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渡 《中国德育》2008,(3):45-47
中国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孔子提出了“智、仁、勇”之“三达德”基本道德规范体系。孟子观念与孔子一脉相承,并将其发展为“仁、义、礼、智”“四德”体系。汉代董仲舒在继承孟子“四德”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增加一条“信德”,形成“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伦理框架。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美德,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唐君毅的“四德”论是其新儒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对孔子“四德”思想的新诠释、对“四德”形上内涵的新论证和对“四德”的方法论阐发.唐君毅的“四德”论是对传统“四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现代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同时也是古希腊最著名的伦理学家,他在《理想国》一书中,根据善之最高本体的理念论,提出了同善之最高本体相适应的“四德”说,“四德”说是柏拉图伦理学中伦理规范的主要内容,对当时和后者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伦理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任何人都潜在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并且以此出发,建立了仁、义、礼、智“四德”统一的伦理学思想体系。而他的教育、政治学等一系列思想理论都是在这个哲学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故此,人们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是其理论思想的核心。本文就孟子“性善论”产生的理论、历史背景,“性善论”的具体内容及如何评价等三个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曾经有过光辉的文明,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在新的条件下复兴中国文明。我们的民族保存了多少优秀的科学、哲学、文化道德传统。在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处理好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等人际关系是伦理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封建社会里“三纲”“五常”就是这个方面的核心。“三纲”指的是夫妇、父子、君臣三种最基本的人伦关系,“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五种统一的普遍的日常的道德准则。两者分属于不同范畴,但五常作为伦理道德又是处理好三纲关系的准则;因此,研究清楚了三纲五常,也就研究清楚了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而研究清楚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则有助于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6.
张福 《成人教育》2009,29(6):82-83
该文以高职高专校园暴力的主要形式——“随机型校园暴力”为个案,剖析其“发病过程”,以“仁、义、孝、礼、智”等传统伦理道德因子为坐标维度,对“病症”确诊为“优秀传统道德缺素症,”“治疗”的方法是通过开设选修课、系列讲座等加强对优秀传统思想道德文化的学习、吸收和实践,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增强学生抵御校园暴力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7.
张静互 《教育史研究》2007,(2):26-32,90
孟子的“礼”概念有“门”、“心”、“人伦”三重含义。孟子说“礼是门”,暗示“礼”是具体的、规范性的行为模式和在道德实践上的程序;“礼是心”,“礼”作为辞让之心,成为在人心中存在的四端之一,他把“礼”看作是人性本有的一种内在道德性的目的,在于要建立人们与“礼”的必然的内在关联性;“礼是人伦”,“礼”在本质上是“仁义”的道德精神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规范秩序,即“人伦”中的体现。孟子把“人伦”规定为一种“礼”,从此肯定了“礼”不仅是一种心性,而且是社会的、具体的脉络中存在着的基本原理。这三重含义联系在一起构成孟子“礼”概念以及通过“礼”的自我修养的整个体系。  相似文献   

8.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是封建时期女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四德”内容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它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左传》中记载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贵族女性,从她们身上体现出“四德”的雏形,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一、对青少年进行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 是否定道德虚无主义和 道德复古主义的需要 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民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传递给青少年一代。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渊源流长,其发展曲曲折折。早在公元前600多年的春秋时期,管仲就提出了“礼、义、廉、耻”为国的四维,把它作为道德的核心。孔子提出“仁”,孟子强调了“义”。近代孙中山先生主张“四维”、“八德”教育国民。但是,…  相似文献   

10.
田正利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6):10-12,15
孟子对“性”和“人性”有着严格的区分。“性”指人的生理欲求,被视为导致恶的根源;“人性”则是仁义礼智等良好道德的发端,被看成使人为善的内在根据。孟子主张的只是“人性善”,而非“性善”。基于这一认识,他提出了“扩充善端(人性)”和“抑制恶源(性)”的道德修养原则,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搞清孟子思想中“性”和“人性”的概念及二者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孟子一些重要论述的涵义及其在研究、探索人性和伦理道德问题方面的思想特色和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1.
高职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简称"四德")教育以生活为本真之源,关注与整个社会系统的有机联系性。然而,面对社会转型这种深层的社会变迁,高职院校"四德"教育面临诸多困境,遮蔽了"四德"教育实效意义。超越"四德"教育困境的方式是进行创新模式改革:促进"四德"教育与社会的融合,进行回归生活的"四德"教育课程设计,促进"四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孟子"成人之道"是在继承发展孔子"成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要求主体兼具"仁义礼智"四德,在生活中自觉效仿圣人人格,主张通过存心养性、尚志养气、反身而诚等具体方式塑造理想人格.研究挖掘孟子"成人之道"的内在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对于高校培养大学生理想人格、完善大学生人格教育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诗的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代表中华民族巍然独行于全球各民族人文世界中的便是诗的教化。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明确地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阳货》)的教育主张,他把诗教作为修身、治国、平天下之始,与“礼”“乐”并论——强调“立人”必须经过诗教到礼教到乐教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感知到知觉到觉悟的过程,亦即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到理性思索到身体力行的过程, “诗教”是“立人”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14.
“自得”之说,首见于《孟子》。《离娄·章句》云:“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财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以其自得之也。”孟子所说的“自得”,是指君子自省而在心灵上达到的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契合的一种境界。延至明代,文学家们按过孟子的“自得”说而论文学。在各个不同时期给“自得”以不同的内涵,这就使我们能够透过他们对“自得”的不问解释,洞见明代文学思潮演变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5.
荀子、孟子在天道观本体论的最高层面具有一致性,即在终极层面的“礼”中,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的“礼”处,荀、孟走到了一起。但是,孟子主张教化为先,强调内省。用伦理道德来教化被统治阶级;荀子却主张礼在法先,强调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礼法并用。  相似文献   

16.
荣辱观念古来有之,古代思想家历来十分重视荣辱观念。先秦诸子的“四维”(礼、义、廉、耻)与“五德”(仁、义、礼、智、信),就是中华传统“知荣明耻”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7.
作为古代“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的“信”,如今,已成为我国公民一项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完美人格的基本要求。大学生作为当代的天之骄子、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者、未来祖国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更应具备“诚信”这一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8.
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仁义”为道德情感的核心,以“礼”为道德规范,以“智”为培养道德判断力的手段,以坚韧的意志为道德修养的保证,具有完整的体系,影响深远。吸收传统道德教育的优秀成分,是现代道德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方式。新加坡和韩国对传统道德教育继承与发展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正>(1)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宝贵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2)“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是匹夫之勇,是小勇。循大义、  相似文献   

20.
孟子所倡导的仁义学说是从孔子的仁礼学说发展而来的,他首次提出人本性之中存有仁义礼智四端。孟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义,其中义是判断一切事物最核心的标准,是指对内在道德修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