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就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杰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2.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态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3.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就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态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社会的剧变,对于新文学的发展和变革提出新的要求,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实主义,二是文艺大众化、旧形式和民族形式。其中有关现实主义的讨论是基于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而文艺大众化,则指向文学与人民的关系。《文艺阵地》是茅盾主编的一份大型的综合性文学刊物。对于上述问题,都曾积极介入并展开充分的探讨和争鸣,极大地丰富了抗战时期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40年代文坛掀起“文艺大众化”和“民族形式”的讨论热潮,这不仅是属于文学本体意义的建设性探讨,同时更凸显论争作家的思想政治的立场和意识形态的诉求,特别是1940年以后以“文艺工农兵方向”为背景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则主要体现了延安中共意识形态对国统区文艺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胡风是1930年代在与鲁迅的直接联系中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左翼文学批评家的.1934-1935年他写出《林语堂论》和《张天翼论》两篇过万字的“作家论”,初显其文学批评的个性特征,这里既有简单、幼稚的一面,也孕育着其文学批评进一步发展的“深刻”.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鲁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的文学;是关注下层人民,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病态的文学,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而它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进行写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从容”还是“逼促”。这是鲁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8.
以"立人"为中心--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逻辑起点(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前鲁迅的东渡日本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空间转移".他在日本的思想发展是以民族主义为起点,并产生如下问题意识,即如何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促进民族的现代化,又要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如何完成"现代民族文化"、"现代民族主体"的重建.鲁迅在日本早期的著述,其中心词的转移,说明他认识到民族危机在于文化危机,文化危机在于"人心"危机,民族"精神"的危机.从此鲁迅处于主流思潮的边缘并显示着鲁迅式的文化品格.鲁迅著作中心词"个"强调个体的精神的自由.其典型的个性主义思想是将"立国"建立在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基础之上,"立人"的根本在人的信仰."精神界之战士"是批判、战斗的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这也是鲁迅的自我选择.  相似文献   

9.
离魂文学者,其虽兴起于六朝志怪小说,然尚未得以深化之,演至唐代,摄入传奇创作,遂得以可叹为成熟境地,而至元明时期,其体裁已为戏剧,叙述增强,表达方式尽显其妙;其内容已摄入社会思潮,为反讽社会之载体;其文学造作,亦颇具艺术之强势。此时之离魂文学,要以《倩女离魂》为代表,虽固有其缺陷,然其足见离魂文学自魏晋发展以来,至元明以获第三次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通过对《白毛女》本演替历程的回顾,分析了学与法律既协同互渗又相互龃龉的关系,同时还抽绎出了革命与秩序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1.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详细论述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因、特点和影响,并深刻反思了法国大革命对旧制度的彻底否定和完全抛弃所带来的结果。近年来引发世界关注的阿拉伯之春在某种程度上与法国大革命有相似之处,思考法国大革命和阿拉伯大变局的前因后果以及自由和民主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红旗谱》与《白鹿原》因其不可估量的文学价值,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重点关注对象。朱老忠和白嘉轩作为这两部巨著的主人公更是洋溢着无穷的人格魅力。他们在处事方式、人物思想和人生态度上都有很大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与时代背景、文化思潮有较大关联。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渔业素称发达,闽南渔区更是如此。1937年以后,当地渔业因战乱等原因而行业惨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府从政治、社会、经济、技术等层面入手,实施了有效的渔业恢复和发展措施,改变了当地渔业落后的状态。除了经济和政治手段外,在建国初期的闽南渔区经济建设中,多种政治运动塑造的特定的社会意识对当时经济建设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初期,文学的发展变化与文学期刊密切相关。王蒙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主编《人民文学》时,进一步明确办刊宗旨,广开文路,不仅注重刊物创新,重视作品特色,力推新人新作,助推先锋小说的生成;而且还强调刊物的受众意识和"有机体"意识,扩大先锋小说的影响,维护先锋小说生成的媒介生态健康。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清真词》的解读为例,认为解读古典文学作品,宜走传统训诂与多元文学分析方法相结合的路子,传统训诂包括词义解释、典章制度文化意蕴、化用诗句的由来、词牌体制特点等,多元文学分析方法包括文本分析、词的色彩词藻美、从赋和叙事文学等多角度分析,力求古今结合;并简要评说两种分析路子的长短,从而为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尽一点探索之力.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钱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的文学;是关注下层人民,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的病态的文学,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而它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蜓与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从容”还是“逼促”。这是鲁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7.
宋代张择端(款)《金明池争标图》为目前所见最早的一幅写实性金明池图像,虽篇幅上不及《清明上河图》,却更充分地体现出"帝都"多角度、多层级的丰富内涵。对照相关文学创作,围绕图画所绘北宋上巳金明池的"争标"活动,可以从水面表演空间、皇家礼仪空间和士庶游赏空间切入,探讨北宋文人的帝都书写。这三重空间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既有界限明确的区隔,又有观看/被观看的关联。这使《金明池争标图》比《清明上河图》更为典型地表现出帝都空间的丰富内涵和政治文化变迁:水面表演空间通过水战水嬉、上巳祓禊、祝祷祈雨等,正面呈现国策转向和国家仪典;皇家礼仪空间以主体形象的虚写,暗示习射宴饮、赏花钓鱼、赋诗唱和等或公开或隐秘的君臣关系和政治符码;士庶游赏空间以群像的描绘和衣着服饰的区分,写意地营造出金明池作为文人雅集和市民爱情的典型场景。多样的文学形式书写着这一切,从而印证并丰富了图画的视觉语言与呈现。  相似文献   

18.
报纸副刊既是澳门文学的载体和中介,也构成了澳门文学存在的一种语境/场域,其特殊的媒介文化——副刊文化已渗透到澳门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内在地塑造着澳门文学的精神特质与艺术特质。受商业语境的影响,栖身副刊媒介场的澳门文学不可避免地被物化和异化:商业性与消费性堂而皇之地"进驻"澳门文学,精英意识让位于商业意识和消费意识,读者对文学的聚焦由精神维度转向物质维度。文学性的普遍流失也在这一进程中成为一个无法挽回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伤痕-反思文学是新时期初期文学的主要潮流。它以个人记忆的方式书写了国族的艰难与创伤,开创了当代制度性反思和批判的先河,建立了新时期文学的悲剧格局。复刊后的《人民文学》是这股思潮的发源地和最主要的推手,编辑群体的胆识与观念的转变,既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又走在时代的前面,自主性地探索文艺的发展,作家群体和文学编辑群体成为这段文学史的共同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20.
以《现代》为中心的都市诗歌创作,在写作上借鉴西方资源,拓展了现代汉诗的写作题材,丰富了现代汉诗的写作技巧,同时也呈现出现代派诗人们在表达本土经验上的独特处理方式:客观地呈现现代都市场景,或借助这些场景来表达现代人繁复的感觉和人生哲理。总体而言,现代诗人呈现的是一座带有文学隐喻性质的"真实的"都市,凝聚的是繁复而混杂的中国经验。同时,现代诗人塑造了"寂寞的旅人"式的自我形象,除了传达出自觉疏离现代都市的精神"无根"状态,也透露出中国诗人在乡土与都市、传统与现代的夹击中的彷徨心态和艰难挣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