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同事在《湖北社会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不久便收到该刊一式两份的“稿费签收单”,上面嘱咐作者收到稿费后及时将签收单寄回一份。此举令人叫好! 时下,发表了文章收不到稿酬已是相当普遍的事,究竟是报刊资金短缺无力支付还是因为内部管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通讯员,也能收到一些稿费单,这些稿费单,大致有三类:一 类是光寄稿费,连发表的 时间及版面也不注明.第二类是稿费寄到,发表的 时间及版面也注明.第三类是稿费寄到,除注明发表的时间及版面外,并留言:欢迎您继续为本报赐稿,感谢您的大力支持!当我收到第三类稿费单时,感到非常高兴,特别是这两句留言,缩短了报刊和通讯员的距离.其实作为报刊在稿费单上写下这片语留言,并 不费很多事,却让通讯员感到温馨,受到鼓舞,能 激励他们在写作的道路上 更加勤奋.  相似文献   

3.
报载:上海市《故事大王》杂志社为确保作者收到稿费而实施了《稿费收据》制度:该社给作者汇稿费的同时,还寄给作者一式两联的《稿费通知单》和《稿费收据》。在《稿费通知单》内写上了被采用稿件的标题,并告知稿费已由邮政局汇出,请作者“收到后在收据联签字或盖章,退还我社”。在《稿费收据》内有作者的准确通讯地址和“收款人  相似文献   

4.
感言稿费单     
当了20多年的专业通讯员和自由撰稿人,收到稿费单数以千计。留心稿费单,我感慨颇多,归纳如下:请多写几个字在有些报刊寄来的稿费单上,“汇款人名址”栏里一片空白,既无报刊名称,又无报刊地址,唯有一行由6个阿拉伯数字组成的邮政编码。究竟是哪家报刊寄来的稿费呢?作者不得而知。别把作者的姓名写错了我的姓名,出错率最高的是“昌“”方”二字。比如:常将“昌”写成“吕”“冒”“晶”;将“方”写成“芳”“云”“元”等。笔者自忖,出现这些错字的原因,除了笔误外,大多是因填写稿费单时字迹潦草所致。据此,敬请报刊的财会人员填单时细心点,并…  相似文献   

5.
报载,上海市《故事大王》杂志社为确保作者收到稿费而实施了《稿费收据》制度:该社给作者汇稿费的同时,还寄给作者一式两联的《稿费通知单》和《稿费收据》。在《稿费通知单》内写上了被采用稿件的标题,并告知稿费已由邮政局汇出,请作者“收到后在收据联签字或盖章,退还我社”。在《稿费收据》内有作者的准确通讯地址和“收款人签字或盖章”的栏目。多年来,《故事大王》杂志社一直坚持实行这一制度。读了这则消息后,笔者被该社对作者高度负责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并情不自禁地道出一句:“妙哉 !《稿费收据》。”   近些年来,笔者…  相似文献   

6.
也算评报     
寄发稿费是否及时和准确无误,大概也可以观照出一个报社的作风来。如果老是对作者漏寄应得的稿费,那至少可以说明报社的某个部门或环节出了纰漏,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堵塞漏洞。去年底某省报发表我一则言论文章,稿费迟迟不见寄来,遂于4月上旬函询有关编辑,至4月底收到了这笔稿费。函索后即能补收到被遗漏的稿费,这件事也就算了结了。谁知此事并未结束。6月初我又接到该报总编室汇来的一笔为数15元的稿费,汇单附言栏注明:  相似文献   

7.
以往,总是怕说稿费、欲说还羞的。尽管也不时遇上收不到稿费的事,但总是想得很开:写稿可不是为了孔方兄,若冒昧地写信去询问编辑,岂不是让人家小看了咱,给报社留个不好的印象。再说,路途多变,万一是哪个送信的小子为我代劳取走了呢!钱这东西,你用我用不都一样。为了让作者收到稿费,有的报社耽心有遗漏,便在年终时发个启事,请未收到稿费的作者函告编辑部。然而,这一把也不见得灵。记得中央某大报就如此动作过,我和柳君先后去过两封信,结果还是无结果!如今的稿费总是栅姗姗迟,说来也许令人难以相信,今年一月我收到一张汇款…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1999,(2)
去年年底,我在翻阅当年的发稿样刊本时,发现西安电信报10月和11月有两篇稿费未收到。于是,即在寄稿子信中,给该报编辑夹了一个纸条,说这两篇稿子未收到稿费。但没想到只过了三天,该报管发稿费的一位女同志即打来电话,说经查这两篇稿费漏发了,在此向我致歉,她...  相似文献   

9.
日前有位好动笔杆子的朋友来串门,闲聊中她提到最近被克扣稿费的事:去年她曾给一家期刊投了篇万字的文稿,一直音信杳无。最近突然接到一张稿费汇款单,在“汇款人附言”里汇款人写道:“99第一期稿费,扣除订刊费60元”。且不说去年的稿费在一年后才汇达(未免有些太不尊重作者了),也不说万字文章仅得40元稿费,最让我的朋友迷惑的是,她并没有去函申请订阅该刊,也没有按期收到过该刊,只是偶尔收到过一、两本(她还以为是该刊将她作为“骨干”作者赠阅的呢),不知为什么要克扣60%的稿费强行订阅该刊?这件事的确让人感到蹊跷。这件事涉及的一些问题不能等闲视之。首先,万字文章仅发100元稿费,即千字10元,标准太低。按新闻出版总署关于稿费  相似文献   

10.
写稿之余,翻翻稿费单附言,觉得挺有趣。在这2厘米宽、5.5厘米长的简短附言栏里,各新闻单位发挥它的作用大不一样,有的空白,没有一字,有的附言叫你看了心里甜滋滋的。稿费附言不会直接影响办好报刊、电台,但是好的附言有助于加强报社、电台与作者之间的联系。笔者手头有很多份稿费单附言,附言情况可归纳为如下六种: 一、直接标明“稿费”“稿酬”字样。《人  相似文献   

11.
每当收到报社汇来的稿费单时,我首先是把「汇款人简短附言」那一栏撕下来。积以时日,不料竟攒了厚厚一摞。闲暇之际,翻阅这一小块「天地」,偶有所思。这片纸虽小,约略可以看到一个新闻单位对于作者的态度和工作作风。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每次写有播出时间、  相似文献   

12.
刊中报     
规矩不知始于哪年哪月,报道组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无论谁收到稿费,都要意思意思。新来的小张似乎还不懂规矩,稿费收得最多,却从没表示过。尽管大家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却别别扭扭的。星期三上午,小张收到两张汇款单,共35元。这次大家不再沉默了,叫着嚷着让小张请客,小张笑笑就出门了。“是心疼他的钱吧!”大家想。两天后,小张又收到稿费,大家一商量决定主动替他“办”了。当拉开抽屉,映入眼帘的是一摞来自大别山区的信件:张叔叔您好,寄来的钱收到了,我已交上学费,又背起了书包,坐进了教室……大家沉默了,心里像钻…  相似文献   

13.
笔者喜爱写新闻报道,也被一些报刊不时采用。然而,令人忧虑的是,有些文章发表以后,经常有报社“漏发”稿酬的情况。试举一例。去年6月2日,笔者在本市某报发表了一篇专栏文章,几个月后一直未收到稿费。写信询问,仍无音讯。区区一笔稿费,也许不足挂齿,然而某些报社对待作者劳动成果所抱的不甚负责的态度,却令人不快。收不到稿费原因也许有多种多样,即使因疏忽而漏寄,至少也是报社工作人员不应有的一种工作作风。作为通讯员或作者,失去几元钱稿费是小事,而失去了对报社的信任却是非同小可的,这也许是那些“漏发”稿费的同志所不曾想到的。几年前,上海解放日报曾刊登“查漏启示”:凡被该报采用发表的稿件,如超过一定时限未收到稿费,通讯员或作者均可写信询问,报社总编办公室将给予认真负责地核查,并及时补寄稿费。“查漏”活动的开展,不仅查出了报社在寄发稿费上存在的漏洞,增强了有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也大大提高了解放日报在通讯员和读者中的信誉。这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4.
经常给报纸写稿、投稿,大致会碰到这样几种情况:一是稿件用否,没有回音;二是稿子用了,不寄样报;三是稿费单一般一月甚至两个多月才能到手,上边只写稿费数目,不注稿件见报日期,作者拿到此类稿费单,除了稿费能兑现外,对自己的稿件见于何日的报纸则无迹可寻。作为作者,对前面两点,已不寄大的希望,那似乎已成了不少报纸的惯例。但对第三点,有点费解,不过是作者希望报社在签发稿费单时能注明稿件见报日期而已,十分简易之事,为何做不到呢?本人也是学新闻的,知道邹韬奋先生之所以成为报人的楷模,他办的《生活周刊》之所以广受…  相似文献   

15.
作者不能都订阅所投稿的报纸和杂志,有些报刊又不给文章作者邮寄一份,他们很难看到自己被采用的文章,有的作者收到稿费单后,只能凭此得知自己的稿件被某新闻单位采用了。至于是哪一期报纸,哪一天的什么节目用的?编辑作了哪些改动?就不得而知了。为了看到自己发表的文章,他们只好写信给编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7,(11)
让稿酬单多一份温馨文/贺煜稿费是新闻出版等单位在发表著作、译稿、图画、照片等的时候付给作者的报酬。稿费通知单是联系新闻出版单位与作者的一个纽带,一座“桥梁”。当今一些报刊社已没有给作者寄送样报样刊的习惯了。一日,稿费通知单忽从天飘然而降,让作者惊喜之...  相似文献   

17.
前些天,我收到了一笔稿费,几十元钱,是一本25万字书的第三次印数稿酬。书又印了几万册,出版社大概要盈利万元,几万读者拿到书,更不知要产生多大的作用,可我这个作者仅拿到几十元的印数稿费。我望着这钱,不禁淡然一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1999,(3)
稿费这东西听说古已有之,孔老二先生就是以教书和卖文为生的,他的徒弟颜回等也都曾以文换过老百姓的鸡蛋吃。我从1984年开始给报社写稿,直到1993年才收到第一笔稿费。期间10年时间写了几十万字的作品“一文不值”。不过那时大家也都没有稿费,许多报纸也不发...  相似文献   

19.
1月11日,杭州日报第2皈刊登了一则启事说,凡1986年11月前在杭州日版刊出的稿件尚未收到稿费的,可告诉报社,以便补寄。看了这则招领稿费的启事,不觉耳目一新,使人心暖。这事虽小,但意义不小,远远超过了招领稿费的内涵,使人们看到了报社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漏寄稿费事,据笔者了解,从中央一级报刊到地方各级新闻单位都有。如在某新闻单位召开的优秀通讯员座谈会上,有位通讯员以对新闻单位负责的态度,坦率地讲了他的意见,说他的稿件被刊用了8篇,但只收到2篇稿费。当然,  相似文献   

20.
一天,邮递员递上一份稿费单让我签字,一边喃喃而语:“这家报社怎么这样没出息!”我一看,汇款金额:2元;汇款人名址:攀枝花市日报社;附言;补上月稿费。开始,我也很纳闷。但又一想。不由得向邮递员解释起来:“这家报社不是没出息。而是精神很可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