借款对象的变化 ,折射出中世纪时期英国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日耳曼与中古西欧文明密不可分,对中古西欧私人财产权利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虽然没有产生完全意义上的私人财产权利观念,但在中世纪封建主义的招牌下仍然不断发展,形成了一个重视个人事实上占有、双重所有权并存的财产观念体系。本文从《日耳曼尼亚志》反映的传统财产观念的展开分析,对中古西欧日耳曼蛮族法典保护个人财产权利的原则进行了初步考察,以理清日耳曼传统与近代私人财产权观念上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20.
特定的生存环境促成中国当代文学独自的运行轨道与风貌。这是一个由文学的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是一个文学觉醒的过程,是一个文学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的实质是,真、善、美的运行机制由非良性状态向良性的转化与调整。中国当代文学向诺贝尔文学奖冲刺,在于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对真、善、美进行整合,都在于对世界文学潮流的认同与超越。创作模式的革新发生在历史、时代、作家与读者这四维审美情感的交汇区。文学大家应该是大哲学家、美学家与艺术家集于一身者,还要善于集中与加工群众的审美智慧。批评家、理论家既要学者化,又要作家化;既有脱俗的审美能力,又要有不同凡响的哲学修养,时代也要求理论大师的登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