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往年相比,2008年两会突出特点是开放。所有政协委员的名单、大部分省市人大代表的名单和职务在网上公布,大多数小组讨论向记者开放,大会堂北门甚至设置了部长专用通道和小型讲台,方便记者围堵追问。在开放带来的信息爆炸中,选择变得更加重要。报什么?怎么报?也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那么多提案议案,报哪个?怎么选:围绕全国及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的  相似文献   

2.
回国以后,同行们在一起侃大山时常问我:“依你看,那些老外记者是不是有像我们那样的条条框框,是不是他们都能随心所欲,想怎么搞就怎么搞,自由得很?”回答是否定的。前几年,我被派往新华社非洲总分社任常驻摄影记者。就我接触到的外国记者来看,尤其是西方记者,大多有较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严守本国的新闻纪律,有较高的表现技  相似文献   

3.
前些天,有一个朋友问我,记者还有未来吗?我不知怎么回答。想了一天之后,才通过微信告诉他,不是记者还有没有未来的问题,而是记者想不想要一个新的未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在新闻学课堂上反复强调记者不可在新闻报道中发表个人意见和观点,尽可能减少记者个人的偏见渗透到新闻报道中.这是因为,读者阅读新闻报道,怀有一种前提假设,那就是我阅读新闻报道是想知道最近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件,而不是想知道记者怎么看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记者,有段时间,我很为自己没有“新闻理想”感到惭愧。是的,大家都在谈“新闻理想”,似乎没有理想,你就要被这个行当抛弃。我对此感到困惑,怎么没听到其他行当的从业者在谈理想?怎么没看到我们的外国同行把理想挂在嘴边?  相似文献   

6.
我的感觉     
不知怎么回事儿,大多数人第一次见面,都说我不像记者。自己琢磨一下,问题大概在于营养不良似的的身材和一直没变的学生头,这和影视作品中女记者婀娜亮丽、成熟深沉的风采自然是相去太远。有一回,带着实习生去采访,盘算着有他垫底,我怎么也得像回记者了吧?结果呢,人家满面笑容,伸出热情的手奔着实习生去了。类似的经历多了,自己都有点心虚,再向人介绍我是记者,底气就不太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记者,有段时间,我很为自己没有"新闻理想"感到惭愧.是的,大家都在谈"新闻理想",似乎没有理想,你就要被这个行当抛弃.我对此感到困惑,怎么没听到其他行当的从业者在谈理想?怎么没看到我们的外国同行把理想挂在嘴边?  相似文献   

8.
上海期货交易所前任老总是新闻记者出身,他在和我交流时说。他接待过日本的经济记者。日本记者说。中国经济记者的权力真大。想报什么就报什么,想怎么报就怎么报。有的报道一看内容就知道记者“超越权限”了;有的报道则很“外行”,话说不到点上;有的轻率地、主观地作判断、下结论,误导受众、影响市场等等。比如。期货是很专业的,市场反映也很敏感,  相似文献   

9.
邢学波一再要我给他的书写个序。我怎么推也推不了,拖了几个月。他还是执著地要我写。写点什么?想来想去,就记者的转型问题写一点意见吧,这既是给学波.也是给今天的记者们——  相似文献   

10.
关捷 《今传媒》2006,(8):35
报纸要赢得读者,社会新闻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党报的记者如何经营社会新闻呢?换句话说,党报记者如何在不失品位不降格调的前提下,采写出赢得读者喜爱、关注的社会新闻呢?近十年来,我一直在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这个问题。我把这个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我先说  相似文献   

11.
张龙 《新闻实践》2012,(1):17-18
杭报在线上线后,滚动新闻作为报网融合的有效载体,随之开始运行。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滚动新闻由当初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被评为浙江新闻名专栏,我们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作为一名滚动新闻记者,我既是杭州日报的记者,同时也是杭报在线的记者。我结合自身的实践,试着回答经常听到的一个问题:“报网之间你们到底是怎么互动的、怎么滚动的?”  相似文献   

12.
顺着竖井的梯子向下走,脚下的铁板铛铛的响,"这竖井有多深?"记者问走在后面的徐磊. "二三十米吧,"怕记者对数字没概念,他加了一句:"相当于10层楼高." 7月25日,接近中午的时候,记者跟随中铁十四局隧道公司副总经理兼北京地铁6号线项目经理徐磊,来到开工不久的地铁昌平线2期的一个工点,亲眼看看"地铁是怎么修的".  相似文献   

13.
心声     
我没想到这辈子要搞新闻,因为在学校学的是财会专业。1993年3月,却自投罗网进了县委报道组。我接触到的第一本新闻杂志就是《中国记者》。回忆初次写稿,难就难在不知写什么,怎么写。是《中国记者》告诉我“到基层去,到生活中去”我一口气跑了十个乡镇,写出了几篇反映农村经济的报道。几篇  相似文献   

14.
热爱是成长的激素1994年初,我调到前进报社总编室任出版编辑。那时编辑室人手少、任务重,编辑、记者都是一身挑。我干的活特别杂,除了画版、校对,还负责老干部工作宣传,兼任摄影编辑、记者,每周还要跑印刷厂下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在人民大会堂,还是在记者招待会上,记者们聚在一起,不免探问一句:“你在写什么?”答案也许平淡无奇,可第二天打开报纸,可能就有作答老一篇颇为精到的稿子。于是,提问者也许便会扼腕低叹:这角度我怎么没想到?  相似文献   

16.
在11月8日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来临之际,本刊对新闻界的老前辈、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穆青同志进行了专访。 记者:从您从事新闻工作的亲身经历看,您认为新闻工作者对我们党的事业和社会发展所作的特殊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穆青:我是从1942年进入延安《解放日报》起开始新闻生涯的。那时我还不懂得怎样做新闻工作,甚至还不大愿意做记者。我觉得自己性格比较内向,当记者“满天飞”怎么行呢?但我是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  相似文献   

17.
曹罡 《视听界》2001,(5):58-58
从高校退休的邻居张教授是个特别认真仔细的人。一次他突然问我:“你们记者的‘身后’是什么?”我一时被问得糊里糊涂。他见我搞不明白又笑着说道:“你们在搞新闻报道,常常有个记者对着镜头作一段开场白。”“那叫现场报道,”我插嘴解释。他说:“对!就在这个现场报道中,十有八九的记者都说,‘我的身后’怎么怎么着。”张老怕我不信,边说边拿出他的记录给我看:某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淡》播出的《悉尼——另一个赛场》,报道北京在悉尼申奥情况。记者张洁面对镜头介绍说:“观众朋友,我‘身后’就是  相似文献   

18.
正媒体记者有一次要采访我,约定见面地点在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黄兴故居,那里如今是武康路旅游服务咨询中心所在地。关于那幢历史建筑的路牌号码,我脱口而出——武康路393号。记者听了,惊讶地问:"你怎么会这么熟悉?"其实,对徐汇区一幢幢的优秀历史建筑,我是比较熟悉的,因为我在第一线从事房屋维修、测估工作20多年,加上之后的历史建筑管理和  相似文献   

19.
张迪 《记者摇篮》2010,(2):42-42,41
曾几何时,我期待着自己能够像闾丘露薇一样,深入战地,火线采访,手执话筒,镇定从容地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转眼间,我不仅实现了当记者的梦想,而且还真真实实地做了五年。2004年7月,我怀着无限的憧憬来到了辽宁教育电视台,成为了新闻中心的一名记者。怎么形容我对记者这个职业的感受呢?  相似文献   

20.
怎么让自己没有名气,这是略萨的理想。 略萨,秘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现在真的很痛苦,他说,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现在很多人来采访他,特别是新闻界,采访是无休止的,不让我好好地安静地生活,不让我好好地工作,总是有记者来问那些我不想回答的问题。有时候我想逃到岛上去生活,在没有记者的地方生活。略萨说,他也当过记者,所以理解他们。但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一个作者成了一个受难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