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雯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2):83-85
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的主人公在非洲的堕落行径不仅让他自己在临死的那一刻感到无比恐惧,也让他周围的人体验到在边缘情境下人类对死亡的恐惧.通过分析《黑暗的心》中主要人物库尔茨和马洛各自所处边缘情境,关注库尔茨在非洲的遭遇所展现出来的人类内部存在中的致命缺陷,以试图解读小说黑暗的象征意义和恐惧的哲学内涵以及该作品中体现出的康拉德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2.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创作是否成功,主要在于人物塑造的成败。鲜活的人物形象往往给小说增添了许多的姿色,怎样使小说中的人物活生生跃然读者眼前,关键在于塑造人物的方法。今天,笔者主要从心理描写的角度来谈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3.
<黑暗中的笑声>是俄裔美国试验小说家纳博科夫的早期作品.在小说中,纳搏克夫以"笑"为切入口,从"笑读者"、"笑人物"、"笑自己"等三个方面揭示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这部小说的后现代特征."笑读者"旨在揭示小说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的游戏,而不是传统意义上读者所期待的真实;"笑人物" 是让作品充满荒诞和滑稽,引发读者对人类自身境地的思考;"笑自己" 则透露出纳博科夫的自我解嘲,揭示出后现代小说所特有的绝望又诙谐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罪与罚》以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人之后的心理波动为核心,展示了主人公极其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并与作者本人的思想形成呼应,让读者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俄国19世纪60年代社会的尖锐矛盾和罪恶、黑暗的本质。小说作者与主人公一道经受灵魂的洗礼与救赎,并展开平等对话,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复调小说文体。  相似文献   

5.
叶云 《文教资料》2012,(17):15-16,23
李碧华小说是一个瑰丽的世界,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苦痛,其小说中的人物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流动着抗争与不屈的精神,但结局却是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只能陷落和屈服于命运,抗争是颓然的。李碧华将这些归于不可抗拒的命运。她小说中的人物最终结局或死亡或黯然离去,为我们展示了命运的凄艳、绝望与无奈。她小说中的宿命思想有其无法摆脱的根源,不仅源于香港社会、个人因素,还受到西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宋寒冰  刘颖  刘悦  程莲 《海外英语》2013,(1):194-196
哥特文学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却一直处于被批评的地位,特别是在中国。哥特小说不仅曾经红极一时,而且其本身具有许多积极向上的特点,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借鉴价值。在对哥特式文学的分析中,黑暗因素是哥特小说的主要色彩。黑暗因素通常包括恐怖的因素、黑暗的时间以及梦境。恐怖与恐惧是一个哥特式小说作者广泛采用的主要的黑暗因素。在许多哥特小说中,哥特小说的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的描绘表达出黑暗的世界,吸引读者进入充满紧张恐怖气氛的环境,这种写作手法十分适合现代读者的口味。梦境是哥特小说的另外一种黑暗因素。当人们感觉到噩梦或梦中的情景经常在现实中发生时,会感到恐慌,也使读者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黑暗的时间是哥特文学的另一个黑暗因素。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上半叶,英国小说家们继承发扬了英国文学中的讽刺传统,通过塑造各种人物,把生活的真实图景展示给读者,揭示了社会、道德等方面的黑暗和荒谬,并且毫不留情地对此进行了嘲弄和批判。伊夫林·沃就是其中一位,写过了一系列讽刺小说。本文以伊夫林·沃的小说《衰亡》和《邪恶的躯体》为例探讨与分析小说人物描写艺术的讽刺色彩和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可以说是他小说创作生涯中的一次冒险.作家以深入人物的生理与心理的描绘来体现处于社会底层的盲人推拿师的生活.毕飞宇欲意让读者看到盲人推拿师的正常的社会生活,而并非令读者关注其"盲目"的本身.从这部作品中,人们勘探到了盲人不为人知的曲折生活及其在"黑暗"的世界中依旧拥有光明的心灵美特质,从而洞穿了正常人对盲人的某些自以为是的认知偏见.  相似文献   

9.
约瑟夫·康拉德是2 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坛的先驱之一。他的短篇小说《黑暗中心》叙事手法独特,意蕴深刻,是英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小说中两个人物叙述者分置于不同结构层次,有效地相互作用,构成精巧的框型叙事结构,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一步步发掘认识故事所提示的殖民主义的“黑暗”本质。  相似文献   

10.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与多种解读。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来解读人物黛西,以此让读者了解身处在男权社会中黛西生活的不幸和使其堕落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和布朗特加的小说揭示了人物与死亡抗争中的种种性格特点,并以人物的悲惨命运来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从而加深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热爱。  相似文献   

12.
沙汀是一位富于独创性的作家。从他深沉、明澈的眼神中,你能感到他对生活的信念.即使是在旧时代,沙汀小说内容也绝非一片黑暗。他曾满怀对解放区新生活与新人物的憧憬,又不断开掘着底层劳动人民平凡而高贵的灵魂,以此抒写了他心中的光明。但他毕竟更擅长描写黑暗,深具一种对丑恶的特殊感受和表达的才能.或许热情单纯得如水一样清浅的  相似文献   

13.
《呼啸山庄》中的人物发展模式与19世纪其他英国小说中"同性异构"的人物发展模式存在差异。文章从这种差异入手,阐释了男女主人公灵魂之间相互纠葛、不可分割的"异性同构"的人物发展模式,并从疾病、死亡与荒原三方面入手,揭示了这种模式产生的原因,从中可以发现,这种独特的人物发展模式为小说叙事提供了新的风格和方向,也能够让读者更加感受到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之间震撼人心的极致爱意。  相似文献   

14.
这里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哈代小说的命运观念。一是其命运观念的来源:他小时候受到来自母亲及祖母方面的重要影响,儿时的种种记忆对他日后的创作影响深远;二是哈代所受的文学教育中,古希腊悲剧占有重要地位,尽管他作品中的命运观与古希腊的悲剧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二者同样具有的浓郁悲剧色彩、人物命运的无可逃脱、浓重的宿命感等等,却都让读者感受到悲戚、痛楚与难以言传的无可奈何和命运极端的不合理;三是追寻哈代小说悲剧命运观念的社会原因:当时的社会黑暗、贫富悬殊,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使无数贫苦农民破产,坠入万劫不复的苦难深渊。无法改变的社会现实使得哈代不由得去相信命运,那强大的社会恶势力使他成为一个悲观的宿命论者。  相似文献   

15.
约瑟夫&;#183;康拉德是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坛的先驱之一。他的短篇小说《黑暗中心》叙事手法独特.意蕴深刻,是英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小说中两个人物叙述者分置于不同结构层次,有效地相互作用,构成精巧的框型叙事结构,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一步步发掘认识故事所提示的殖民主义的“黑暗”本质。  相似文献   

16.
《喧哗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惊世之作。小说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出发,让所有的人物都可以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出现在人生喧哗的舞台上翩翩起舞,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个骚动不安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雾都孤儿》是世界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早期作品,在这部小说中深刻地描绘了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对揭示社会道德与政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整部小说描写了几名被迫偷盗的少年,其中主人公南希在盗贼团伙生活了十余年,然而恶劣的环境并未让其堕落,在小说的最后,终于是正义取得胜利。虽然主人公南希没有摆脱命运的悲惨结局,但是却召唤出了正义的力量,另一位主人公奥利弗重新获得了本应属于他的地位与财富。当我们阅读完整部小说之后,为圆满结局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对南希这一人物的悲惨结局而伤感不已。  相似文献   

18.
<正>小说源于生活,又丰富生活,对小说的解读,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思维,又可以让他们在感性的基础上挖掘事物的本质,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灵魂的人。一、多一些客观生活的渗入客观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作者从客观生活中汲取营养,将生活中的人与事经过艺术的加工,变成立体可感的人物形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尽管是存在于文本之中的,但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神态等描写,  相似文献   

19.
朱迪·皮考特的《十九分钟》并非仅仅是一部偶然的叙述校园枪杀案的校园悲剧小说,作品中展现出的伦理主题和道德挣扎触目惊心。小说中独特的叙事视角模式对伦理主题的建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全知视角、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以及视角转换等叙事技巧不仅凸显了伦理主题,向读者展示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挣扎,而且引导着读者对人物的伦理判断。解读皮考特作品,有助于让当代读者正视现实伦理问题,重新思考当代社会的现实。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最近听了一堂公开课《说书人》。整节课的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复述故事,梳理小说情节,把小说分成开端(叙述"我"第一次见到说书人的情景)、发展(叙述其不幸的命运)、高潮和结尾(说书人的死亡和"我"的心理活动),对小说人物进行简单的评价,然后归纳出社会黑暗、人性冷漠的结论和人性的陨落与升华的主题,最后拓展到现实中的人物如何在苦难中的坚守。课堂中老师说得最多的词语就是"情节"两个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