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骆红娟 《考试周刊》2024,(12):44-48
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思维品质培养是突破点。提高学生逻辑思维,一要强化教师备课上课的逻辑意识;二要加强学生多元化途径的逻辑训练;三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能力。语文逻辑思维的教学使高中语文教学理论与课程标准深度融合,使“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从教知识转变为培育人,使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相结合,符合学生的学习成长特征,符合时代社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熟悉的“教学大纲”被“课程标准”所取代。课程标准成为教师教学行为的行动指南.这是因为课程标准不仅直接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更是时代精神的化身。而且课程标准为教师在课堂层面实施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为新课程的管理实施和评价提供了指针。如何处理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之间的关系,事关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在推行课改的这些日子里.经过不断学习、思考、实践.自己产生了一点肤浅认识——今天的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才能胜任教师工作.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千百年来.一代代教师一直将自己定位于“教书匠”.并且以为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教得越卖力.对教育事业越忠诚。  相似文献   

3.
<正>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学要个性化,不能唯教材而教,因而出现了一个课程标准、多元化的教材现状。教师要把课上好,首先得研究课程标准,知道要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使用的教材对这些是如何呈现的,其次教学要有新的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发展。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观摩的“氯气的性质”一节课的教学谈点看法,认为学科素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常见应用文写作存在教师不知道“教什么”和“用什么来教”的问题,影响了常见应用文的教学效果,出现了“应用文盲”的现象.其根源主要有两个:一是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规定的模糊性;二是各版本语文教材应用文选编的随意性、无序性和教材的教学化缺失.这两个方面直接关系着教师“教什么”和“用什么来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常见应用文的教学效果.由2016年中考命题反观课程导向存在的问题,继而从课程层面对标准研制、教材编选等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数学教材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自由创造的空间。因此,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也就成了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围绕数学教学的课程标准,冲破“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的禁锢,大胆地取舍、整合、补充教学内容,活用数学教材。一、合理取舍,巧妙改编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区学生的生活阅历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数学教…  相似文献   

6.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新的数学实验教科书,都对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知道“教什么、怎样教”,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教”.只有教师认真地钻研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深入地研究教学,高层次地驾驭教材,娴熟地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清楚学生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迈过“教材、学生、目标”这三道坎,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功夫,底蕴十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化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高中历史教师若不积极转变教材观,必然会落伍于课程改革大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怎样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这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  相似文献   

8.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教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课程内容及教材编排方式的更新上,都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它带来了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传统教学当中,教学与课程彼此是分离的,教师往往被手中教材、教参的框框所束缚,凡事“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导致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真正地用教材。教师离开了教科书,不知教什么;离开了教参,不知怎样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不知怎样检测学生。而新的教学理念已不再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金科玉律,它已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而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新教材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  相似文献   

10.
课程意识助我定向 在进入教学过程之前,我一般总要问一问自己:我教的是一门什么课?为什么要教这门课?怎样教这门课?这样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意义?等等.后来渐渐养成习惯,“课前自问”变成了一种自觉的意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课程意识.这种课程意识,看似很“虚”,其实它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走向,决定着教学的成败.走向不明,必然迷茫;走向错了,一切努力都是无用功.常听到已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感慨:语文越教越不会教了!为什么会有此反常现象?究其原因,多半是因为缺少一点课程意识.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工夫。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化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高中历史教师若不转变教材观,还死抱着传统教法不放,可能会落伍于课程改革大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怎样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在全国四省区(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试行已经一年多了,实验区对课程改革有怎样的理解,取得了怎样的经验,存在着哪些困惑,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引导,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有一个平台进行交流和探讨。为此,2005年9月23日至25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在宁夏银川主持召开了“全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研讨会”。  相似文献   

13.
本篇论文以分析苏教版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和“认位置”为例,并结合小学生的心理角度,来对这四个单元的小学教材特点、实践建议、发展方向进行基本分析和论述。笔者在此文中要探究的问题是如何通过一本小小的教材来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学,使学生知晓如何学习,知道怎么学习,并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我的实践建议是:让生活数学语言化,数学语言生活化。大部分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已经对这几个单元的知识点有所了解,能像唱山歌似的说出“1、2、3.....”,能大概地比较物体间的长短、高矮、轻重;那作为教师,我们还需要教什么呢?在小学的课程标准中谈到,学生不仅要知道学什么,还得知道怎么学?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还得知道怎么教?陶行知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2]  相似文献   

14.
课堂 ,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每天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播知识 ,培养学生成为“四有”新人。所以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工作最重要的环节。那么 ,怎样评价一堂课呢?无非是检查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怎样教”、“效果怎样”。“教什么?”教学督导员课前要检查教师的备课教案 ,看教师是否按照教学大纲选用教材 ,安排教学内容 ,教案书写是否认真、工整、规范?教案必须符合四项基本原则 ,跟上科技发展 ,不能一部教案讲几年。备课内容不能超出教学大纲规定范围 ,高于、深于或低于、浅于大纲要求的水平 ,过于繁杂或过于简单都不行。凡事预…  相似文献   

15.
陈瑞红 《辅导员》2014,(14):137-137
随着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都一不能适应行的变化,课堂教学也从年轻时的活跃自信、积极向上,变得郁闷、消极、不知所措。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习惯了把文章掰开揉碎了串讲串问,习惯了“满堂灌”“一言堂”讲解式教学的我,在新课程标准大背景下,感觉自己不会教语文课了,摆不正自已的位置了,不知道精讲精到什么程度,讲什么,多练练什么,怎样练……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时,我不知道该从何做起。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一线教师对如何用教材、教教材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并认识到“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重要性。“用教材教”这一理念的提出,极大地解放了教材对教师的束缚,教师们纷纷运用各种手段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使得课堂精彩纷呈,学生兴趣盎然.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有些教师过于习惯对教材的“灵活”调整,过于追求课堂的气氛,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就是说,关注“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的“国家课程标准”应该成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因此,基于课程标准的地理教学应该是地理教学的理想状态,也应是地理教师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单纯的消费者和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策划者及设计教材者”。教师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用”教材教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达成目标的需要,悉心进行课程内容的加工、调整、组合、补充、改编、新编;“教”教材是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注重结果,学生被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其主体性培养和发展。丁老师在“时、分的认识”教学中,不按知识顺序“由上而下”进行教学,基于教材又再生教材,注重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  相似文献   

19.
龚萍 《四川教育》2010,(9):25-26
我们已经熟悉了“用教材教”的行语。当我们以“不需要教”的视角而“教”时,我们该“怎样用教材”,又“教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做任何事情,只有知道了为什么要做做些什么以及怎样去做,才谈得上做得有效。幼儿园教学的实施同样如此。作为课程和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幼儿园教师只有知道了为什么要教教些什么以及怎么去教,才谈得上教得有效。没有课程和教材,何谈教得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