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男性叙事的角度去看待《伤逝》 ,其主人公涓生的悔恨和悲哀 ,可以理解为是作者鲁迅以男性的眼光来看待复杂社会人生与爱情之后的一种无声的叹息 ;同时《伤逝》的题材又是对古代“痴心女子负心汉”模式的因袭与创造。  相似文献   

2.
《长恨歌》以唐明皇、杨贵妃的淫爱生活为题材,展示了一个封建帝王纵情声色而导致的国乱、妃亡、饮恨终身的历史悲剧。《长恨歌》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作者在诗中对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深厚的人性关怀与同情,用以警戒后世统治者勿蹈其覆辙,这应视为其作品主题。在肯定白居易为中唐诗坛通俗浅切派代表的基础上,分析《长恨歌》音韵和谐、俗不伤雅等几方面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威廉·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反映了女主人公爱米丽悲剧的一生。本文拟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对其进行解读,认为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福克纳对小说的结构、情节、语言等进行了“陌生化”处理,增加了作品的审美难度和价值,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4.
施蛰存的历史佛教题材小说《鸠摩罗什》展现了主人公从自我欺骗到自我暴露再到自我掩饰的过程.作者在传统的历史佛教这样的“旧题材”中运用了西方弗洛伊德理论、“内视角”的心理分析、象征手法等创作手法,形成了新颖的感觉模式,创作了“新感觉”派下的“旧题材”中的“新小说”,为历史佛教题材小说的读者提供了新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5.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又是一首前无古人的最值得欣赏的长篇叙事诗,因而人们称它和《胡茄十八拍》为汉乐府诗中的“双壁”。在中国文学史上,以家庭悲剧为题材的作品不少,如《诗经》中的《氓》固然是一首“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好诗,感情又极为细腻而真挚,但女主人公的形象未免显得单薄一些。《钗头风》作者的不幸遭遇,几乎和《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是一模一样的,他的悲愤冲天的情绪表露于文字,足以激起人们共鸣,可它毕竟只是一首抒情的小词,在内容、情感的展…  相似文献   

6.
个人主义奋斗的题材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一棵常青树。最近刘庆邦的小说《红煤》一问世,便被誉为中国的《红与黑》,其主人公宋长玉也被誉为中国的“于连”。文章主要对两部小说主人公的奋斗历程进行比较,为读者揭示出两者之间的诸多共同点:穷则思变的定律、攀龙附凤的捷径、“恶之花”的绽放、尘埃落定的宿命。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著作《金枝》一书始于内米湖畔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古老习俗。弗雷泽爵士之所以用它作为《金枝》的开端,缘于这一心俗包含了“森林之王、金枝、杀神、圣婚”四层涵义,而这四个词语正是解读《金枝》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威尼斯商人》中女主角波希霞长期以来都是评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波希霞为追求自己的幸福曾做出过种种煞费苦心的努力:化解父亲的苛刻谜套,扮律师消解丈夫巴珊尼对安东尼的愧疚,以戒指考验丈夫的忠诚,不一而足。波希霞展示出的惊人才能远非一般人能及,谋求幸福的技能让人拍案叫绝,但无可否认的一点是:她所有努力的方向都朝着婚姻,她所有的幸福全押在了婚姻这块宝上。事实上,在男性至上的社会里,波希霞难以摆脱任人摆布的他者命运。她不过是巴珊尼寻求的美丽而富有的“金羊毛”。一旦巴珊尼成功获取了他的“金羊毛”,波希霞是否会重蹈美狄亚的覆辙呢?在主张女性沉默的男权社会里,口齿伶俐、当仁不让的波希霞难免遭到以巴珊尼、安东尼为首的男权势力的围攻,难以僭越男权社会的重重藩篱。  相似文献   

9.
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和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是明代拟话本小说的杰出代表。冯梦龙明确地提出了“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著书目的,表达了他“以欲反理”的观点。凌蒙初认为冯氏“三言”“颇存雅道,时著良规,一破今时陋习”,继而编写了“二拍”。他们把唐宋的空灵高雅的士大夫文学转向充实浅俗的市民文学。在“三言”、“二拍”中,以婚姻、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很大篇幅,这部分作品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新兴的妇女观。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对《大小雅》的作者、地域及题材进行分析推定,大致可概括出《大雅》全为贵族和士大夫所作,描绘出一个虚拟的、宏大的地域图景,题材为“宏大叙事”。《小雅》大多为贵族和士大夫所作,有一部分为中下级官吏和民间歌者所作,描绘一个真实的广阔地域图景,题材除了“宏大叙事”,还有“私人叙事”的类风诗。  相似文献   

11.
朱清 《学语文》2003,(1):26-26
《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有人认为是于勒,有人认为是菲利普夫妇,还有人认为是小弗朗士。真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文学辞典》中给“主人公”下的定义:“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  相似文献   

12.
我在辅导学生课内自读《一往情深疏而不散——也谈谈<项脊轩志>》一课(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时,有几个问题感到困惑,百思不得其解,想求教于专家。一、什么叫“不完整的题材”? 文章第一段说:“遇到不完整的题材,作者需要更好地把它们组织起来。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是一例。”显然是说《项》文(简称,下同)的题材原本是不完整的,得力于归有光把它们组织起来,然而历来专家学者公认《项》文是一篇古代散文,而散文的题材可以是一花一草,一笑一哭,没有听说写散文有题材是否完整的问题。对于散文来说,不知怎样的题材才叫做“完整的题材”? 二、什么叫材料的“天然联系”?为什么要把《项》文归为“地方志”或“人物志”?  相似文献   

13.
一公元一四四二年兰茂的《韵略易通》到底有没有价值?怎样评论才令人信服?这里先从《韵略易通》的凡例说起。凡例有一条说:“此篇只以应用便俗字样收入……。”于是,《四库总目提要》的作者“高人雅士”就抓住这句话评曰:“其凡例称惟以应用便俗字样收入  相似文献   

14.
郭健敏 《现代语文》2006,(9):117-118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的一首叙事长诗,它和《木兰诗》被合称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双壁”,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好评,特别是由于两首古诗都以女性为题材,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活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不幸、抗争以及女性的机智、胜利,更是为人津津乐道。本要关注的却是《孔雀东南飞》中的男主人公——焦仲卿,一个封建婚姻中的悲剧角色,一个常被人忽视和“误解”的人物。  相似文献   

15.
高云 《华章》2012,(29)
《舞姬》是森欧外的处女作,也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这部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是以其在德国留学时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私小说作品.虽然不能说男主人公就是作者本身,但是他的主要的思想可以说是作者的选择.《舞姬》的发表掀起了日本文学史上浪漫小说的高潮.小说采用回忆的形式,叙述了近代受西方文明冲击下的“自我觉醒”的日本优秀青年丰太郎,与舞女艾莉丝的一段爱恋,最终以丰太郎为了“功名”抛弃了艾莉丝,导致其精神疯癫的悲剧收尾.  相似文献   

16.
5月18日的《中华读书报》有一篇文章叫做《在作文里“妖魔化”妈妈是一种进步》。该文作者的感慨源于4月25日《武汉晚报》的一则新闻——《3000小考生“妖魔化”妈妈》。新闻说的是记者在“楚才杯”作文竞赛组委会发现,五年级4200份考卷中,超过70%的孩子选择了一个共同题材——  相似文献   

17.
(一) 《汉堡港的变奏》节选自柯岩的《船长》。《船长》是作者于一九七九年秋,受《人民文学》编辑部之约,登上我国“汉川号”远洋轮,进行实地采访后写成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贝汉廷是一个精通业务,具有高度民族自尊心和强烈主人翁精神的远洋转船长,在全世界许多港口赢得了尊敬和荣誉。作者较详尽地、忠实地写出了贝汉廷的经历、爱好、欢乐、苦恼、向往以及梦境等,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作者写贝汉廷的目的,是为了“许多年轻的朋友和整个青年一代”,“希望他们和我一样,能从令人敬重和喜爱的人物身上汲取力量,使主人公成为吸引他们并成为他们愿意效法的榜样。”(柯岩:《<船长>的采访和写作》,载《鸭绿江》1980年第4期)作品中激荡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  相似文献   

18.
看《收获》     
本期头条是李冯的中篇《卡门》,作试图向我们描绘一场虚与委蛇的感情游观“我”和卡门是一对寂寞的无聊客:“我”因为演不好戏而无聊;而卡门则由于厌倦了逢场作戏而无聊——基于同样的百无聊赖,卡门在培养“我”的同时自我沦陷,在拯救“我”的同时又遭致更深的自我毁灭。小说若能实现上述意念,或不失为佳作,可惜细节和经验都难以支撑。  相似文献   

19.
《汾水》第三期发表了张发、秦溱两位同志的短篇小说《有福老汉》。小说塑造了一个被“四人帮”欺骗和愚弄了的老年农民的形象,艺术地再现了文化革命期间的中国农村的现实生活,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反动实质。在揭批“四人帮”的浩繁的文学创作中,作者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摆开了一个新的战场,从另一个侧面给了“四人帮”以沉重有力的打击。同我们在中国北方农村所能见到的许许多多的老年农民一样,小说的主人公有福老汉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经历了新旧两个不同时代的老贫衣。是党和毛主席把他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美国著名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伙计》是一部以犹太人为题材的小说。主人公弗兰克是一个由邪恶的非犹太人在“圣者”的净化下,经过艰难的人生苦旅,脱胎、涅榘、再生,最后成为“犹太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缜密的情节安排、不吝笔墨的细节描写、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丰富的象征手法,使弗兰克的形象充满了深刻的审美意蕴。其蜕变与升华的艰难历程启示人们如何寻找新的生活方向,寻找新的生命支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