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委托广东等五省(区)编写的《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一册)中,对《为学》最后一句“人之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译作:“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相似文献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九年级语文上期第二十一课《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句话:“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许多资料都把它翻译为“起义军一时不能取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驻陈县”,如果仔细分析这句话,对于这样的理解,我不敢苟同。其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3.
吴祥 《语文知识》2004,(6):42-42
高中语第二册将《兰亭集序》中的“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译为“虽然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人们)的思想情致是一样的”。乍一看通字顺,仔细一推敲便会发觉“所以兴怀”被漏译了。这四个字应该如何翻译呢?  相似文献   

4.
《湖北电大学刊》1994,(7):58-59
自从本刊登载了云飞同志的“对《(大学英语)参考译文》中的一些译文的探讨”后,一些作者陆续来稿,对其中的第5条提出了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5.
一、“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阶级始终是存在的。”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一文里,列宁讲过一句很有名的话: 《列宁选集》(中文版,1972年)译为: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阶级始终是存在的。我认为,这个译法值得商榷。这句话是否可以译为: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里,阶级依然存在并将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6.
现行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苏教版),有篇古文《岳阳楼记》,文中有两句话,一句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另一句“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教  相似文献   

7.
贾长峰 《文教资料》2011,(25):41-42
作者从章法修辞和史实的角度重新看待《出师表》:"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结合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认为这句话是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8.
《观刈麦》是一首五言古诗,为了教学,有把它译为现代白话文的必要。鲁迅先生曾论过硬译和意译。把古典文学作品译成现代白话文,硬译与意译,二者必须交相运用。当硬译处,不能苟且;当意译时,不必拘泥。字字落实,句句通顺,做到准确而流畅,既不损害原作的思想性、艺术性,又合情合理。以利于学生理解含义,熟读背诵。看了《<观刈麦>教学建议》(《四川  相似文献   

9.
周波 《现代语文》2006,(1):74-75
每每教学苏洵<六国论>一文,讲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一句,对其中"速"字的注释总不尽满意.各家注释颇为纷纭:有的注作"招致";有的解作"使……加速",把它看作形容词活用作使动词;有的译注为"加快,加速".还有一种解释,认为"使……加速"是"速"字的直译,"招致"乃是"速"字的意译.这样的解释似乎可以敷衍了事,但仔细想来,"使……加速"与"招致"的含义是一致的吗?因此,我以为对"速祸"之"速"颇有作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课文摘要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全文中心论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一分论点)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假设敌论)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二分论点)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相似文献   

11.
本篇用先提论点而后反复论证的方法,抓住“弊在赂秦”,层层深入,步步阐明,笔力雄健,层出不穷。最后一段,借古讽今,更发人深省。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先否定,后肯定,点出“赂”字作本文论述的中心。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  相似文献   

12.
论点—分论点论证(概括论证)(具体论证)结论/\}大欲大患!固不在战(对比论证)秦之弥繁侵之愈急(归纳论证)抱薪救火薪尽火灭(引言论证)不,钱而弱至于颠搜倘使相较或未易量 /\ /\ /\ /\ /正反\ /\ /\ /\为国者无使苟从六国故牢为积威之所劫又在六国下矣反、.吞.!!1..李月Ilee‘ese  相似文献   

13.
苏洵的《六国论》立意巧妙,明是讲历史,实则讽谕现实,言在此意在彼,是借古讽今、委婉劝谏的典范之作。   首先,文章的论证分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尔后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针对赂秦和不赂秦两种情况,文章给以哲理思辩的分析。一种是赂秦的如韩、魏、楚三国,直接以土地壮大敌国,削弱自己,自取灭亡;一种是未尝赂秦的齐国,因孤立自守,坐视五国迁灭,不得不归于灭亡。对于用兵抗秦但有始无终的燕、赵二国,具体分析其用兵的功效,从反面证明赂…  相似文献   

14.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很多老师按照习惯把它的教学功能确定在:1.让学生认识六国灭亡的原因;2.理清思路,体察苏洵借古讽今的良  相似文献   

15.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史·文苑传》说他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求学,举进士后,因“举茂才异等,皆不中”,烧掉平时所写的文章,进一步刻苦学习,“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仁宗嘉  相似文献   

16.
(一)《六国论》,是宋代散文大家眉山苏洵有名的一篇政论文,是《嘉祐集》里《权书》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这篇文章,论述六国(战国时代的魏、韩、赵、楚、齐、燕)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放弃斗争,一味赂秦。赂秦既增加了敌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目的 1、明确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借古讽今,意在批评北宋朝廷赂契丹(辽)、西夏之不当。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论证的方法。 3、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并比较“兵”、“得”、“始”、“亡”、“与”、“或”、“以”等词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六册第十六课节选自歌剧《白毛女》。第一场开始后,喜儿上场唱道:“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爹出门去躲帐整七天,三十晚上还没回还。”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接下来是喜儿的一段独自,其中有这么一句:“今儿年三十晚上,天这么黑了,爹怎么还不回来?”可是,杨白劳回来后,在和喜儿的对白中却说了这么一句话——“天也快黑了。”这显然和前边交代的时间是矛盾的。我觉得这句台词改为“天也黑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李小农 《学语文》2002,(1):17-18
《六国论》是传统史论名篇,思路严密,语势畅达,文笔老到,有“纵横家之风”,其首段逻辑关系及全文论证结构似早有确论,可细究起来,问题怕不是这么简单。 教参认为(新版教学用书仍沿用此说),首句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从两个方面阐释论点(因此这两方面即为分论点):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又由于全文的  相似文献   

20.
苏氏父子三人,都以《六国论》为题写过文章。其中以父亲苏洵的《六国论》最为突出,是历代公认的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之名文。我曾经因为喜爱,反复读过这篇文章。由于读得多了,渐渐对文中的两个假设和由此而得出的一个假想性结论就产生了一点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