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从文的小说《绅士的太太》经过几次修改,有众多版本,这些版本的变迁带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其中,从初版本到校正本的修改源于驳杂的历史、政治、个人因素,修改突出体现为加大对都市上流社会的批判。文集本的修改糅合初版本和校正本,思想艺术上更成熟,尤其是"三姨太太"这一人物形象的丰满,完美呈现了作家的创作理念,即遵循"更有人性,更近人情"的书写方式。分析和阐释这两次修改带来的异文,既可窥见沈从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轨迹,也可确立应有的"善本"意识。  相似文献   

2.
在众多的台港女性作家中.张晓风创作颇丰。她写散文.写历史剧,写小说.唯独没有写过诗。但她那脍炙人口的散文充满了浓郁的激情、跳跃的文思.尤其是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美的珍视使她的散文像诗一样意象鲜明、意境悠远。而小中见大的独特感受方式更使她的散文独具魅力.这种审美感觉的独特性来自于作家对生命之谜的执意追问和对人性美的弘扬。  相似文献   

3.
特定的童年生活,曲折多变的人生经历养成了萧红任性、倔强、执着又敏感、细腻、柔弱的性格。这一性格影响了她的人生道路、学创作风格。其敏感、细腻使她的作品具有沉郁、悲凉、寂寞的风格;其女子雄风又使她的作品具有雄浑刚健的风格;她的执着倔强使她不随俗、不从众、不拜倒在大家、名家脚下,坚持走自己的创作道路,摸索并创造出独特的小说样式,成为与众不同有着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女作家。倔强和敏感这两个性格的主导因素,指挥着、统制着她的作品,影响了她的人生道路,导致其作品风格的丰富多彩和小说模式的创新,也决定了作家归向悲剧的人生终点。  相似文献   

4.
1、序言:孙犁创作中的女性意象这是一个永恒的故事:男人和女人. 面对只有“两个人”——男人和女人——的人类社会,作为人类历史印迹、自身生活映照、精神创造物的文学作品.永远地讲着这个故事,数千年的男性中心社会使作为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更具有她复杂而丰富的内在语言:关于她、关于创造她的母体——作家,特别是这个作家是一个男性的时候。故事的讲法有许多,分析故事的方法也有许多.对于文学创作中作家对待异性的态度以及由此导出的关于异性形象的塑造,文学心理学、文学人类学的观照,作  相似文献   

5.
[作文范围] 修改作文。 [作文提示] 鲁迅说:“文章得失不由天。”这是他从自己创作实践的甘苦中概括出的一句名言。“不由天”,强调主要靠作者的努力。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对自己的文章,非常重视修改,总是不断推敲,反复修改,精益求精。我们初学写文章的就更要重视修改了。俗话说:“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好文章是不厌修改的。  相似文献   

6.
孙震 《高中生》2013,(10):40
2012年的诺贝尔奖颁布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媒体研究系学习的撒浩轩,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氛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发给中国大陆作家"。她发现,身边当地的同学对中国文学的讨论变多了。书店里,莫言的书也放在了比较显眼的位置,这让她感到很骄傲。在接受国内报纸采访,谈到诺贝尔奖对于瑞典的意义时,她说:"瑞典人认为,诺贝尔奖使瑞典变得更  相似文献   

7.
席慕蓉是一位创作成果丰硕、在台湾乃至大陆有影响力的作家,她的诗文洋溢着生之喜悦和对生命的礼赞。同时,她把无尽的乡愁的抒写融入作品,成为其诗文创作的另一个重要的主题。在这一主题上,更多地注入认同民族文化传统的激情。我们研读她的作品,尤其是乡情作品,从中能够认识和体会她以及和她有着共同经历的作家在汉民族文学社会里书写本民族的心境,面对地处边远的蒙古族人的感受,也更能欣赏成吉思汗后人的诗情。  相似文献   

8.
先锋派作家喜欢拿爱情友情说事,魏微微偏偏在这之外引入了亲情,这就逼迫她用贴近生活的叙述固执地修改着先锋派小说将一切陌生化戏谑化的手法,以亲情为基本生存感受,推己及人,重写普通中国人的情感故事,将被颠倒的再颠倒过来。  相似文献   

9.
艺术凝思     
一 艺术是一只搏击长空的鹰, 真理是她的翅膀, 理想是她的另一只翅膀。 二 作家并不发明真理, 他只是使她更耀眼。 三 无色彩, 就是一种色彩。 四 谬误问真理道: “你是怎样使自己成为正确的呢?” 真理回答说: “我有四只耳朵, 用其中的三只去听取批评。” 五 美是一种力, 借助感染而放射。  相似文献   

10.
作为“医生、作家、心理咨询师”三位一体的实力派女性作家毕淑敏,其独特人生经历使她更善于从医生的视角去进行创作,医生视角的建构、挥不去的死亡意识、独特的白色意象以及“新体验”的探索贯穿她的作品始终,而她在其中不断进行着生存价值的追问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并最终获得了哲学意义和美学意义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11.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个体生命的微末渺小在时间和社会的选择中,显示出无能为力的哀伤,但这一切并非张爱玲悲剧生命意识的全部。在她看来,尤为可悲的是,人在被遗弃背离的境地中,却不能重建自我完善的人格,因而常使人与人性自身,构成一种荒凉意味更浓的悲剧。同时,在其平凡的爱情题材中屡次剖析复杂的人性,她对人生持以悲观的态度,却又在世俗的生活中领略着欢悦,这使得作为作家的张爱玲徘徊于雅和俗、古典和现代之间,也使她的爱情小说具备着丰厚而瑰丽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丁玲在左翼革命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主动使自己的创作能够担当起更多的社会意义。她试图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来完成一种"革命话语"的表达,但是,作家的创作意图与文本创作之间产生了裂隙,使得丁玲的爱情与革命的书写方式与其他作家的革命+恋爱小说相异:她以细腻的笔触描述爱情,追求爱情,始终坚持爱情书写并在其中表达她对爱情与革命的双重诉求,而爱情与革命的互动更使爱情有了辩证的思索过程,也有了生命的意义。这种书写因作家对爱情在生命中最美妙情感的体验与感受而情深意浓,也因之使作家的"爱情话语"悄然淹没于"革命话语"中并成为早期爱情书写范式的延续。  相似文献   

13.
作家在他41岁生日当天收到了一封厚厚的信,它出自一个陌生女人之手,没有署名,没有地址,却揭露了那个女人一生最大的秘密:她从13岁起就不可救药地爱上了才华横溢又风流倜傥的作家,已经有18年之久.女人曾为作家生下一个孩子,可是在写这封信的前一天,这个孩子不幸夭折.她悲痛欲绝,身染重病,弥留之际写下这封信,向作家表露她这一生最隐蔽、最深切的爱恋.但讽刺的是,作家却对这个深爱自己的陌生女人没有任何印象.  相似文献   

14.
“乔叶迄今是以‘美文作家’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国内各大时尚杂志以及发行量惊人的《读者》,都是她宣讲人生哲学的重要讲堂。……她的文字简洁优美,故事深入浅出,她在山水田园和寻常巷陌之间流连忘返,去发现诗意和生活中的美。她的文章能使人想到早年的冰心。”这是作家李洱对“青春美文作家”乔叶作品的评价。今天让我们走进乔叶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5.
韩梅梅 《文教资料》2012,(34):63-65
张爱玲和王安忆是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两位颇具代表性的作家,两人都以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为书写空间,描绘了一个个平凡女性的悲喜命运,对女性心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追寻,凸显出了鲜明的女性意识。王安忆显然是对张爱玲这一书写传统的继承,但她又有自己的发展。她在女性关怀方面更理性,也更现实。  相似文献   

16.
丁玲,是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她一生中启用的笔名很多,其中用得最多、影响最大的是“丁玲”。尽管这一名字在一九二四年就启用了,但以此作为笔名出现于中国文坛,却是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在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梦珂》才有的事。继处女作《梦珂》后发表,一九二八年二月又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后者比前者更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震动了国内的整个文艺界。到了四十年代长篇巨著《太阳照在桑乾河上》问世后,丁玲已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了。关于她的这一笔名的含义及其启用的原因,早在一九三三年,茅盾就有过解释:“我们的作家丁玲女士,就是那平民女学的学生。那时候,她不叫丁玲,叫丁冰之;按照中国的习惯,她应该用她  相似文献   

17.
凌叔华出身于书香世家,显赫家世使得她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发掘出文学、艺术潜能。凌叔华学兼文画、"文艺"双馨,落墨为蝇,文惊四座,拥有画家、作家双重身份,在文学和艺术领域都有所建树。她一生紧握两支笔,一支画家之笔,一支作家之笔,这两支笔陪她度过了传奇而又漂泊的一生,她用她的青春、激情、乃至生命滋养着文学和艺术。她因画艺、文风一脉相承,而被誉为一束别致的"中国素兰"。本文旨在从历史学角度出发,探究凌叔华成为画家、作家的历程,以及她作为画家和作家在不同阶段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复试日前已经结束.记者在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招生单位复试现场了解到,面试中,导师很少直接提问教材内容,而更偏爱提问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式问题. 考生小于和其他几名考生在北京语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面试中被问到了"你最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或文学思潮"这一问题.小于说,她本以为导师会问"是否知道某位作家或读过某一本书,谈谈相关内容"这样的话题,她已经做了充分准备.面对导师的提问,她事先准备好的套话一句都没用上.最后,她凭着自已的理解作答,顺利完成了面试.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是一位女性意识极强的作家 ,这使她的创作呈现出一种真正的女性化写作风貌。本文就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 ,从题材取向、情节结构、细节描写三个方面入手 ,分析她是如何以自己的独特艺术感悟能力和破旧立新的创造能力 ,为女性文学开拓了一片新天地的  相似文献   

20.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小说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结构奇妙、内涵丰富,这与她运用独特的写作技巧是密不可分的。《布里尔小姐》的创作艺术使她的读者走进人物内心,感同身受。作家的敏锐和细腻赋予了这篇小说以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