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各种新闻媒体要报道宣传人和事,许多文章要记叙或议论人或者事,都会碰到称人和称物的问题。称人,是对所称之人的名衔、身份、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等用极简单的语词所做的注解或说明,这一般体现在各种称谓及所加的附加语中。如“著名导演焦菊隐先生”,其中,“导演”、“先生”都是称谓:前者,标明的是头衔与职务,后者是一种尊称,也表示一种人际关系。而“著名”,则是称谓之前的附加语,表明的是一种评价。称物,与称人有类似之处,它是对事物的某种称呼及加于其前或其后的评价性描写性  相似文献   

2.
"嬷嬷"是古代戏曲小说常见的称谓,通常用于指称年长妇女.该词<辞源>失收,而<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二书在义项排列、书证的使用上均有不当.本文考证了"嬷嬷"称谓从元代以来数百年间所经历的由泛称到尊称,直至贱称的演变,并讨论了该称谓从获得亲嫡尊贵义到使用范围下移、亲嫡含义淡化,直至用于称妓院老鸨,称女仆等低贱称谓在文化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我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其题跋上的时令称谓也非常丰富,有月令、季令、节令之分。月令,是对每一个月份的称谓。一月通常称:正月、端月、初月;二月通常称:仲春、仲阳、如月;三月通常称:暮春、末春、晚春;四月通常称:孟  相似文献   

4.
文书档案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事务活动中产生的,由通用文书转化而来的那一部分档案的习惯称谓。由于这类档案在其产生、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共性,使用这一称谓对研究管理这类档案的工作规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晓言 《中国广播》2007,(8):78-78
许多外国人的姓名与中国人不尽相同。他们有的名字在前,有的姓氏在前;有的习惯称姓氏,有的习惯称名字。在书写方面,中国人姓名(某些少数民族除外)都是姓氏在前,名字在后,而且是连写,中间没有间隔。大部分外国人姓名译成汉语时,名字和姓氏是不连写的,分开写的,中间都有间隔。这个表示间隔的叫做间隔号(&#183;),也有叫分读号或音界号的。间隔号在字身中间,印刷中叫中圆点,上下居中占一个字位置。  相似文献   

6.
<正>文书档案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事务活动中产生的,由通用文书转化而来的那一部分档案的习惯称谓。文书档案工作包括上级机关下达的各类文件资料,比如命令、指示、决定、布告、报告、批复、通知、信函、简报、会议记录、计划和总结等。由于这类档案在其产生、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共性,使用这一称谓对研究管理这类档案的  相似文献   

7.
正文书档案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事务活动中产生的,是由通用文书转化而来的档案的习惯称谓。包括命令、指示、决定、布告、请示、报告、批复、通知、信函、简报、会议记录、计划和总结等。由于这类档案在其产生、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共性,使用这一称谓对研究管理这类档案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人把文书档案作为与科学技术档案相对而言的各类档案的统称。  相似文献   

8.
徐修宜 《历史档案》2006,(4):130-131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洪秀全领导的农民反清战争,有三种称谓,一曰太平天国起义;二曰太平天国革命;三曰太平天国运动。在这三种称谓中,则以太平天国运动居多。虽然学术界对这场农民战争的称谓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把洪秀全于1851年1月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举行的武装起义,作为这场农民运动开始的标志,至1864年遭到失败时止,称其坚持斗争14年。《中国近代史词典》在“太平天国革命”条目中称:“1851—1864年(咸丰元年至同治三年)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伟大农民战争。”①《中国近代史》为代表的高校文科教材对此…  相似文献   

9.
称谓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源远流长的一大体系。从《尔雅》开始,《方言》、《释名》等书就陆续收载了大量的称谓词,且“厥后世代愈积,称谓愈繁”。汉语称渭词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直到清代梁章矩的三十二卷《称谓录》问世,“用为稽古之资,且增(?)词之助”,才有了专门汇集称谓词的专著。但此书所收约8000个词目仅为资料汇编性质,缺乏系统  相似文献   

10.
“八十年代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是我们对友好的外籍人士的通称,但一般说来,这个称谓仅在政界和外交界使用.说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其知名度并没有普及到“中国人民”这个层面.但是,有一个人却例外,他就是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在中国,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十数亿中国人都对这个和蔼可亲的老头有深刻的印象,并给了他一个比“好朋友”更显尊重的称谓——“萨翁”,他可以说是真正“中国人民”这个层面上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11.
古代政制皇帝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  相似文献   

12.
在网络上有一群人闲来无事或忙里偷闲也要坚持在网上写日记,这群人英文叫作Blogger。如果用音译成中文就是“博客”。既然是音译就避免不了五花八门,诸如“搏客”“勃客”、“波客”之类的叫法也还是有,反正没有哪个权威部门来规范这一叫法,不过由于“博客”的称谓用得较多且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于是大家习惯成自然地将Blogger统一成“博客”了。  相似文献   

13.
李辉 《中国档案》2005,(9):42-45
1931年9月18日,中国的东北——当时国际上更习惯称它为“满洲”。(为表述方便,本文将交叉使用这两个称谓。)沈阳通往长春方向的铁路,即当时由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路过一个叫柳条湖(又称柳条沟)的地方。夜10时20分左右,随着一声爆炸,硝烟腾起,平时不起眼的柳条湖,顿时变幻成一个  相似文献   

14.
许多来稿中,提到党员称党内领导同志时,有称县委李书记、纪委张书记、宣传部王部长等等。有的是作者叙述时用此称谓,有的是引用党员与党内领导同志交往中书面或口头的语言时出现此称谓。我认为这是违反党中央一贯主张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全会重申了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主张,党内一律互称同志,  相似文献   

15.
署名忌扬名     
如果你留意一下南方一家大报评论版的栏目,你会发现在稿件末的署名上有一个小小的变化,那就是比较实在、具体。不那么唬人了,比如说,假如是新闻圈里的人写了评论,无论是什么来头,都是以“媒体人”称之。然而这在过去是没有的事。仍以新闻圈里的人写的文章为例,通常是署杂文家、时评家、著名报人、资深编辑、高级编辑、博士等等的。这些称谓无非是想抬高作者的身价而已。  相似文献   

16.
顾平 《东南传播》2020,(5):77-79
在全球抗击新冠病毒疫情背景下,中西方民众在疫情下的表现不同:戴口罩的态度不同,中国人戴口罩,牺牲的是个人的舒适,西方人不戴口罩,追求的是个人的舒适;囤积物品的策略不同,中国人最热衷于囤积食物,西方人疯狂地囤积卫生纸;居家防疫的反应不同,中国人按照政府的要求居家隔离,西方人有反对居家隔离的抗议活动;储蓄的习惯不同,中国人多数有储蓄习惯,西方人多数无储蓄习惯。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思想、高度自律,西方人的个人主义思想和对个人价值观、享乐生活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第六十一届法兰克福书展上,作为主宾国,中国派出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百人作家代表团,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家几乎都被网罗其中。有报道称:在10月14日至18日的5天会期内,通向世界文学舞台的大门似乎前所未  相似文献   

18.
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第六十一届法兰克福书展上,作为主宾国,中国派出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百人作家代表团,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家几乎都被网罗其中。有报道称:“在10月14日至18日的5天会期内,通向世界文学舞台的大门似乎前所未有地洞开了。”这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作家,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书展开幕式上致辞,她谈到中国的文学,  相似文献   

19.
两岸从互称“共匪”与“蒋匪”,到互致“先生”再到“主席”与“总书记”冠之,称谓的变迁见证了两岸交往中由敌对走向交流的过程,随着互动加深,更多的中国式政治智慧在领带、伴手礼、捎话、问候等细节里被折射出来  相似文献   

20.
案例2013年5月24日晚上,一名网友发出微博,称有中国游客将"丁锦昊到此一游"刻到埃及神庙浮雕上。这名网友说,看到这几个字是他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此消息一出便迅速发酵,有网友"人肉搜索"到丁锦昊是哪里人等细节,甚至连丁就读过的小学网站也都被"黑"。其后传统媒体也纷纷跟进报道,有多份纸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