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4 毫秒
1.
论济水和鸿沟(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水和鸿沟都是古代的水道。济水是一条自然水道,其形成在有史以前,直到汉代还是畅通无阻。鸿沟是人工开凿的水道,包括几条河流,自成一个系统,从战国时期一直流到秦汉时期。济水和鸿沟流经的地区都在华北平原。济水在其畅流时被人们当作四渎之一,是和黄河、长江、淮河并列的大河流。为什么叫做渎呢?是因为这四条河流都是独流入海,不受其他河流的干扰。黄河、长江和淮河是符合这样的意义的。只有济水并不是如此。济水的发源地据说在现在河南的济源县,是在黄河以北。可是它的流经的地区却主要在当时的黄河之南。因为当时的黄河是由今河南荥阳县向东北流去,而济水却由荥阳县向东流去,经今山东济南市北,再东入于渤海。就是说它横越过黄河并和黄河相互成了交叉的状态。两相交叉的地方就在今荥阳县北。一条河流怎么能够横越过另外一条更大的河流而不受到相互的干  相似文献   

2.
四、两周时期黄河流域的河谷与湖泊关于两周时期的黄河及其支流和支津,前面已经作了论述。当时这一地区的水系和现在的最大不同处,一是中游河谷形态多有差异,二是下游则除过黄河的支流、支津外,又间杂了许多湖泊。当时,黄河的一些支流侧畔往往出现沮洳地,而有些地方地下水位较浅,甚至影响到土壤的肥瘠和农作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黄河自来多含泥沙,水流就呈现黄色。这些泥沙都是黄河及其支流在中游各地侵蚀而来的。远在汉代就有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的记载(《汉书》二十九《沟洫志》)。近岁在河南陕县测量,每年随黄河东下的泥沙约为十五点九亿吨。时移世易,在悠久的岁月中,黄河中游被侵蚀的泥沙殆难知其确数。这样大量的泥沙,除为黄河挟带流入海中外,其余都因黄河的历次溃决泛滥而堆积于下游各处。如此往复无休,必然会使黄河流域的地理因时而有变迁。这样的变迁是可以由地形的高低差别探索出来的,而文献记载也可以作为佐证。甲骨文字虽不乏有关自然现象的记载,只是其所涉及的地区率多局限于黄河下游一隅,中  相似文献   

4.
论唐宋汴河     
唐宋汴河同淮河十字交叉。研究它的变迁对发展淮河流域水利交通很有价值。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通济渠,通济渠就是唐宋时代的汴河,唐代曾改名广济渠,但一般仍以汴河相称。关于唐代汴河的具体路线,在唐代的文献中就有不同记载,一直影响到后来关于汴河入淮、入泗的问题争论不休。隋炀帝所开凿的通济渠,无论渠首,渠尾,以及主要线路,都和两汉的汴渠不同。通济渠的渠首是在汜水县(今汜水镇)东北三十五里的板渚(今已在黄河北岸),东距西汉汴口尚有十五里。在板渚与浚仪(今开封)之间,大概利用两汉汴渠和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王贲灌大渠时所开凿的梁沟(亦称汳水或蒗荡渠)。梁沟经开封城南,通济渠就是在开封西南引汴渠折向东南,与一直东去会泗的汴渠分离。与汴渠分离后的通济渠,经陈留(今镇)、雍丘(今杞县)、襄邑(今睢县)、宁陵、宋城(今商丘县)、谷熟(今商丘县东南)、永城、临涣(今永城东南)、埇桥(今宿州市),虹县(今  相似文献   

5.
一、地理环境横穿天水市区的(耒昔)河,是渭河的重要支流之一.它发源于甘谷县境内的石鼓山麓,蜿蜒东流,在北道区的河口入渭,全长近百公里.古城天水,就座落在(耒昔)河下游狭长的小型冲积平原上.  相似文献   

6.
韩信夏阳东渡的线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205年8月,刘邦派韩信攻打降而又叛的魏王豹。韩信在秦地临晋设疑,从夏“罌缶”(木制桶)作为渡水工具偷渡黄河,在安邑虏豹。此事在《史记》的《淮阴侯列传》、《高祖本纪》、《魏王彭越列传》以及《汉书》中均有记载。韩信是从夏阳偷渡黄河的。黄河西岸自古就有两个夏阳,一是今韩城市的古称夏阳府(在今韩城市南5里),最早见颜师古《汉书》注;一是今合阳县东王乡的夏阳川口,最早见裴(?)的《史记》注。裴注曰:“临晋同州东朝邑界,夏阳在同州北渭城界。”同州即今大荔,大荔之北自古无“渭城”地名,  相似文献   

7.
自新近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期以来,许多内流盆地转换成了外流盆地。内流湖水突然外泄,给下游流域带来大量的水。外源流水的注入重塑流域地貌并影响流域内河流的演化。基于有限体积方法,对外源流水对隆升河流地貌的重塑过程进行数值实验分析。主要结论为:外源流水注入后,下游主河道被深切。支流受侵蚀基准点下降的影响开始加速下切,整体流域的高程逐渐降低。当外源流水流量较大时,下游流域会袭夺相邻流域。河流下切系数控制流域开始袭夺的时间。河流下切系数和外源流水流量控制流域袭夺速度。流域重塑后的平均高程依赖于地表隆升速率、河流下切系数和外源流水流量。外源流水引起的流域袭夺过程可用于解释晋陕黄河与汾河流域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曾有"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之举.关于呼池苑地望,颜师古注以为是"中山之安定".根据相关史料记载综合分析,安民县即呼池苑在安定郡,具体地望当在泾水支流古汭水(今黑河)源头所在的甘肃华亭县一带.颜注显误."呼池苑"一名因何而来,历来无解.出土于古要册湫的战国时期秦王诅楚王的"亚驼文"之"亚驼",宋人董逌以为读作"滹池"(滹沱);裘锡圭先生进一步考定"滹池"(滹沱)乃"亚驼文"所告之水神.考之史乘方志,发源于今华亭县的泾水支流黑河古称汭水,该河又称滹沱河,呼池苑即因此河而来."亚驼文"所告之水神虽然是古汭水即滹沱河,但告神之地却不在古汭水即今黑河,而在同属泾水水系又河口非常接近的泾水支流的支党河,该河发源于古要册湫即今正宁县湫头乡一带.古要册湫唐宋时曾以"灵异"著称,亦可证其在先秦时是与朝那湫并列的秦人"诅楚"告神之地.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的巍巍群山中,大伾、广武两山可谓无名小“卒”。然而它们却长期影响着黄河下游的基本流向。确定当前的治黄决策,不可忽略这两座小山。一、大伾山和广武山的历史地位广武山位于河南省荥阳县北,西起汜水河畔,东尽于古荥镇北的黄河之滨,东西长达六十余华里,上有九顶十八峪。它的最高峰仅海拔261米,从南坡登上山顶约二十华里。北坡十分陡峻,黄河紧靠山下流过。依南坡距离推算,原来的北坡,从山顶到山麓,当也有十几里路之遥。广武山又名三皇山,是黄河出峡谷后雄峙于南岸的唯一屏  相似文献   

10.
水环境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具有观景、生态和休闲游憩的功能价值。城市水系发达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广通河,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滨水空间出现水系不联通、生态脆弱、雨洪安全等问题。通过分析水环境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运用生态修复的方法,将水系、生态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构建城市水系的联通性,并实现生态系统恢复后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在水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尊重地方特色,突出黄河支流地原真性和自然性,完善生态服务中的供给、调节功能,获得高品质的休闲体验与文化感知,促进水—城协同发展,以期为我国黄河支流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自汉以来的人们便把鲧禹父子治水一成功一失败归之于父子二人治水的方法不同,禹治水成功是因为采用疏导的方法,而鲧治水失败是因为用堵截的方法.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对古文献的误读.在大洪水来临之初,不可能用疏导的方式去治理洪水,只能像鲧一样用修筑堤防的方式.禹治理洪水只能是在大洪水逐渐平息下来的后期,用疏导水道办法去治水.古史传说中说共工和鲧是修筑堤防堵截洪水,完全是因为地处黄河中游,而且共工、鲧皆为农业部族方国,实行定居的生活方式,在大洪水来临之际只有用建堤防拦截洪水,这样便给黄河下游的众多方国部族带来了大灾难,而共工、鲧遭到讨伐后被迫迁徙到边远地区.所有这些现象都说明战国之前的上古时期有一个重要现象:人们在大小江河之上并不建筑堤防.  相似文献   

12.
沂水辨     
沂水辨《汉书、地理志》京兆尹南陵县下云:"沂水出蓝田谷,北至灞陵人灞水。灞水亦出蓝田谷,北人渭。"由此可见,沂水是溺水的一条支流,但沂水究竟是现在哪一条河流,诸家所见不一。清赵─清谓沂水即《水经注》中的沪水,亦即泥水,大致指个蓝田以东灞河干流河段;辛...  相似文献   

13.
《清史稿·地理志》卷80“西藏·卫”条中,言“雅鲁藏布江,即大金沙江也”;而《清史稿·地理志》卷74“云南·永昌府”条中,又言“猛卯安抚司(驻今云南瑞丽)……龙川江自遮放入……西入缅甸,又西南那莫江,下流入大金沙江(即今伊洛瓦底江)”。这两条资料言“大金沙江”,一指雅鲁  相似文献   

14.
西安地区河流及水系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地区河流密集,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八水的含义古今不同,唐时有滈无(氵皂),明清有(氵皂)无滈。近代滈水断流,名存实亡,(氵皂)河已成一条天然排污渠。所以,八水系指东部的灞河、浐河;西部的涝河、沣河;南部的洨河、潏河;北部的泾河、渭河。西安地区河流的名称古今大体相同,但水系组成与河道的平面形态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水系组成来看,灞、浐、沣、潏曾都单独入渭,为渭河的一级支流,近代浐、潏分别注入  相似文献   

15.
耤河是渭河的重要支流之一,发源于甘谷县境内的石鼓山麓,婉蜒东流,至天水县城以西的河口入渭,全长180多华里.古城天水,就座落在耤河下游狭长的小型冲积川原上.耤河下游地区,这里系指天水市以东至河口这一段川道及南北二山的部分山地.作为耤河支流的七里墩河沟两侧及其源头,称为水家沟的一片山地,自然亦应包括在内.这里位于东经105°45′略东,北纬34°35′左右.最低处海拔约1120m(河口附近川道),最高海拔1500m以上(南山).地处北温带与亚热带之间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也较充沛.由  相似文献   

16.
远在有历史记载以前,黄河中游的河谷就早已形成,下切也不断发展。不仅黄河及其主要的支流如此,就是一些较小的支流甚至一些沟谷,其下切的发展也都有其悠久的历史。有的甚至可以上溯到地质学上的黄土时期。那时华北的气候十分干燥,大地上只残存着若干湖泊。以后接着是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板桥期。就在这个时期,黄土复盖层大部分被切成一块一块,许多河谷不断加深,破入坚硬的岩石①。黄河当然也是如此。迄至现在,有的河段已经显露出前第三纪基岩,其未显露出前第三纪基岩的河段,则成为砾石、  相似文献   

17.
周军 《阅读》2023,(86):7-9
<正>河流能够带来文化。古老的中华文明就是发源在河流的周围,因此很多人对于河流有一种亲切感。全世界最长的十条河流当中,有一半都经过中国,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长江和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源头到底在哪儿?作为我国第一长河,长江流经11个省份,它的源头又在哪里?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书法艺术的名家辈出。当我们翻开珠玑满目的书法史册,一连串书家闪光的名字就会跃然入目:“汉魏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秒”,唐宋有虞、欧、褚、薛、旭、素、颜、柳、米、蔡……他们好象夏夜的群星,争相辉耀。而在这粲若星晨的书家中,王羲之以他独有的风姿脱颖而出,成为彪炳青史的书林巨擘。 王羲之(303—316),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是东晋杰出的书法家。出身晋朝名门的琅琊王氏家族,多年任地方官,最后官  相似文献   

19.
共工氏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工氏源于莒县之板 (阪 )泉与昌乐县之古营丘一带 ,后又沿古济水播迁于济南、章丘、莱芜一带。共工氏即蚩尤 ,曾与黄帝战于阪泉、涿鹿 (即邾娄 ,在今邹县、曲阜一带 ) ,被黄帝杀于中冀之野(今山东中部地区 )。其后裔的共工氏又与颛顼大战不周山 (今济南华山 ) ,并在莱芜一带堵截五汶河之水“以薄空桑” (汶泗流域 )。直到尧舜时代 ,经过激烈的斗争 ,才“流共工于幽陵———即今燕山一带。因此 ,共工氏是古代的战争之神。”  相似文献   

20.
秦亭考     
秦亭,古地名,简称秦,是秦人受封的始祖非子所居邑,也就是秦人的发祥地,秦国、秦朝的来历即本此,所以考证它的确切位置是很有价值的.但是,迄今出版的无论是工具书还是专家论著,均未弄清秦亭的具体所在.例如新版《辞海》的“秦”条,就说秦亭“在今甘肃清水县东北”.著名的古史专家顾颉刚先生在他的《史林杂识》和《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等论著中说的更含糊:“(秦)地在今甘肃天水县的秦亭.”一般论著则通称秦亭“在清水县境”.这些说法都不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