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杨子清 《文教资料》2011,(16):35-36
英汉两种语言具有丰富的关于"心"的隐喻表达,是隐喻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根据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和Fauconnier&Turner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为基点,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心"隐喻化词语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英汉语言关于"心"的隐喻化词语的意义建构。隐喻现象中包含着概念合成这一认知过程,该理论可用来阐释隐喻化词语的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2.
面部器官对人的思维和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人类最明显和熟知的身体部位,面部器官的构成是人类认知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本研究从认知视角中的概念隐喻入手,尝试解读面部器官四大语义场内构成的词语、英汉面部器官词语的翻译、翻译过程中问题的产生等相关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从词语概念意义的认知空缺、文化的认知空缺、意义的语境化三个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汉英"以身喻物"成语是指以人体部位或器官为喻,借助于人体词汇或人体器官词汇和其他词语搭配构成表达其他概念的成语。对比它们可以发现,二者在生成上具有相似的认知基础,而在结构形式上和喻体与本体的投射过程中的始源域数量上存在差异。这些异同可以分别从认知、语言及文化角度来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4.
学前儿童"三阶梯"数学教学法,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和思维发展的三级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其认知能力由低级向高级、由外部向内部、由感知运动阶段向形象表象阶段达至词语概念阶段的递进式发展的教学方法。此方法符合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是发展学前儿童思维结构、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其理论依据主要是认知发展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工具。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活动,使人们对大自然及各种抽象的活动产生具象认识。文章对1991年罗竹风版的《汉语大词典》中以"心"开头的词语进行了统计,并从空间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释,说明了隐喻在汉语文化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以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为研究框架,从两域映射层面和文化认知层面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概念隐喻"商业即战争"机制下产生的军语在商业领域中泛化现象,重点分析了从战争概念的源领域特征向目标域映射的微观过程。  相似文献   

7.
王保宇 《天中学刊》2003,18(4):79-80
在翻译中,特别是文学翻译中,探讨语言的文化价值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而语言中,词语是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所以在翻译中,要注意分析和比较词语蕴涵的文化内涵。它主要表现在词语的不等值现象、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词语的概念分类范畴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语言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言语理解涉及认知和语用。该文从流行语"被"字词出发,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探讨了这类词语的理解。认为"被"字词的理解涉及转喻。指出认知及语用推理在言语理解中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人们倾向于用隐喻的手法来表征死亡这一抽象概念,语言的隐喻表述与隐喻概念是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现象,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中概念隐喻为支撑,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对"死亡"隐喻认知在共性和个性方面的差异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以寻找这种隐喻表达下的深层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模式,是语言形成的重要机制,当然也是词汇形成的重要机制。本文从莱考夫与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提出的三种隐喻类型(方向性、本体性和结构性)入手,具体分析"马"词语的隐喻系统,以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汉语中带喻义的"马"词语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1.
桂阳方言今保留了部分古语词,其中包括古方言词和古通语词。这些词在普通话里已经很少见到,但它们在桂阳方言中不仅能单独使用,而且还能和其他语素构成复合词,基本义相当完整。  相似文献   

12.
在每个民族的语言中,颜色词都是非常活跃的词之一,汉语的颜色词也不例外。颜色词所负载的文化内涵相当丰富,在描述事物的特征,标志朝代的更替,明时令与方位,别等级贵贱,辩吉凶等方面都具有其特殊的语义功能,是其它各类词汇难以比拟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把《汉越词词典》中的7810个双音节汉越词进行"汉化"后,发现其中有445个汉越词与其相对应的汉语词在词义方面完全不同。其中汉越词与汉语词词性保持一致的占70.1%,词性发生变化的占29.9%。同时还发现2049个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形式的汉越词,这类汉越词可归纳成几种主要类型:汉越词是汉语词的"缩写"形式,汉越词是汉语词的"替换"形式,汉越词是汉语词的"倒序"形式,汉越词是汉语语素组合的结果。这种现象给汉语词汇教学与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掌握了汉越词与汉语词之间的关系,教师能更好地提高词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并避免错用、误用、硬套、类推等错误。  相似文献   

14.
汉语字词之间存在比较固定的对应关系,如果一方发生变化,另一方往往会受到影响。汉语词汇语法化与用字变化就具有这样的互动关系。语法化对词语用字变化的影响表现在:词汇意义的磨损可使记录字形的表义成分逐渐赘余,从而发生减省或音化现象;语音弱化可能引起词语用字的更换调整;语法意义的增强可滋生具有别词作用的专用字。用字变化对词汇语法化也有促进或促退的作用,包括促使词义或读音弱化、推动新词新义派生、凸显和固化语法化功能、导致反向词汇化等。用字变化也可能掩盖语法化真相,给文本解读和语法化研究带来干扰。因此,研究汉语词汇语法化相关问题,应该适当重视有关词语的用字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中古近代汉语异形词是指中古近代汉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同义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学界已有相关探讨但尚无系统研究。中古近代汉语异形词的整理包括异形词的归纳梳理及其来源研究,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中古近代汉语异形词研究价值表现在词汇学研究、辞书编纂研究、汉语俗字研究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古代涉"工匠"义的词语,名词较多,主要由单音词和双音词构成,其中双音词占绝大部分。由于受语言表达精确性和经济性的双重作用以及语言约定俗成规则的影响,古代涉"工匠"义名词一直处于一个发展与更替的动态系统之中,有的词语出现较早,有的出现相对较晚,有的逐渐消失,有的则直到清代甚至现代汉语中仍见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工"、"匠"、"工匠"等仍见使用,但"工"、"匠"已经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以合成词的形式出现,"工匠"一词已经成为取代其他词语而独立广泛使用的最主要的涉"工匠"义词语。  相似文献   

17.
数词是语言中必不可缺的一类词,它不仅可用来表示数量,还能在语言中与其他词组合到一起形成数字合成词。文章以汉英词典作为语料的来源,在封闭域中将汉英数字合成词进行分类——名词、形容词与副词、动词,并在此基础上对汉英数字合成词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从而找出汉英数字合成词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颜色词在汉语中是一类丰富多彩且自身具有多种语义特征的词群,它的语义特征主要体现在多义性、修辞性和文化性上,并且这三种语义特征关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颜色词多义性的产生是由于其修辞性和文化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多义性又为丰富修辞性和文化性奠定了基础。运用语义特征理论来分析汉语颜色词可以进一步理解颜色词的丰富多样性和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9.
韩语中有很多汉字,通常把与汉字有关的韩语词汇,包括汉源词、日文汉字词及借用汉字的韩语词等称为汉字词。本文旨在讨论词汇的附加义以及文化色彩的差异,对一些感情色彩等方面有异同的汉字词和汉语词进行了比较,为对外汉语教学及教材编写以及韩国人学习汉语都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汉语外来词的界定方面有一个争论已久、至今尚无定论的热点就是意译词的归属问题。目前汉语外来词的划分以形式为原则 ,以语音为标准 ,忽视了外来词的文化内涵 ,将本应归于外来词行列的意译外来词误作汉语固有词汇来对待。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这一事实 ,有必要从文化角度入手 ,将那些与外国文化密切相关的意译词划归外来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