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论高校德育的主体间性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不仅是当代哲学的基本范畴,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人学理念。转向主体间性是现代高校德育改革创新人学理念的必然嬗变,生成和彰显主体间性是当前高校德育实践的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2.
德育主体间性是指德育活动中的交互主体性。德育活动的过程是主体间交互影响达成共识、互识的过程,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是对德育活动认识的进步。德育主体间的差异和大学教育的价值缺失都要求高校德育主体间保持适度的张力,高校德育主体间张力的结构由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理性与感性等维度组成。  相似文献   

3.
由微博和微信定义的微时代重构了高校德育主体间性理念发生的境域。微时代下师生本真关系的结构性变革,非同质化的"微"教育,合手段与合目的时代要求,导引出高校德育主体间性理念重构的历史必然性。为把必然性转化为现实性,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进驻微博和微信,改变"失语"状态,生产"微语";实现"微言"与"大义"的对接,发挥学生的"长尾"作用,促进学生从自主走向自律,达到主体间性理念重构的最高级,实现高校德育目的的最终达成。  相似文献   

4.
肖蓉 《教育探索》2011,(10):132-134
和谐德育是当今高校德育的价值追求,将哲学范畴主体间性引入德育领域是对高校德育的理论创新.在主体间性视阈下构建高校和谐德育,应坚持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德育理念,抛弃占有式的德育方法,在对话与沟通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的交往实践,建立起和谐的师生间的德育关系,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德育实践中的"无人"现象,使得传统高校德育面临着很大的困境。而主体间性视阈中的高校德育实现了向人的回归,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以理解学生为起点,以尊重学生为重点,以引导学生为依归,进而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传统德育的弊端和由此引发的道德教育中的一些悖论现象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试图寻找各种解悖途径。主体间性德育的提出不失为解决道德教育中悖论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和途径。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引发这一理论提出的道德教育悖论现象分析出发,以便针对性的寻找到主体间性德育更好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德育是师生主体间在生活世界里为达到共同遵守道德规范和实施道德行为所展开的交互共在、协同互动的交往过程。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回归并融入生活世界的德育,它建构了主体间精神活动的过程,成为主体间性德育的基础;师生主体间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一种以"互交主体"为中心的师生主体间协同互助的融合,成为主体间性德育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8.
人的存在是一种道德存在,生命因道德的存在而有价值,生命因道德需求而充实.德育是满足人生命发展需要的一种德化过程,高校德育是培养人的教育,对于生命具有伦理功能.为此,本文提出适当的、全方位的德育解决方案,使高校德育真正发挥其伦理作用.  相似文献   

9.
走向主体间性的网络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主要关注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哲学领域的转向也促使人文科学由注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转向重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从主体间性视域审视网络德育,可以发现网络德育自身特征与网络德育主体间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网络德育过程是主体间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现象学开启了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向。作为现象学的重要概念,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为我们理解德育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对主体间性的哲学内涵进行了探讨,并对传统的德育观进行了反思,进而揭示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的内涵及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对教师中心德育模式、学生中心德育模式和双中心德育模式进行述评的基础上,探讨了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本真存在,提出了主体间性对于构建既符合个体道德水平发展又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德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主体关系的经济化、法律化、竞争化、淡漠化、层级化、开放化等七个方面,在经济知识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将愈来愈使高校学生的关系复杂化。对此,我们只有正确引导,才能趋优避劣,培养出跨世纪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3.
以学生的精神世界为指向的德育活动,比其他各育对师生关系的依赖性更强。文章对传统德育师生关系范式的理论背景进行了反思,认为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基础上的传统德育师生关系范式,要么使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很好的发挥各自的主动性,要么就会导致"个人中心主义"极端的出现。哲学概念主体间性从关系向度开启了审视德育师生关系范式的新视角。"对话"、"理解"、"互动"型德育师生关系范式是在主体间性哲学视阈下德育师生关系的主要范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概述了主体间性的德育师生关系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构建主体间性德育师生关系的必要性,认为构建主体间性德育师生关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即注重生命关怀,传递师生温情;回归生活世界,还原德育本真;对话交流,促进有效交往。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德育主体关系的经济化、法律化、竞争化、淡漠化、层级化、开放化等七个方面,在经济知识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将愈来愈使高校学生的关系复杂化。对此,我们只有正确引导,才能趋优避劣,培养出跨世纪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6.
德育实践中的"无人"现象,使得传统高校德育面临着很大的困境.而主体间性视阈中的高校德育实现了向人的回归,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以理解学生为起点,以尊重学生为重点,以引导学生为依归,进而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高校德育主体展开主体间互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要求和实然选择。同时,指出双方主体性的生成和共同价值认同等也使主体间互动成为可能。双方在实践中,要展开平等的交往和对话,相互作用,生成主体间互识和共识,达成理解。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图书馆的“主体间性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图书馆"主体间性教育"的出现决非偶然,它是伴随"主体中心"到"主体间性"哲学思想发展而出现的。IC图书馆的创建,"过程"意义的重视,图书馆界新旧教育理念交锋、选择,使得大学图书馆"主体间性教育"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9.
高校德育中的制度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学校德育的目的,需要一定的制度环境,需要制度伦理的价值关照。而当下学校德育中,存在制度伦理的缺失,如制度的目的性偏离、制度的程序性缺失、德福背离的现象及评价机制有偏差等。设计德育的相关制度,应以公正、效益及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其基本原则。为此,要建立学生平等表达、民主参与的诉求机制,建立实现学生德福一致的保障机制,建立促进学生自由、全面、个性发展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主体间性德育观是一种关系思维下的道德教育观,当前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存在着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缺乏个性和独创性以及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等问题,表现为重管理轻教育。在主体间性德育观下,可从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催生宿舍文化的人性化;培养师生平等观念,营造民主和谐教育氛围;优化宿舍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宿舍文化品位;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促进宿舍文化蓬勃发展等方面来加强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