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上6点半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7点钟听上海台的新闻,是许许多多市民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反映了人们对天下事、国家事的关心。最近发现,在本声的新闻节目与报刊文选节目之间,常夹有几分钟的广告。而这种现象在中央台早新闻之后却从来没有发现过。新闻就是新闻,总共只有半小时的早新闻时间里夹点广告,至少是一种“揩油”行为,浪费了众人珍贵的“黄金时间”。这种“揩油”,短的一分钟,长的二三分钟不等。如果平均每天以2分钟计算,一年就有730分钟,就是使听众少听了12小时的新闻。在战争年代,部队里把伙食的节余叫做“伙食尾子”,而新闻不可能有“新闻尾子”。世界、全国、本市,每天发生的大事很多很多 正  相似文献   

2.
新闻专题节目应当以其厚实的深层次的有鲜明特色的内容来吸引和感染听众,所以深入、细致的采访是做好新闻专题节目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每天早晨6点半,在公园里,田间小径上,我们都会发现手拿微型收音机散步的人聚精会神地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台)的“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这个节目已成为国人窥视天下事的一个“窗口”,成为百姓不可或缺的“信息快餐”。据前几年统计,约有3亿人在收听这个节目,如今据说已达6亿人。1995年,中央台“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在全国听众最喜爱的10个节目中排名第一。近日,记者就“报纸摘要”的有关情况,采访了中央台新闻部的“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编辑组。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  相似文献   

4.
去年4月份,我在西安参加由国家旅游局和陕西省政府共同主持召开的“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会议结束后,西安经济广播电台台长刘殿昌同志,一定要我到这家西北地区唯一一家24小时全天候播音电台的“红尘故事”专题节目里,讲一讲我自己的故事.于是,面对着这个小小的但却紧连着万千听众的话筒,我为黄土地的广大听众们讲述了自己是怎样跑新闻的一个平淡故事……  相似文献   

5.
新闻节目要不要引导听众参与?如何引导听众参与?这是广播、电视界长期以来一个有争议和值得探讨的话题。1996年初,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在深化新闻改革中,大胆探索,尝试在40分钟直播板块“新闻时空”中开辟了“听众说新闻”专栏。近一年半以来,新闻热线(两部电话和BP机,24小时开通)接受了数千条来自听众的信息,“听众说新闻”专栏约播出200余  相似文献   

6.
1992年,我们盐城人民广播电台“午间新闻”节目进行了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使我领悟到:节目办得成功与否,受不受听众的欢迎,关键在于编辑的思想是否转变,观念是否更新。我们台共有三档新闻节目:10分钟的“本市新闻”,15分钟的“本市新闻与报纸摘要”(与10分钟新闻滚动式衔接),还有5分钟的“午间新闻”。这三档节目稿源主要靠来自基层通讯员的稿子,而本台记者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讲究“新”、“实”、“快”、“准”,特别是时效性要求很强,在确保实事求是、准确无误、角度新颖的前提下,应该以最决的速度报道出来,一般无法做深入报道。所以,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报道就交给了新闻专题节目。新闻专题节目是就某一新闻专题,进行全面、深入、全方位、多角度的采访后编发的新闻报道。新闻专题节目也要求时效性,但不象新闻节目的时效性那么强,所以编辑记者可以有较为充裕的时间采取深入报道,在新闻节目播出之后,配发新闻专题节目更有利于抓典型,出新意。  相似文献   

8.
“新闻类广播访谈节目需要什么样的主持人?”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多年来,不断积累的广播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经验指引笔者找到答案:新闻类广播访谈节目呼唤记者型主持人.一、新闻类广播访谈节目是记者型主持人施展才能的最佳平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的《秦风热线》栏目是一档新闻类广播访谈节目,它围绕国家的大政方针、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部署、以及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和新闻事件,以嘉宾访谈的形式展开30分钟的讨论.在这个节目中,主持人作为连接听众、传情达意的主导人 物,一言一词都会对节目、对听众产生 影响,所以主持人必须找准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9.
2007年鸡西交通广播推出一档全新的社会新闻节目“路边说新闻”.经推出便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这档节目通过男女主持人的现场演绎将“死”的新闻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听众面前,使听众在笑声当中了解了新闻,使原本死板的新闻演变成了非常有意思的新闻故事。相对于电视,  相似文献   

10.
在对台湾广播中,“新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目,又是一个比较难办好的节目。台湾同胞冒着风险收听大陆广播的,希望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听到更多的消息。特别是海峡两岸和世界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台湾当局不是封锁就是歪曲,台湾同胞很想从大陆的广播中了解真相。由于这个原因,中央人民电台对台湾广播部每个整点都播送新闻;海峡之声电台也根据台湾听众的反映,将“要闻”节目改为“新闻”节目;我们江苏台对台广播从1982年7月开播以来也很重视“新闻”节目。不可否认,有些重要新闻,对内、对台都是适合的。如“粉碎四人帮”、“平反冤假错案”,“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六五计划提前超额完  相似文献   

11.
广播电台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竞争需求,不断进行着自我改革。但是,一些地方广播电台新闻改革中出现了新闻节目新闻意识弱化的现象,突出表现在:忽视了广播新闻传播规律和广大听众的需求,企望把新闻节目承担的功能转到专题节目。这对于广播宣传舆论功能的发挥以及广播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由于媒体传播特点和听众的收听习惯等原因,广播新闻节目黄金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晨。但是让广播工作者感到困惑的是,现在黄金时间里新闻的“含金量”不高,因为指令性宣传任务比较多,而且都要求在早晨时段播出,并对篇幅长短作出具体规定,有些稿件…  相似文献   

12.
广播节目就是通过听众的听觉获得新闻信息。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感受是检验广播节目质量的尺度。要想办好广播、提高节目质量,就不能不研究听众对新闻需要的心理效应。本文拟对听众在心理上对新闻的需要有哪些特性作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读2010年第12期《新闻战线》杂志,有两则关于以“故事”喻理的论述让人印象深刻,颇有感触. 在访谈录《“丑女”无敌》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湖南卫视《晚间新闻》是用说新闻、甚至是侃新闻的方式播报的.在说了9分钟好玩的故事后,会用1分钟告诉观众一个道理:“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包裹在节目的可看性、趣味性、实用性、故事性之内的...  相似文献   

14.
南通人民广播电台1996年伊始,沿袭了40多年的“南通新闻”节目,被“1440新闻时空”、“市县新闻联播”和“新闻”三个节目所替代。每天新闻的播出时间,由原先的70分钟(包括重播时间),增加到现在的150分钟(包括重播时间)。这一改革举措的推出,迅即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专题是一个电视台不可或缺的节目。我在电视台专题部工作了将近4年的时间,通过对广大观众的收视调查以及采编体会,我发现故事化的新闻专题节目最受观众欢迎。我想,这应该是因为单纯讲故事的方式符合观众轻松欣赏的要求,而且观众对故事的喜爱是永恒的。所以许多专题节目我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制作的,效果非常好。我认为,讲好一个故事——这是新闻专题节目制作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平常所说的故事,其实就是“一系列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把一个客观事实“加工”成故事,是新闻专题节目制作的一条捷径。这里所说的“加工”,绝不是凭空编…  相似文献   

16.
所谓可听性,是指广播新闻吸引听众的能力。听众对广播新闻的注意,当然主要取决于新闻内容;但广播新闻工作者如果不注意在节目形式上进行适当处理,照般照抄报纸新闻稿的写作、处理方法,就会抹煞广播的特性,降低节目的可听性。增强可听性,首先应发挥广播新闻节目“声音”的优势,以声取胜,先声夺人。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  相似文献   

17.
改革节目,拓宽领域是搞好通联工作的前提。近几年,为适应方兴未艾的改革大潮,我们在坚持每天集中办好10分钟的“本县新闻”节目的同时,对每天20分钟自办专题节旧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革。将原来每周的“各条战线”、“大众科学”、“对农广播”三个专题,每专题设置两次,现改革为每周的“各条战线”、“理论学习”、“信息与服务”、”大众科学”、“对农广播”、“法制园地”六个专题,每周循环一次。在改革大  相似文献   

18.
廊坊电台新闻综合频道从1999年开始,增设了《快讯》栏目,主要内容是国内、国际和本地重大新闻。这个栏目经过数次改革后,成为现在这档每天滚动播出10次,每次5分钟的精品新闻栏目,它与《廊坊新闻》及新闻专题类节目互为补充,使廊坊电台新闻综合频道摆脱了地方办台的束缚,听众打开廊坊台,便知天下事,新闻综合频道在听众中更有份量了。  相似文献   

19.
常熟广播电视台的谈话类节目《午间风》开播至今已届十年,分析《午间风》节目经久不衰的原因,可以梳理出一条当代农村广播事业如何和现实的社会生活同存共荣的线索。直面人生服务大众《午间风》逐渐形成了如今较为成熟的运行模式:听众来信的答复和社会热点的追踪讨论。“午间风”这一类的新闻专题节目,历来是市民百姓遇到矛盾、困难时要找人投诉的首选对象。“午间风”坚持不推不挡不  相似文献   

20.
烟台电台新闻改革探讨王月秋我台播出的节目从去年3月1日开始,正式由录播改为直播。直播后开办的《新闻1314》(1314为中波频率)节目,是一个以“新闻跟踪与综述,反映社会深层次热点、焦点问题”为内容,以节目主持人和嘉宾主持为主,听众热线参与为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