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秋夜”是解读巴金《秋夜》的关键词.作家对现实世界“秋夜”的心理体验与对精神世界的构建形成了同步同构的关系.通过对巴金散文《秋夜》的关键词、反义语义场、修辞接受三个角度的语言学分析,揭示《秋夜》语言特色以及巴金对鲁迅《秋夜》的积极接受带给读者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秋夜》中扮演着"狂人"的角色,通过"狂人"的视角与思维进行观察秋夜。"狂人"具有视角独特、观察细致和超越常识的想象力的特点,使《秋夜》背负着更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晚年在辋川别墅过着隐居生活,开始笃信佛教,整天吃斋礼佛,过着闲云野鹤般的悠闲自在的生活。他的许多诗篇都流露出受佛学思想的影响,如《秋夜独坐》、《积雨辋川庄作》、《过香积寺》、《终南别业》、《山居秋暝》等,因此,他被称为“诗佛”。[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形势的变化,年龄的增长,心境的不同,再来咀嚼鲁迅的作品,每每都尝到与过去一番不同的滋味,也愈来愈体味到鲁迅作品艺术生命的经久不衰。《秋夜》,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已为不少名家阐释过,正象《野草》的其它诗篇一样,名家们对它的理解和精辟的分析,给了我很多启迪和教育,但又常常感到不满足。我觉得充溢《野草》的深沉的哲理,作者对世界、对人生、对革命的严肃思考,以及它的诗的意境,尚有未被理解或理解不甚妥贴、不甚准确的地方。我想就《秋夜》谈谈我的想法。《秋夜》中萧索的秋景,就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形象。其中夜的天空、月亮、星  相似文献   

5.
陈星 《现代语文》2011,(5):150-151
偶读高职教材《大学语文》,发现仅选了鲁迅的一篇作品,散文诗《秋夜》,这让我们看到了编选者的眼光与识见,因为《秋夜》无疑能充分代表鲁迅创作及其精神内涵的复杂性。遗憾的是,编选者却在文前加了这样一段"阅读提  相似文献   

6.
《秋夜》由两大地点(后园与室内)和五大意象(后园的夜空、枣树、小粉红花,室内的小青虫、火)构成。后园和室内决不只是单纯的地点转换,分别象征鲁迅的情感世界和心灵深处,这是破译《秋夜》意象象征意义的一个关键。透过意象组成的关系,隐含着怕爱、要爱和对攻击者的反击等三种爱情心理。《野草》后面的散文诗分别承袭了这三种爱情心理。《秋夜》拉开了鲁、许之恋的序幕,是《野草》的序。  相似文献   

7.
不止于情歌     
伍鹏 《中学生百科》2023,(15):56-57
<正>人人都爱情歌。情歌是一种热烈与幽秘情感的表达。陈升出过一张《魔鬼的情诗》,他唱情歌,玩世不恭却又柔情蜜意。蔡琴有《此情可待》,在女子的视角下,唱尽秋夜中的百转千回,沉默中的沉浮哀怜。而倘若听到罗大佑的情歌,你也许会发现,在那些宏大与细微之间,还有一种不一样的情思:是情歌,好像又不止于情歌。第一首,《告别的年代》。  相似文献   

8.
本文力图深入细致地阐释鲁迅的散文名篇《野草·秋夜》的艺术魅力和象征意义构成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古诗两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相似文献   

10.
秋夜     
编者推荐:鲁迅不仅是小说家、散文家、杂文家,也是诗人。《秋夜》是一篇散文诗。散文诗"可以说是一种边缘文体,既有诗的美质,又不受格律局限,而能享受散文的散漫自由"。就让我们走近《秋夜》,走近鲁迅,走近散文诗吧。  相似文献   

11.
鲁迅说:“我的那本《野草》,技术不算坏”,“我自爱我的野草”。再读《野草》的开篇《秋夜》,便愈感它是一部美的珍品。 《秋夜》,独具匠心的精巧的形式结构,给人们前后照应的对称美。 这篇散文诗,是写“我”在一个萧瑟的带寒意的凛秋之夜,在自己的后园和房室内的所见所感。作者以时间的自然流动  相似文献   

12.
摘要:鲁迅的《秋夜》是一篇由众多的象征形象构成的具有含蓄隐晦之美的散文诗。以往的评论多从政治角度去分析,把它看作现实生活的阶级关系的象征。论文试从作家的整体思想与情感世界出发,以新角度探索《秋夜》象征形象所蕴含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3.
《野草》是鲁迅作于1924年至1926年的一本散文诗集,它集中而真实地反映了先生这一时期的心境:孤独,悲哀,痛苦,绝望与失望,到最后的希望与向往(《一觉》等)。这一切情绪交织着向鲁迅先生进攻,这该要一个多么伟大的灵魂才能承受如此复杂而深刻的矛盾与痛苦呵!这种情感与思想以及先生处理它们的表现,在《野草》中,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在《秋夜》与《过客》中。《秋夜》是《野草》首篇,作于1924年9月,首次发表于1924年12月的《语丝》。历来的评论家对于《秋夜》中鲁迅孤独、悲哀而痛苦、阴冷的自我形象,总有所忌讳,不敢探谈,怕有…  相似文献   

14.
鲁迅自我的找寻--《秋夜》的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秋夜》的矛盾与奇鹜,历来是研究者解读的重点.单纯地进入文本,会发现《秋夜》中除了矛盾的形象之外,极为显著的一点在于空间界限的混淆与模糊.在其中,鲁迅先生有意地回避了对空间隔断的描写,展现出一种主观化的时空想象,体现了找寻自我人生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二泉映月》写了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课文开头写道——一个中秋夜.阿炳跟着师父来到二泉边.师父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十多年以后的又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犟的呐喊……他禁不住拿起二胡.把心中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  相似文献   

16.
秋夜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的一曲《雨霖铃》留传千世。秋夜之离别,无比凄切,寒蝉、骤雨、醉酒、残月,虚虚实实,秋夜在他的笔下无比凄凉。读之,品之,思之,不由泣之,涕之,悲之,哀之,如此秋夜,似子规啼血夜半,鹧鸪鸣处远行。寒蝉余唱思深,桐黄雨打芭蕉。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张继路过苏州,秋夜停船于枫桥之下,写了名的《枫桥夜泊》诗。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把枫桥附近的秋夜景色和诗人的旅途愁思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为读创造了一个充满美感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8.
象征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手法,无数文学大家用这种手法写出了许多不朽篇章。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鲁迅的《秋夜》,托尔斯泰的《牛蒡花》等等。  相似文献   

19.
林志浩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已被许多高等院校用作文科教材,影响广泛。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有的篇章的讲解,尚有需要探讨之处,今撮录成篇,特向编写者请教。一、如何理解《秋夜》中“孩子来打……枣子”编写者将鲁迅的散文诗《秋夜》中的“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剥的枣子”句,解释为“作者的无限的挚爱,崇敬的心情,对枣树唱出了由衷的颂歌。他赞美枣树给人们带  相似文献   

20.
随着贵妃杨玉环在马嵬坡前香销玉殒,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遗事传说便盛传开来。而描写这一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真可谓汗牛充栋,举不胜举。著名的,诗歌如唐朝白居易的《长恨歌》、李商隐的《马嵬》;小说如唐朝陈鸿的《长恨歌传》、宋朝乐史的《杨太真外传》;戏曲如元朝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清朝洪升的《长生殿》等等。夸张一点说.这是一个已经被人写烂了的题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