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些地方媒体融合转型后,片面地理解和实行新闻报道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对新闻评论也实行了"一稿多用"。于是,许多广播评论实际上成了文字评论的有声版,导致广播特色不明显。本文认为,广播评论要追求可听性,就必须多用录音评论形态,除了论据要以现场音响为主、论点要由记者进行阐述外,论证也应该体现出动态过程特征,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广播评论的可听性。  相似文献   

2.
3.
"所谓广播,从本意上讲,就是说话给人听."既然是给人听,所以,广播从诞生那天起,就一直有一个听众愿不愿意听、听不听得懂、爱不爱听的问题,也就是广播的可听性问题.也有人说,可听性是广播追求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4.
谢莹 《声屏世界》2014,(10):27-28
<正>江西广播电视台民生频率是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六大系列专业频率之一。2008年后,民生频率致力于民生专业节目类打造,民生新闻、故事、金融、消费等新节目逐渐占领市场。2009年重磅推出民生新闻节目《民生365》,开播五年来不断改版升级。2014年2月18日,江西民生广播品牌节目《民生365》全新升级3.0版,与新媒体充分融合,拓宽信息源,加强传播途径,吸纳更多受众群体。  相似文献   

5.
孙永 《视听界》2010,(6):109-110
对于广播来讲,没有耳朵的认可,再好的语言也不会有生命。能不能抓住听众的耳朵,往往是广播节目成败的关键。广播评论节目的可听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新闻性 主要体现在话题的选择上。正在发生的被关注度高的新闻事件,受众更想去了解大众媒体呈现出来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这些变化既给我国的广播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条件,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广播新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再加上电视节目越来越好看。报纸的版面越办越活,广播新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广播新闻要摆脱这些困境,只有不断增强其自身的可听性,才能真正吸引听众,赢得听众,才能保持其在媒体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所谓可听性,就是指广播新闻吸引听众的能力。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关键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节目质量是广播的生命。提高节目质量,多出精品,是建设一流广播的基本要求和永恒主题。 但是,经济报道的枯燥无味,可听性差,仍是目前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问题。如何使广播经济报道办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以适应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听众的更高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和追求。  相似文献   

8.
新闻节目是市县广播台的骨干性节目。如何使新闻节目达到快讯化、服务化、栏目化、通俗化,增强可听性,一直是大家认真探讨的问题。我在丹阳市自五十年代开始创办广播,至今已近“不惑之年”。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不论是  相似文献   

9.
赵健 《新闻记者》2005,(3):69-69
在广播新闻报道中,系列报道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报道方式,对某个新闻事件或主题,经过精心策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视角的立体报道。如何增强系列报道的可听性呢?笔者在实践中有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0.
所谓可听性,是指广播新闻吸引听众的能力。听众对广播新闻的注意,当然主要取决于新闻内容;但广播新闻工作者如果不注意在节目形式上进行适当处理,照般照抄报纸新闻稿的写作、处理方法,就会抹煞广播的特性,降低节目的可听性。增强可听性,首先应发挥广播新闻节目“声音”的优势,以声取胜,先声夺人。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  相似文献   

11.
经济改革日趋深化,经济问题错综复杂。人们对千变万化的经济现象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明晰时而困惑,这些都亟需经济评论正确评说,来加以及时的引导。然而,从经济评论的实践看其效果不尽理想,可听性差表现得尤为明显,使经济评论难以充分达到明理解惑的目的,因此,增强经济评论的可听性  相似文献   

12.
刘志 《军事记者》2002,(12):38-39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度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提高广播新闻的可听性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新闻的可听性,即新闻能够吸引听众的特性。军事新闻作为广播新闻中一个组成部分,其政治性、思想性、职业性、权威性均比较强。因此,当其他领域的新闻纷纷把“好听”当作一项重要标准来要求时,军事新闻仍然只注重自身的特点,在可听性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报道只考虑部队的需要,忽视了广大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接受能力;有些报道缺乏时代特点,几十年如一日的老题材、老面孔。特别是一些自上而下的规定动作,更是…  相似文献   

13.
广播新闻评论主要是靠逻辑的力量说服听众的。而逻辑性必须通过形象化,才能把深奥的哲理讲得浅显易懂,从而加强评论对听众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一篇广播评论,论点是核心,而论点能否在听众中活起来,能否抓住听众,吸引听众和被听众接受是关键。这个问题靠抽象思维是无法解决的.如果运用形象性语言稀释、淡化抽象的概念,用形象思维做指导,用言简意赅的比喻表达道理,把论点树起来,在听众脑海中动起来,就能收到好的、理想的效果。例如.在全国获奖的广播评论《有水快流,但不能乱流》、《既要打锣,就不能怕响》、《致富不能“鸡啄米”…  相似文献   

14.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新闻媒体发出自己声音的形式,在我国正越发成为各大媒体的主打栏目,但目前现实的情况是新闻评论类节目普遍存在的收视率、收听率、阅读率低下的现状,而归结其原因就是"可看性"、"可听性"、"可读性"不强。本文总结了几点常见的广播评论类节目"可听性"不强的表现:陈词滥调,老生常谈;平淡无奇,不痛不痒;画地为牢,闭门造车;不是"近日"就是"日前"。就此提出了提高广播评论类节目可听性的几点做法:定位准确;放下说教姿态;夹叙夹议;巧用音响等。  相似文献   

15.
何志平 《新闻前哨》2004,(10):63-63
科普广播作品和一般科普作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可听性。然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科普广播作品往往是科学性、知识性有余,可听性不足。努力增加科普广播作品的可听性是科普广播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增强科普广播作品可听性的方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月起,两岸之间的协商及各项交流大幅增加,尤其是上海和台湾两地各层次交往更加频繁,经贸、文化等领域合作卓有成效。会议新闻在各种媒体的宣传报道中占有重要的分量,本文结合几次大型会议采访的实践,浅谈如何在会议新闻采访中激活新闻敏感,寻找会议新闻眼,增添涉台广播会议新闻的可听性。  相似文献   

17.
国外一些研究表明,受众收听广播的目的.除了获取信息外,还在于寻求一种亲密感、归属感.而地方电台恰恰能够满足受众的这一需求。在一个城市中.市民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生活状况十分关注,有强烈的认同感。若地方台播出的节目定位明确。则十分容易吸收听众参与,使广播互动交流的功能充分发挥。目前的现状是,本地新闻远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正一、访谈人物的典型性广播访谈节目中的被访谈者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热点人物,二是社会名流。对两者访谈的区别是,前者侧重于富有时效性的热点与焦点类人物访谈;后者是面对社会各阶层与领域的知名人士访谈。广播访谈所选择的人物,应能从其身上体现出时代精神、反映时代主题,其事迹还要具有代表性、指导性和思想性。作为绍兴市柯桥区人的裘建华,现任美建建筑系统(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绍兴市柯桥区台  相似文献   

19.
邹志伟  洪蕾 《今传媒》2010,18(9):154-156
作为两岸政治对峙的特殊情况,对台广播因有较强的政治色彩,文风、语态上常出现制式宣传、宏大叙述等误区,导致报道的可听性不强,无法"入耳"更难以"入脑、入心"。增强对台广播的可听性,须贴近并服务于台湾听众的接受心理和接受习惯,文风和语态上淡化宣传味,善用多种表现手法增强感染力,在表现手法上加强"细节描写"、追求"报道艺术"、善于"留白",以增加报道的可听元素。  相似文献   

20.
现实生活中,时政新闻长期以来并不是很受欢迎,特别是广播时政新闻,听者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将对新闻记者如何通过提高自身采写技能来增强广播时政新闻的可听性做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