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菲律宾华文教育历经了华侨教育时期和华人教育时期,有其鼎盛和繁荣的纪录。随着菲律宾对华人的菲化,华文教育工作者落后于形势的变化,华文教育遭遇低谷。但华族是个永不言败的民族,他们从低谷中奋进,推动着华文教育的发展,使华文教育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2.
李奇瑞 《九江师专学报》2003,22(3):64-65,72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政府“菲化”的教育制度、多元化的语言环境、模糊的教育理念,是造成华文教育现状主要因素。华文教育发展的前景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取决于华文人才的市场需求以及华文教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历史演变及其振兴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历史演变及其振兴对策初探●吴端阳1995年5月,应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的邀请,华侨大学组成华文教育考察团赴菲考察华文教育。在菲两周,参观了侨中、中正、圣公会、中西及宿务东方等十多所华文学校,以及国立菲律宾大学,了解华文教育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4.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华人最主要的聚居区之一,其华人教育有着较早的历史和良好的发展基础.但长期以来,由于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华文教育在印度尼西亚的发展历经曲折和坎坷.印度尼西亚历届政府的教育政策、中国国际地位的高低以及华人的文化认同都影响着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但从根本上说,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是华文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支撑华文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挽回华文教育的颓势,菲华社会展开了"拯救华文教育"的行动,以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菲律宾华文学校联合会、菲华商联总会和菲律宾晋江同乡总会等为代表的社团积极主导和参与了华文教育改革的探索。改革进程可分为三个时期:1.解决华文教育的定位和华语教学的定性问题;2.完成了制订教学大纲、编制教材和改革教法的工作;3.围绕解决师资和考试问题展开探索。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已基本形成共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值得指出的是:在族群融合的大背景下,挽回华教发展颓势的努力十分艰难,华文教育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泰国华人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认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背景下,对泰国北部最大华人社区美斯乐乡的华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语言生活、语言教育及中华文化认同等情况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发现,从20世纪中期至今,美斯乐乡华文教育经历了起步、骤变、复兴三个阶段。由于各阶段教育内容与教育效果不同,在华语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两个层面产生了代际差异,从第一代华人到第三代华人对于这两个层面的认同逐渐降低但幅度较小。美斯乐华人在中华文化认同方面也呈现代际差异,老一代华人更偏向情感认同,主要体现在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上;而新生代华人更偏向工具认同,尤其注重网络文化层面。建议从增加中外教育合作交流机会、拓宽民间华人联系渠道、加强中华文化符号建设三个方面,建构海外新生代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非洲的华人教育在抗战前主要是华文教育,其目的在于保留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抗战开始到战后初期,非洲华文教育曾出现过一个短暂的繁荣时期,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归于没落,从20世纪50年代起,非洲华人教育开始以西式教育为主,其目的不仅仅局限于保留中国传统文化,更在于提高非洲华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目前,非洲华人教育正朝着民族大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背景中菲律宾华文文学的文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菲律宾处在中西文化碰撞的最前沿,菲律宾华文文学,首当其冲地体验全球化与民族文化问题带来的极度焦灼与矛盾,菲律宾华文作家,作为菲律宾人,体验与倾诉着在“两难”处境之中“菲律宾的焦虑”。作为菲律宾华人,体验与倾诉着在“两难”处境之中“菲律宾华人的焦虑”。菲律宾华文文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张力中趟出一条自己的路,并且,给世界华文文学增添着新质与光彩。  相似文献   

9.
在荷属东印度时期,殖民政府推行“分而治之”的统治政策,这种族群分化的魅影并未随殖民时代的终结而消弭。印尼独立后,政府为解决族群矛盾与族群隔阂,陆续实施一系列的少数民族同化政策,被视为外裔的华人族群首当其冲。在苏哈托军政时代,白色恐怖的威权政治举措愈演愈烈,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华文报刊被全面封锁。对于威权同化政策下的华族生态,印尼华文作家并未回避敏感议题,他们立足本土言述华侨华人的政治遭际、族群创伤与身份认同更迭,在痛诉中融入政治批判与社会建言,在反思中寻求政治出路与族群新生。当前,在“一带一路”的共同发展理念下,印尼华族的社会作用日趋凸显。  相似文献   

10.
由于文化背景的影响,东南亚华裔学生在学习华文时表现出了独特的群体特征。他们虽然已经是异国国籍,却仍然有着很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认为自己是华人就应该学习汉语。文化背景影响着华裔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影响了华裔学生学习华文的学习动机、态度等特征。因此文化认同是东南亚华裔学生与非华裔学生学习华文时差异的核心。可以通过建设更有利的语言文化背景,加强华裔学生的文化认同,促进国外华文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菲律宾华文教育一百周年纪念之际,由菲律宾华商联总会、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菲律宾华文学校联合会主办的“第三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于1999年12月16-19日在马尼拉隆重举行。菲律宾教育部长戈塞莱斯、菲华商联总会理事长陈永栽、商总执行理事长蔡清洁、副理事长卢武敏、总统华人事务顾问陈国仁等出席了开幕式。来自东南亚的汶莱、柬埔寨、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泰国、越南和菲律宾等十个国家的代表,以及应邀出席的韩国、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代表约3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五十二篇,…  相似文献   

12.
秦瑶 《考试周刊》2009,(10):11-12
菲律宾华文教育始于1899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菲律宾曾先后被西班牙、美国、日本统治,1946年,菲律宾独立建国。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菲律宾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政策下华文教育的状况。目前,菲律宾华文教育取得了应有的发展,但在教育资源、师资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相似文献   

13.
<正>2010年2月4日—6日,由菲律宾华教中心主办的吕宋地区华文教育年会在丹辘新民中学暨附小召开。我院赴菲志愿者领队严彩芸、施建明教师及吕宋地区志愿者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菲华商总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菲律宾的华文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华校学生的汉语习作仍存在较多的错误和问题。文章从菲律宾部分华校汉语写作教学实际出发,探讨菲律宾汉语教师应该如何采取措施,以促进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5.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华文教育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它拥有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华人族群母语教育的发展态势良好,非华人族群的"汉语热"日趋增温。但"一种文化、一种语言、一种源流"的教育政策,导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也陷入困境。华人族群的华文教育向本土化转型、非华人族群出于商业价值形成的"汉语热"这两种形态并存,是马来西亚近期华文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6.
菲律宾华校开展华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中华文化气质的菲律宾人,但目前的现实是中华文化在新一代菲律宾华人中的影响日渐衰弱,因此需要大力加强文化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不但要教交际文化,还要教知识文化;教学设计、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也应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东南亚几个国家(印尼、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老挝、柬埔寨、越南)华文教育兴衰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背景条件可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高;第二,所在国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态度;第三,华侨、华人的呼吁和积极投入。  相似文献   

18.
论泰国华文教育发展动因及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国华文教育历史的演进对东南亚各国的华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其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见之明,而将经贸、文化同华文教育紧密结合是泰国华文教育发展的时代特色,华人社团的积极倡导和华人经济的引领示范作用则是华文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但师资短缺、教材缺乏针对性以及教学质量亟待提高,也是制约泰国华文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9.
2003年4月下旬,我应邀去马尼拉,为菲律宾华文学校管理人员培训班讲课。有机会接触了这里的华文教育,进而了解华人社会,从中受到许多教育和启迪,稍加整理与同行或读者分享。 融入主流社会 早在中国的宋代,福建泉州一带的客家人,就飘洋过海到了菲律宾,成为第一代华侨,至今已有  相似文献   

20.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教科书是华裔新生代语言文化习得与族群认同建构的重要场域,亦是公民意识形成与国家认同建构的关键场域,体现着认同塑造的复杂机制及多层级认同的冲突与并蓄。从互文性视角对现行最新版马来西亚华文小学各类科目教科书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教科书中大量的国家话语策略、高频率分布的核心概念与互文性复现的话语模式,强有力地塑造着华裔新生代“公民-国家”逻辑上的国家认同;华人的族群叙事在国家叙事背景下展开,其叙事主体、叙事结构、文化标记及话语路径都表明马来西亚华文教科书族群认同塑造的功能被强大的国家话语修辞力量所稀释。在教育场域,华裔新生代面临如何在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间求取平衡,以及在国家认同的前提下提高华人族群内在凝聚力、传承华人族群认同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