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登科录》是迄今影响最大的记载进士中式年龄的专门科举文献,但其中也存在诸多讹误,特别是中式者年龄误差较大,因而严重影响了其史料价值。文章依据当事人《墓志铭》《神道碑》《寿序》《行状》等更为可信的资料记载,对嘉靖三十八年、嘉靖四十一年、隆庆二年、万历二年等四科《登科录》中的29名进士的中式年龄进行勘误,确证这29名进士的中式年龄存在讹误。  相似文献   

2.
《叔苴子》是明代庄元臣的著作,它从多方面发挥了道家思想,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过去很少为人所注意。作者庄元臣,字忠甫,江苏吴江人,约生活于嘉靖至万历年间,隆庆二年进士。他的著作还有《三才考略》、《金石撰》、《觉参符》、《时务策》、《凤阁草》等。 “叔苴”二字,出自《诗·豳风·七月》篇:“九月叔苴”。叔者拾也,苴即麻子。秋天九月,农民拾取麻子以待来年播种。《叔苴子》“非取用于今而取用于后”,其寓意就是  相似文献   

3.
[民国]《台州府志》卷二二《选举》二转录[万历]《仙居志》所载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戊辰科进士有吴全智、樊蜚卿2人,其按语曰:“时钱镠称天宝,杨渥仍称天祐,安能假道吴国北应汴梁之试,颇为可疑。”言外之意似认为此2人为吴越自行开科所取的进士。其实,钱虽称天宝却又声称“奉中原正朔”,吴虽独立而当时尚未称帝,吴越境内的士人还是有可能赴汴京应试的。据《登科记考》卷二五,开平二年进士郑希闵、陈沆都是莆阳(今莆田市,当时属泉州)人;贞明二年进士何泽是广州人;贞明四年(918年)状元陈逖、天成二年(927年)状元黄仁颖也…  相似文献   

4.
明代广西进士共有201名,在明代各省直名列倒数第二,仅多于贵州。其在不同时段的数量分布则表现出前后低中间高的特点,洪武四年至成化二年的29科共考中进士55人;成化五年至嘉靖三十二年的29科共考中进士88人;嘉靖三十五年至明末的30科共考中进士58人。另外,进士地理分布也表现出极不平衡的特点,在广西所属的11个府中只有8个府有进士分布,其中100人出自桂林府,而思恩、思明、镇安三府俱无进士。  相似文献   

5.
杨贺 《文教资料》2011,(36):26-28
明代有二陆时雍,一为浙江桐乡陆时雍.字仲昭,一字昭仲,浙江桐乡县人,崇祯六年(1633年)癸酉贡生,是我国明代嘉靖时期著名的诗歌批评家。《明史》、《清史稿》均无传。一为浙江归安陆时雍,字幼淳,归安人.嘉靖进士。疑此二人事迹相混,本文拟对二人生平进行考证。同时笔者将对《唐诗镜》作者桐乡陆时雍的生卒年进行详考。  相似文献   

6.
金朝科举有汉进士科和女真进士科之分,汉进士科又分词赋和经义两科。本文主要考察了金朝不同时期汉进士科的授官制度及相关问题。金初实行"南北选",北榜进士释褐授官优于南选。海陵王贞元二年实行南北通选后,其授官制度才完全一致。世宗朝对进士授官制度略有调整,但大体上与唐、宋、辽制相似,一直实行到金亡。  相似文献   

7.
见于记载的明清陕西人口数据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陕西省见于记载的人口数据虽然极为不少,但各种数据的价值差别很大,有些数据的含意并不相同,因而不可盲目使用。《读史方舆纪要》,《大明一统志》所载明代陕西各县的编民“里”数并非都是嘉靖,隆庆年间的数字,亦非天顺年间数字,其中有不少属于明朝初期的数字,当时的“里”也并不一定皆为110户,据此并不能准确地估算当时的人口数字。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课本中选了一些“记”体文章,它属于古文中的“杂记”类,可分为五大类: 一、游记类。游记是记述旅行见闻的一种文学形式,按其内容侧重点,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纯游记作品。如柳宗元《永州八记》、徐宏祖《徐霞客游记》。二是借记游来阐述某些哲理的游记。如范仲淹《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等。二、记事类。这类作品主要是记述某一事件的经过情况的。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方苞的《狱中杂记》等。三、记人类。这类杂记叙述历史上重要事迹。  相似文献   

9.
《史通》中,刘知几自言"弱冠及第,射策登朝",两《唐书》对此的理解有很大分歧。当代刘知几年谱相关研究结论有三:一是认为刘知几于永隆二年(680)进士及第;二是认为其后在京师任职数年后到获嘉任主簿;三是进士及第后又在长安和洛阳游学读书。实际上,知几及第在开耀二年(682),及第后即赴获嘉任职,任职后又去洛阳游学。  相似文献   

10.
自从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八月二十一日皇帝决心重录《永乐大典》副本一份,命钦天监择出开馆吉日起,直至穆宗隆庆元年,(1567)四月十六日方得完工,凡历时四年又七个多月,书成,存于皇史宬,将永乐年间正本存于文渊阁。事实正是如此,而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说成是“重录正副二本,仍归原本于南京”,它是根据嘉靖二十五年南京翰林院掌院周应宾所写的《旧京词林记》这样说的,然而一细加考查,《旧京词林记》并不是这样的,现将其原文录下:  相似文献   

11.
明有二陆时雍,一为浙江桐乡陆时雍,字仲昭,一字昭仲,浙江桐乡县人,崇祯六年(1633年)癸酉贡生,是我国明代嘉靖时期著名的诗歌批评家。《明史》、《清史稿》均无传。一为浙江归安陆时雍,字幼淳,归安人,嘉靖进士。疑此二人事迹相混,文章拟对二人生平进行考证。同时笔者将对《唐诗镜》作者桐乡陆时雍的生卒年进行详考。  相似文献   

12.
江顺诒的小说评论《读<红楼梦>杂记》在红学研究史上颇具影响,许多观点很有新意和深意,为历代学者们所重视。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红楼梦》,悟书也";二、"所谓宝玉者,即顽石",《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三、"为古今人才痛苦不已",江氏对红楼人物多有自己的独到的评论。  相似文献   

13.
<正>何谓科举"三甲"?"三甲"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等级。《辞源》先引用《宋史·选举制》指出"三甲"的由来:"太平兴国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进士始分三甲",然后对"三甲"予以解释:一甲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甲第一名叫传胪。明清科举仍分三甲,但第一甲仅限三人,第二甲称"赐进士出身",第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  相似文献   

14.
《西京杂记》一书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历来众说纷纭,迄今仍莫衷一是。归纳起来,诸家大致有三种意见:一是以为《西京杂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刘歆。此说始于晋朝的葛洪,信从者较多;二是以为作者其实就是葛氏本人,葛洪说是刘歆,殆故作狡狯耳。此说出自唐人段成式、张彦远,后人多疑之;三是以为作者是萧梁时的吴均。此说亦出自段成式,然与吴均同时之殷芸在奉敕编纂《小说》一书时,已多次征引到《西京杂记》,假如《西京杂记》是吴均所撰,殷芸不会不知道。故后人多不取此说,但王力先生赞成之(以上三种意见,俱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以上三种意见虽各有所据,却皆无确证。  相似文献   

15.
粤诗总集是研究岭南诗歌的重要资料,根据《四库全书》系列丛书及《中国古籍总目》等目录书的著录,考证出现存最早的粤诗总集为明代谈恺《广中五先生诗》二卷,为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此后重刻数次,大致还有十种左右版本,如明嘉靖乙丑(1565)陈暹《广中五先生诗选》二卷附汪广洋诗五卷,明嘉靖隆庆间刊俞宪《盛明百家诗》后编《广中四杰集》,明崇祯丁丑(1637)葛征奇《南园五先生集》二卷、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李琯朗《南园五先生集》二卷、清乾隆戊辰(1748)一篑山房本、《四库全书》收清抄本《广州四先生诗》四卷、清嘉庆间刊罗学鹏《广东文献》初集卷之九至十四《南园前五子集》、清同治九年(1870)南海陈氏樵山草堂刻本《南园前五先生诗》五卷《南园后五先生诗》二十五卷附刻南园花信诗一卷及现代整理本1990年梁守中、郑力民点校《南园前五先生诗、南园后五先生诗》,可见其影响之大。广中五先生即南园五子,开岭南诗派风气之先,自此之后,粤诗总集便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  相似文献   

16.
以往持《金瓶梅》作者为"王世贞说"者,多认为成书于嘉靖年间,近来查阅王世贞文集,新发现一些材料,可否定嘉靖说,而确定其写于万历九年至十一年,书成于万历十一年至十七年间.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词话》"借宋写明",但在写"明"时作者往往选择明代不止一朝独有的事件,例如朝廷违法借支"马价银",或不止一朝独有的人物,例如"张龙"等来安排情节,表面上模棱两可,使人捉摸不定,但在关键处作品是有严格界定的。我们在明白了《金瓶梅》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后,又结合明代最原始真实的史料《明实录》,即可判定《金瓶梅词话》中朝廷违法借支"马价银"指的是正德、嘉靖时期而绝不是万历时期,进而证实《金瓶梅》所反映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有《历史的坏脾气——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一书,其中《武秀才》一节说:"尽管武科没用,但却没有一个朝代废了它……反正一代一代无声无息地考下去。"武举真是"一代一代无声无息地考下去"吗?史界一般主张,中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文帝分科取士以充实官员队伍;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正式设立"进士""明经"两科,以"试策"即考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威尼斯》选自朱自清先生在一九三四年出版的《欧游杂记》.这部集子记叙了作者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二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陆的见闻.在《威尼斯》这篇游记里,作者以他特有的洗炼的文字描述了这颗亚得利亚海边的璀灿的明珠、意大利著名的水上城市的风貌.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续书作者高,旧有“传胪”之称。查“传胪”本为宣布进士名单的仪礼行为,后由动词转化为名词,成为进士名单中的专用称谓。明代科举,“传胪”并指二甲、三甲第一名;清代科举,则偏指二甲第一名。根据有关资料,高于乙卯恩科所中名次为三甲第一名。就清代科举制来说,称其为“传胪”,实不够准确;但放在明清文化大背景中,称其为“传胪”亦非全无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