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有些抒情散文中,能够读到作者的自我心理描写。比如经历了某一件事情之后,或者将要经历某一件事情之前,作者的心情要发生一些变化,喜悦的,轻松的,悲戚的,沉重的,当作者有选择地叙述这件事情的过程时,就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内心的波澜写进散文之中了。读者读起来觉得真实亲切,有味  相似文献   

2.
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大者如海湾战争、丽江地震等毕竟是少数,而又是普通记者和广大通讯员无线接触到的。相反,一些看似小事的新闻,却层出不穷地在我们周围发生着,只不过有些事情的发展变化不太明显,甚至不经点明连身临其境的人都不易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不在能否碰到,而在能否发现。下面笔者就十数年的采访所得,谈谈发现的方法和途径。1、转换视角,从看似平常的事情中发现由于作者长期生活在一种氛围中,习惯从某种视角去观察事物,所以看到的景观往往没有什么变化,也就难以发现新闻,著变换一个观察的角度,就可…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研讨班上,丁关根同志的讲话中谈到新闻宣传把握好“度”时说:“这在新闻工作中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也是情和理的统一。每一条新闻报道,每一项宣传内容,几乎都有“度”的问题,诸如宣传报道的时机、分寸、力度、角度等……”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的统一,称之为“度”。所谓“度”,就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也就是保持自己存在的量的限度。“度”在世界万事万物中普遍存在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客观事物的“度”,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恰到好处”,做事情要掌握“火候”、“分寸”、“尺度”、“时机”,处理问题要“合适”、“适度”。俗话说,“过独犹不及”,过度和不及都是不正确的,都没有掌握好“分寸”、“火候”和“尺度”,都不是“恰到好处”。诸如医生开药要适度,剂量太小,不能除病;剂量太大,可能致死。  相似文献   

4.
王平 《新闻窗》2011,(2):93-94
引言 新闻采编必须严格按照宣传报道的内容进行新闻采编工作。毫无疑问,每一条新闻的产生都是由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决定的。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人们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及时的掌握和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也就是人们需要新闻。新闻的内涵是:对最近发生的事情进行客观详细的报道。也就是说,最近发生的事情作为新闻的本源而存在;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现在的记者不好当了,现在的新闻报道不好做了,原因很简单,老百姓对媒体报道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了解当前发生的事情,而且还要求报道的趣味性、新颖性,即记者的报道要“关注热点,干预生活,以人为本,直接说事。”曾经有媒体做过一项调查,问老百姓对哪一类的新闻关注度最高,答案是时政要闻,哪一类新闻满意度最低,答案仍然是时政要闻。这个答案似乎有些矛盾,既然关注度最高为什么满意度又是最低的?关注度高是因为在当前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里,每一个政策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到百姓的生活,而告知老百姓政策变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通过媒体的…  相似文献   

6.
新闻评论为什么要重视时机选择?因为任何新闻媒体特别是党报,之所以要发表评论,其目的是要在特定的时间内对特定的对象进行思想引导.事物是运动的,社会是发展的,人们的思想也是不断变化的,担负着思想引导责任的新闻评论,不仅要观点正确,而且要及时.衡量一篇新闻评论的价值,我们往往用针对性强不强做标准.所谓针对性,不仅仅指思想内容,也包括时机选择.这就如同我们在放箭的时候,面对的是一面活动靶,只有既选准了目标,也选准了放的时机,箭才能射到靶子上.现实中.有些事情讲早了没到“火候”,讲晚了成了“马后炮”.因此,适时而发,是体现评论价值的重要原则.评论的时机把握得准不准,是由评论作者,包括评论的组织者、审发者的素质决定的.这些素质包括哪些方面呢?我以为至少有以下三点:一、成熟的政治眼光.毛泽东同志提倡“政治家办报”.报纸的新闻体裁中,评论可以说是政治性最强的一种.评论选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时机的选择,要有成熟的政治眼光.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道,是要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告诉给读者。农村新闻报道,也就是要把农村中最近发生的新事情告诉读者。可是我们的农村稿件却和这个要求不尽符合,往往告诉读者的不是最近发生的新事,而是已经过了时或者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农村新闻不新”这种状况呢?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8.
20年后的内容产业 我们看到,20年间会发生许多事情。今后20年,我们称之为“图书业”的行业会有哪些变化呢?下面我要说的纯属我的猜测,是从我的脑子里产生的,但是这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事,你不能看着后视镜来开车,你必须考虑事情会如何变化。  相似文献   

9.
有些通讯员认为,自己生活在基层,对基层官兵的生活、思想及所做所为都比较了解,自己只要“随手拈来”就是篇好搞,用不着再专门去采访了。其实不然。采访,就是要挖掘事实的真相.掌握事情的全貌和本质。通讯员们亲眼见到的事,不一定知道事情的全貌;亲耳听到的,不一定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我们大家不要满足于身在基层所看到和亲耳听到的事情就动笔写稿子,如果这样,写出来的稿子就会肤浅、枯燥(没细节),谁出新意,打动不了读者。虽然是在基层写出的稿子,“活鱼”也会照样从自己手中溜掉的。通讯员们身在基层,决不能满足于对本…  相似文献   

10.
任何记和媒体要发布和传播新闻,都必须获取一定的新闻资源。获取新闻资源的方式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亲身经历,一是靠他人提供。其中靠他人提供通常来说是一条主要途径。因为记只是“专业的信息传播”,他不可能事事都能够亲身经历;即使是记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有些背景情况和还不明白的地方,仍然需要向他人了解。  相似文献   

11.
少儿不健康的心理表现种种: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意向控制失调,自我克制能力差,对感兴趣的活动过度兴备、激动,但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则很易激怒,好发脾气,喜怒无常。过度焦虑。焦虑原指一种内心紧张,感到似乎要发生不幸的心境。有些少儿敏感、多虑、丧失自信心,因微...  相似文献   

12.
同样置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之中,面对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有些通讯员能从中发现闪光的新事物或新问题;而有些通讯员却什么也抓不住,这主要是有些同志被自己习惯形成的思维定式“框”得太死,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常常熟视无睹的原因.笔者认识的一位通讯员,却常有“发现”新闻的能力.比如,对向灾区、向有困难者捐款这类经常发生的事情,许多  相似文献   

13.
《信息系统工程》2005,(2):34-35
获取知识的途径正在发生改变.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正在发生改变,如果你想适应这种变化.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先学会一句夏威夷的当地方言“Wiki Wiki”。  相似文献   

14.
刻骨铭心的记忆──外交部档案大转移纪实(上)张国强题记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已过去了多年,这场噩梦对20多岁的年轻人来讲,好像是段陌生的历史。但对50多岁的人来讲,似同发生在昨天的事情……。岁月流逝,有些事在人生中是很难忘却的。有一件发生在文革...  相似文献   

15.
报纸上经常看到一些预告性新闻。某项事业刚有了蓝图,就发新闻,预报成绩。这种新闻在报上很受优待,标题醒目,位置也高。但报道的社会实效如何,却值得研究。遇到这种预报成就的消息.有些读者想看,又不太爱看。想看,是想预知一些前景情况;不太爱看,是觉得这些报道在眼前说来,似“纸上谈兵”,当不得真的。因此有人说,预告不是新闻。不过,也不要把话说绝。预告的虽不是已发生的事情,但它是可能发生的事情,或正在发生的事情。退  相似文献   

16.
二、要有长远观念。所谓长远观念,就是说,我们的一切报道都要从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结合上去权衡事物的利弊。这里有三种情况或叫三条原则需要把握: ——有些事情,它既符合人民的眼前利益(即暂时利益),又符合人民的长远利,这是最好的事情,应该大力进行宣传报道。——有些事情,它符合人民的长远利  相似文献   

17.
向素霞 《大观周刊》2013,(10):251-251
随着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英语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悄然发生着变化。要学好一种语言,词汇是关键。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有助于提高说话能力和阅读、写作水平。词汇量越大,英语学习的效果肯定会越好。词汇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些学生因为记不住词汇而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词汇教学,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记单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不断地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将谈谈我对这方面的思考和所做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晚报类报纸怎样正确引导舆论?我们的体会是: 在敏感问题上把好关 晚报的新闻报道经常要面对一些敏感问题,如民族宗教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保密问题,还有重大的人事变动问题,国际国内一些具有轰动效应甚至有争议的突发事件问题等等。对这类敏感问题的报道,分寸掌握得适度,时机掌握得准确,就能增强报纸新闻性、可读性、权威性。反之,则可能干扰党和政府的工作,引起群众思想上的混乱,造成社会动荡,给政府添“乱”。所以,在敏感问题上把好关,是正确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把好这一关,我们切实做到了“两…  相似文献   

19.
新闻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客观过程,写新闻抓“事件特征”要学会从“事件链”中找特点。寻找和选择“事件特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事情的起因中找特点。 我们常说“事出有因”,一件事情出现了,发生了,它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事情发生的起因是复杂的,有的是单一原因,有的是多种因素,有的是起因与结果互为因果,我们不仅要注意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还要注意穷尽事情发生的各种原因。 提出从起因中找特点是有针对性的。我们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注意了解事情发生的过程,注意了解最后的结局,对起因却往往忽视,对事情发生的大背景、小背景等间接原因和导致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了解不够,因而影响新闻意义的发掘和新闻特点的发现。 从起因中抓特点,在新闻写作中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背景、原因是新闻的基本要素。有的事情看过程无大特别,看结果,也不突出,但与起因一联系,一比较,一对照,特点就出来了。比如:一个军人与一个姑娘相识、相恋最后成为夫妻,这个过程没有特别的,也不  相似文献   

20.
政府形象的媒体公关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一些公共危机事件和一些对.政府比较负面的事情都是很难免的,而在这个讯息和媒介高度发达的社会中,闭塞消息传播的渠道又是不可能的,所以,政府部门就必须学会与媒体打交道并运用好媒体开展好政府形象公关。除了强调正确的舆论引导之外我们还必须学会处理发生公共危机事件时的公众舆论引导,并在负面新闻事件中掌握舆论传播之法.用事实来引导舆论发展,以危机为契机.化弊为利,最终维护好政府形象并有力地提升政府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