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下游河道形态独特,为著名的“二级悬河”。黄河范县河段处于下游“二级悬河”最为严重东坝头至陶城铺之间河段的中部,滩唇高仰、堤根低洼“二级悬河”的河道形态非常突出,对下游河道防洪十分不利。一旦发生大洪水,极易在滩区串沟和堤河低洼地带形成集中过流,造成横河、斜河特别是滚河重大河势变化,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甚至酿成决口之灾。为此,结合黄河中下游洪水泥沙防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一些必要的治理措施,以期解决问题,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的1 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辩证的认识。2 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 ,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3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4 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二、教学重点1 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2 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三、教学难点1 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2 黄河的治理措施。四、教学用具 :《中国地形图》一幅、黄河断流景观照片两幅、小黑板一块。五、教学方法 :讲述与引导讨论、读图相结合。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七…  相似文献   

3.
美哉,废黄河     
在普通的中国地图上,有一条淡蓝色的带子飘逸在黄淮大地,那就是几近被人们忘却的“废黄河”。“废黄河”,顾名思义,即废弃了的黄河。看来,它在历史上也曾有过叱咤风云、雷霆万钧的声势。关于它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当年蒋介石为阻挡日军的进攻,掘开黄河花园口,形成的水流冲决而成的;也有人说,它的历史要追溯到宋代,甚至以前,它是黄河水挟带的泥沙大量淤积形成的“地上河”夺淮而形成的。我没有翻看历史,对它的来历不甚了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条河曾经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血脉相连,息息相通。我无法想象当年黄河决堤时…  相似文献   

4.
黄河涨上天怎么办?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时,每年携带约16亿吨的泥沙进入下游。如果将这些泥沙堆成宽高各1米的沙堆,其长可以绕地球27圈由于下游地势平缓且沙多水少,泥沙难以全部排入海洋,其中约有4亿吨留在下游河床上,使黄河河床以每年平均10厘米的速度抬升。目前下游近800千米的河床高出地面4至米,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在新乡市、开封市、济南市等地,黄河河床分别高出地面5至20米。河床上抬,大堤越筑越高,水位也随之增高,水压随之增大,防洪风险也越来越大。历史上黄河两岸的深重灾难,几乎皆源于此。史料记…  相似文献   

5.
黄河山东河段位处黄河下游,是黄河防洪的重要地区之一。周定王五年(前602)宿胥口河徙后,流经鲁西北,黄河穿行山东千余年。现行河道是清咸丰五年(1855)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形成的,具有堤距上宽下窄、纵比降上陡下缓、输沙能力上大下小、泥沙淤积严重、地上悬河突出等特点,造成防凌及河口治理任务繁重。  相似文献   

6.
1放淤固堤的必要性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由于泥沙淤积严重,造成了下游河道的不断抬高,成为地上悬河。黄河平滩流量由过去的6000m^2/s左右下降到目前的3000m^2/s左右,导致主槽过洪能力降低,河势变化加剧,增加了黄河下游的防洪难度。小浪底水库运用后,进入下游的水沙过程将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7.
自东汉王景治河至唐,黄河出现了近800年相对安流的局面,但自唐末五代以后河患开始增多。正史、地理专志等文献中对于黄河决溢多有记载,唐末五代时期黄河下游决溢次数明显增加,其原因有:降水量多,泥沙淤积;各自为政,缺少规划;战争频繁,人为决河。黄河下游的频繁决溢造成了财产损失、人口迁移,农业破坏、经济迟滞,最终导致黄河下游地域经济的衰弱,也为宋朝黄河改道埋下隐患。  相似文献   

8.
《治黄科技信息》2005,(2):15-16
黄河网报道淤积在黄河下游河道里,水流冲不走、搬不动的粗颗粒泥沙主要来自哪里?经过黄委多个部门的协同攻关,3月29日,黄委成功破解出了对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淤积抬高影响最大,粒径大于0.1mm,且粗泥沙输沙模数为每平方公里1400t以上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窟野河、皇甫川等9条黄河重点支流流域内,面积为1.88万km^2。此举将实现水土保持与黄河河道减淤的有机结合,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9.
黄河濮阳河段是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最重的地区之一。周定王五年,宿胥口河决,黄河下游发生有历史记载的首次大改道,黄河始穿濮阳境;宋代,因频繁决口,导致濮阳河段变化剧烈;清末铜瓦厢改道后,黄河再穿濮阳境。究其原因,除社会因素和落后的生产力制约外,主要是该河段为泥沙堆积的主要部位所致。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9600 000km~2的大地上,除历史上为防御外敌入侵而修筑的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外。还存在着几处人类与自然抗争而修筑的长城。 “水上长城”— 黄河大堤。黄河是世界上含量沙最多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每年携入黄河的泥沙多达16×10~8t,其中约有2×10~8t在下游的河道沉积,造成河道淤积、河床抬升而成“悬河”,历史上曾有“三年两决口”而形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有许多民谣与诗句,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我国各地的地理特征,融趣味性、知识性、形象化于一体。“一碗水,半碗泥”——形象地描绘了黄河含泥沙量之大。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大河。根据记载,黄河长年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水中高达三十七公斤,暴雨时超过六百公斤。黄河每年输往下游的泥沙约十六亿吨,占全国外流河总输沙量的百分之六十。  相似文献   

12.
一向以为,古人是很不讲环保的。譬如我们熟悉的黄河, 如今早已经成为了地上河。几百年来,黄河决堤曾给 黄河中下游的人民带来过无数的灾难。究其原由,是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的时候,将大量的泥沙带向了中下游,日积月累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局面。看起来黄土高原该是罪魁祸首了。但  相似文献   

13.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 ,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合拉达合泽山东麓的约古宗列渠。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摇篮 ,人称母亲河。“黄河”之名称是因该河流经黄土高原 ,携带大量泥沙 ,水色尚黄而得名。在历史文献中 ,黄河有多种不同名称的记载 ,它们从不同层面反映了人们对黄河的理解和认识。春秋以前 ,并无“黄河”这一名称 ,说明黄河并非天然是黄色 ,而是因其流域植被被不断破坏所致。文献记载此前的黄河 ,多以“河”或“河水”名之。古文献《山海经》中记载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  相似文献   

14.
<正>一天傍晚时分,妈妈、妹妹和我一起,去天河路尽头的南裹头广场看黄河。路上,妹妹问我:“黄河很黄吗?为什么叫黄河?”我自然而然地想起曾读到的关于黄河的历史。最初的黄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那时,它的名字还是“河”。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河水浑浊,它被称为“浊河”。西汉时,河水中泥沙含量增多,有了称“黄河”的记载。但当时这个名称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5.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古代的《山海经》、《水经注》等书皆称它为“河”。因它的中下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区,有无定河、沁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黄河文明”就是以黄河流域为主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6.
黄河小北干流放淤是新时期黄委在解决黄河泥沙问题上的一个战略构想,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理论框架内又一伟大实践。其对于减少小浪底入库泥沙,降低潼关高程,减缓下游河道淤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河从形成的150万年前至3000年前的古黄河.系地下河(河床低于地面).循太行山东麓北行.在今天的天津附近入海.史称禹河。黄河流经黄土堆积区的特殊地质和暴雨集中的气候特点.黄河沙多早在大河形成期已开始大面积侵蚀产沙。由于水浊的空间分布、时间分配和河道形态特征.下游泥沙逐渐淤积转化为地面河(河床露于地表),至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首次出现宿胥口决口北流,于今河北黄骅县境内入海,史称宿胥口改道。从此进入多事之秋。  相似文献   

18.
正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泥沙淤积是黄河下游洪水危害的根本原因。黄河的大量泥沙淤积,一方面构造了广阔的黄淮海大平原,成为历史上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带,另一方面在流经平原地区淤积形成的悬河状态,历史上曾给两岸人民带来了严重的洪水灾害。由于泥砂问题,黄河成为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泥沙处理一直是黄河治理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对黄河泥砂治理进行理论研究的课题已有许多,但结合黄河泥砂的经济利用  相似文献   

19.
据文献记载 ,有史以来黄河下游决口 15 90次 ,较大的改道有 2 6次 ,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的黄淮海大平原上留下了其变迁的历史痕迹 (如题头图 )。笔者借鉴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 ① ,史海钩沉 ,勾勒出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大体情形 ,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 ,了解相关史实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1.先秦西汉时期先秦时期 ,古黄河的下游河道在冀中平原上游徙漫流 ,形成多股河道 ,故有“九河”之称。这一时期下游河道的河床是比较稳定的 ,据谭其骧先生考证 ,在筑堤以…  相似文献   

20.
黄河以其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为主要特点,是历史上难以治理的河流之一。泥沙的不断淤积,使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高,平摊流量相应减小。实行水量统一调度以来,黄河基本上保持了维持其健康生命的需水量,经过多次调水调沙及生产运行,平摊流量有所增加,黄河的生命力得以恢复。但黄河作为多泥沙河流的基本特性没有改变,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仍是黄河治理中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