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波兰尼默会知识理论的现代工程师素质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现代工程活动的基本属性出发,分析了对工程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从默会知识论的视角,解释了现代工程师个体默会知识的构成要素及层次结构,提出了"工程思维习惯"和"工程思维能力"的概念,并依据心理学原理,论述了两者在解决工程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及关系;阐述了现代工程师思维的默会性特征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2.
基于现代工程师的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现代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与工程能力出发,探讨了科学思维和工程思维的内涵、特征、相互关系以及在现代工程师培养中的意义和作用,对工程教育中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培养的途径、模式和机制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现代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与工程能力出发,探讨了科学思维和工程思维的内涵、特征、相互关系以及在现代工程师培养中的意义和作用,对工程教育中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培养的途径、模式和机制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实践教学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进行有效且高效的实践教学,目前在高等工程教育界,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不足。文章从默会知识论和哲学原理出发,阐明了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对现代工程师综合素质养成的意义和作用,讨论了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的实施条件。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实施"卓越计划"2.0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为代表的工程交叉学科的现代特征,论述了工程交叉学科卓越工程师培养和工程认证教育应该遵循的教育理念,介绍了吉林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构建和优化。  相似文献   

6.
从哲学、心理学原理及现代工程的基本属性出发,界定了现代工程师工程意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了工程意识与工程思维、工程活动的关系,明确了工程意识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决策调控功能,工程意识具有现代工程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等本质属性;讨论了工程意识在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工程意识与工程知识、工程技能、思维方式等构成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讨论了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工程意识养成的教育对策,认为以"大工程观"还原工程本身的面目,使工程教育"回归工程",以体现系统性、实践性、创新性特质的工程教育的"工程模式"进行高等工程教育系统的设计和运行,重视工程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工程知识的结构性掌握以及工程思维习惯和工程意识的养成。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规格定位的影响,研究了信息产业特性,分析得出了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背景下"卓越工程师"内涵的五大要素。从构筑学科交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融合信息要素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建设基于信息技术的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实施系统的工程训练与多模式创新训练,以及海外研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过程等层面论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视角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这些实践层面的思考与推进,对深化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现代制药企业需要多学科交叉、综合能力强的卓越制药工程师,如何提高制药工程师的培养质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卓越工程师应有的基本素质出发,探讨了校企合作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卓越制药工程师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9.
福州大学依托教育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借鉴欧美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材料热处理工程师的培训认证相结合,从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实训基地和教师队伍等方面构建了完善的材料科热处理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使得材料热处理工程师培养工作富有成效,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石油大学依托教育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借鉴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认证进行有机结合,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结构组织、实践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构建了完善的卓越焊接工程师培养体系。通过一系列实践探索和教学改革,卓越焊接工程师培养工作取得了具有积极意义的研究成果,这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工程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源于风险社会、复杂工程以及课程失衡所导致的高等工程教育的伦理危机,提出培养卓越工程师必须凸显工程价值观、工程选择观、工程实践观三个伦理要素,并进一步构建了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伦理课程总体框架及工程伦理理论、工程伦理实践、工程伦理拓展课程模块。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首先从数量上总结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以及国家工程师制度的现状,描述了我国作为工程教育大国,逐渐发展起层次、类型多样化的工程教育结构和管理体系。并以此为背景,从发展缘由、目标和主要内容、关键要素等方面重点分析了近年来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加入《华盛顿协议》两项重大举措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进程的影响。最后总结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对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未来工程教育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工程场域固有的复杂性、艰难性和未知性对工程师的韧性提出较高挑战,对新手工程师而言,职业韧性在从校园迈向职场的角色转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16名新手工程师进行深度访谈,通过扎根编码构建出新手工程师职业韧性塑造的CRA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危机逆境(Perceived Mini-Crises)、支持要素(Facilitative Resources)、适应行为(Positive Adaptation)是新手工程师职业韧性的三大支柱。新手工程师职业韧性形成的危机逆境表现为工程师与工作、人际、外界和自我的冲突,涵盖工作特征、关系网络、外部环境、自我挣扎等互动情境;支持要素包括外驱条件、内生特质和理想信念三类;适应行为分为依从抗压型和变革突破型。其中,危机逆境是职业韧性的触发因素,支持要素是韧性形成的助力条件,适应行为是良好韧性的外显形态。上述结论有助于延展韧性的概念谱系和理论框架,同时还启发高校应充分重视通识教育对工程人才培养的价值,并将韧性纳入工程教育培养目标体系,工程实践界也要为工程师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健全的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面向石油行业需求,积极探索地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确定了地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了企业培训课程体系。与克拉玛依政府及其驻地企业联合成立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作为卓越工程师实践教育基地,学校从师资引进、培养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提升师资队伍的工程经验,建设了一支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师资队伍。构建了完备的地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体系,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以提高机械专业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为培养目标,针对现代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特点,从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工程素养的锻炼等方面对卓越机械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从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和服务地方经济三方面,探讨了校企产学研联合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中的作用;以构建现代工程师训练平台为核心,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内容,明确了校企产学研联合在培养现代高分子专业工程师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高等工科院校要培养工程师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 0 0 4年第2期发表了罗福午、于吉太教授的文章《以现代工程为背景,进行生动有效的工程教育》。文中提出:要从新生入学时抓起,有效应对工程教育中的“断奶期”和学习方向上的“彷徨期”;要以现代工程为背景,引导学生把专业学习纳入到工程链中进行,培养学生的现代工程意识和思维方式,自觉树立现代工程人才的价值观;强调对现代工程师必备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的要求,而创新精神不仅对工程专业学生是必要的,对文理科学生也是需要的。以上论点都很好,但有一个前提——高等工程教育是培养工程师的。蒋南翔老校长曾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与目标,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培养特点和需求状况,从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阐述了机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和具体做法,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9.
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探讨了卓越工程师综合创新型能力的培养方法,主要讨论了卓越工程师综合创新能力的要素分析、卓越工程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卓越工程师综合创新能力的要素包括知识视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素质等要素。卓越工程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建立注重创新能力提升的教学评价制度;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加强;国际化课程的设置等内容。  相似文献   

20.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工程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汲取发达国家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努力促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从"学科型"到"应用型"的转变,着力培养大批适应我国现代工程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工程师的重要举措。随着城市轨道交通从单线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客流持续快速增长,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维护保障水平一定程度上构成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瓶颈。为了确保运行安全、可靠,提高运能和运行成效,适应网络化运营的迫切需要,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特色专业群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就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