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园逸趣     
罗马帝国语文课上,老师给学生们讲道“:罗马不是在一个白天就能建成的。”在历史课上,历史老师向学生们提问:“罗马帝国是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夜里!”学生答道。生气老师问“:文中说蜜蜂给花园增了生气,是什么意思?”一个学生回答“:蜜蜂偷花蜜,花儿就生气啊!”大家听了笑个不停。那学生又说:“笑什么?要是鲜花不生气,哪来鲜花怒放呢?”日行一善老师问两位学生“:你们今天有没有日行一善啊?”两位学生齐声答道“:有啊!”老师问“:做了什么事?”学生“:我们扶一位老太太过马路。”老师:“很好!但是扶一位老太太过马路,为什么要两个人呢?…  相似文献   

2.
<正>【设计理念】萨提亚冰山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能被看见的只是表面的行为部分,而更大部分的内心世界却藏在深层,恰如冰山。“生气”这一现象也是如此,学生通过觉察身体语言意识到自己生气了,但难以发现生气背后隐藏的内心需求,而内心需求才是导致学生生气的真正原因。五年级学生正迈向青春期,独立意识慢慢增强,但应对生气的方式尚不成熟,也较少触及“生气”背后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消气     
古时有一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以开阔心胸。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不生气了。”妇人说。“为什么?”“气也没有办法呀。”“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  相似文献   

4.
生气     
《初中生学习》2009,(12):39-39
语文老师提问:“文中说‘蜜蜂给花园增添了生气’,是什么意思?”一学生回答:“蜜蜂偷花蜜,花儿就生气啦!”大家听了笑个不停。那学生红着脸解释:  相似文献   

5.
生气     
老师:“文中说蜜蜂给花园增添了生气,是什么意思?”一个学生回答:“蜜蜂偷花蜜,花儿就生气!”大家听了笑个不停。那学生又说:“笑什么,要是鲜花不生气,哪来鲜花怒放呢?”生气  相似文献   

6.
广笑府     
《河北教育》2007,(3):47-47
生气老师问:文中说蜜蜂给花园增了生气,是什么意思?一个学生回答:蜜蜂偷花蜜,花儿就生气啊!大家听了笑个不停。那学生又说:笑什么。要是鲜花不生气,哪来鲜花“怒放”呢?  相似文献   

7.
案例一:一位老师要他的学生用“想”造个句子,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想听花开的声音。”老师听了很是生气:“乱弹琴!花开的声音怎么可以听?错了,重说!”  相似文献   

8.
没事偷着乐     
生气老师问:“文中说蜜蜂(mi feng)给花园增添(tian)了生气,是什么意思啊?”一个学生回答:“蜜蜂偷花蜜,花就生气了啊!”大家听了笑个不停。那学生又说:“笑什么!要是鲜花不生气,哪来的鲜花怒(nu)放呢。”  相似文献   

9.
生气     
老师问:“文中说蜜蜂给花园增添了生气,是什么意思?’亨一个学生回答:“蜜蜂偷花蜜,花儿就生气啊!”大家听了笑个不停。那学生又说:“笑什么。要是鲜花不生气,哪来鲜花怒放呢?”生气@金川  相似文献   

10.
2004年5月13日,我到澳洲克劳莱特花园小学听了一节关于“情绪”的诗歌指导课,非常有意思。一上课,老师就发给学生一份指导提纲,内容如下: 情绪:生气。什么事情使你生气了?感觉怎样?你做了什么或想做什么? 尼尔写了一首关于“生气”的诗:  相似文献   

11.
吕爱军 《班主任》2012,(4):69-69
一位教授问学生:“人在生气时,为什么要喊?”学生说了很多答案,教授都不满意。最后,教授这样解释:当两个人生气时,心的距离是很远的,必须大声喊,对方才能听见。但是在喊的同时,人会更生气,心的距离就更远。  相似文献   

12.
黄忠明 《教书育人》2000,(13):41-42
教师批评犯了错误的学生,既可使用和风细雨的“温和式”批评,也可使用声色俱厉的“发怒式”批评。马卡连柯曾说过:“(教师)如果在需要生气的时候,生气就甚至于会比和颜悦色还更有效力”。在某种境况下“发怒式”批评更能奏效,更能达到育人的目的,更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赤爱。 “发怒式”批评也是一种教育艺术。如何正确使用,才能使其充分发挥育人的实效?笔者浅以为,使用“发怒式”批语应讲究下面“五要”: 一要倾爱心 教师在批评犯了错误的学生时,使用和风细雨的批评语言,固然可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但这并非是唯一的方法和途…  相似文献   

13.
李红 《山东教育》2004,(13):16-17
本学期开学不久,我校开展创办“古诗文素养特色学校”活动,校园内古诗诵读声不绝于耳。我们五年级选定了70首古诗,要求学生熟能成诵,读出节奏,诵出韵味。开始,全班的同学劲头十足,有的一天能背诵五六首。可时间一长,背诗的积极性渐渐消退。尽管我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同桌进行比赛,背过一首诗者奖一枚小红花……但结果是奏效快,见效短。离学校检查越来越近,就在这紧要关头,有些同学竟然在班上说:“背这么多古诗,每天还要做作业,想累死我们呀!”听了此话,我并没有生气,心想,的确,学习本身就是一件艰苦的劳动,但如果有一点困难马上就退缩,那…  相似文献   

14.
“生气”与“争气”□江苏省锡山市张泾中心小学严育洪世界充满着辩证法。人的“生气”有时也能积极地转化为“争气”,并在合理的“争气”中发展成为一个生气生色、争气争先的有用之材。我的经历就是一部很好的“炼气”之书,其中,为别人“生气”→为自己“生气”→为自...  相似文献   

15.
我们班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听说训练实验,实验的时间虽然不长,我觉得收获还是很大的。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一学期的实验,学生有了一定的听的能力,说话也初步规范化了。如教《小玲玲当检查员》,学生听我讲一遍故事后,就能准确完整地回答我提出的问题:这个故事里有几个人?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经过训练,学生不但能认真听老师讲话,还能认真听同学发言。如有—位同学说到自己的手绢上有两支大红花,有的同学马上就指出,花不能说“支”,应该说“朵”我让同学们互相纠正语病,同学们感到很新鲜,学习积极性很高。  相似文献   

16.
孙红燕 《学子》2014,(12):16-16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我们的爱如果没有信任为基,心与心的距离就永远无法逾越。临近复习,作业比平时多了些。学生中偷懒者,不想做者也就显山露水了。每到周一,生气烦心事甚多,最烦听到的是“某某人,没写。”“某某人,忘带作业了。”但听嗅了那些名字,也就见怪不怪了。  相似文献   

17.
听魏书生的课,常常会听到一种感慨:“魏老师怎么把学生调动得那么好?咱们就不行!”与正在开展教学改革的老师们交谈,也常常能听到一种抱怨:“同样是魏书生的教法,可咱的学生就是干启不发,就是不和你配合!”——问题出在哪里呢?魏书生说:“改革本来就是师生两厢情愿方能奏效的事。”魏书生一语遭破了一条真理,进行教学改革,不能只靠教师的一个积极性,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两个积极性是教学改革的直接动力,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8.
如此答问     
一日,老师问同学们:“建好一个房间1个人需要7天,那7个人需要几天?”天耀星站起来回答:“老师,需要1天吧。”老师点点头。另一同学说:“那168个人建造就只需要1个小时吗?”老师又点点头,说:“很好,请坐下。”一调皮学生对老师说道:“那604800个人只需要1秒就能造好啦!”老师无语,学生笑倒。某次考试后,老师狂怒:“X X,X X X,你们两个人的答案怎么一样?”只听天耀星在下面小声道:“君子所见略同啊。”下课的时候天耀星在外面玩得太开心,上课铃响时他居然没听到,老师叫了他几遍他也没听见。上课5分钟后,他跑到门口喊“报告”,老师生气地说:…  相似文献   

19.
听一位老师上小语第九册《晏子使楚》一文.这位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第三自然段时.问:“谁能找出这节中的反问句?”一个学生回答:“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老师又问;“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一位学生回答:“齐国有人.”老师满意地说:“对了!”“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中的“人”是特指,人才、能人”.联系上下文;我们不难看出楚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怎  相似文献   

20.
一、以人为本,以人制本——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一些教育专家指出:“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则失去了依托和活力。”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人的素质的提高、主体性的弘扬、积极性和主动性能量的释放。”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的讲,学生的听,而没有学生的思考;在教学活动中只是教师说了算,学生跟着转;在传授知识中重‘灌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