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现实意义 1.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手段.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这些人才的培养要依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完成;高素质教师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并具有应用这些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一、现实意义1.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手段。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这些人才的培养要依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完成;高素质教师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并具有应用这些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2.落后的教学手段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进入21世纪,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应用于教育领域,大大改变了传统教学形式,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  相似文献   

3.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人才的培养要依靠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师来完成。而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师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具有应用这些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一、现实意义1.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手段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  相似文献   

5.
教育现代化、素质教育以及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都要求广大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让未来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举措。面对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以及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新要求,必须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作根本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抢占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培养信息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技术与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等医学教育正面临着知识经济和医学科学快速发展的新态势 ,在这种态势下 ,社会要求高等医学教育要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本文着重探讨了在高等医学教育中 ,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体制及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的创新 ,有效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8.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承担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经济中高新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知识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培养这样一大批跨世纪...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技术在新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应用技术和远程网络通信技术等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同时,也给教育带来崭新的活力,推动着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乃至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信息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0.
王锐 《考试周刊》2015,(5):169-171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国际化时代,各种形式发展瞬息万变,飞速剧增和更新。要想跟上时代步伐,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教育要培养学生必需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开拓能力,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培养出更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重在兴教。提高国家教育水平,教育需要改革。在新课程标准下必须有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人才,有庞大的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本文通过问卷、调研、探讨、对比、借鉴、汇总等方法总结了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自身发展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教与学的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管理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同时提出了教师能力结构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一、教师角色责任   1.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教师的育人功能随之也发生了变化,学校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教育的能力.有的教师上课学生不爱听,工作得不到学校的认可,问题就在于他们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当前,日趋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假如还不能把握教师角色,仍然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将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最终为学校教育所淘汰.如在掌握运用计算机技术及接受信息方面许多学生已经露出后生可畏的势头,不少学生已经学在教师的前头了.坐在电脑台前,做教师的有时也不得不向学生请教弄不清楚的地方.所以,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努力钻研教法,探究学法才能轻松自如的挥洒教坛,以自身的高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2l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培养有知识、高素质的人才,靠的是教育,尤其是通过教育培养有较强思维能力的人才.所以,新课程历史教学要跟随时代的步伐,教学要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面向21世纪的中国广播电视大学要培养具有获取、鉴别、判断、运用纷繁复杂信息能力、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人才,必须拥有一支现代化的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指导工作实践,而且要能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素质教育·教育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1 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面对新的时代,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与前所未有的机遇,发展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的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已势在必行。文章通过分析知识经济、素质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认为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依靠素质教育来完成,而素质教育的实现又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三者相辅相成。从知识经济到现代教育技术,即从需求到满足;从现代教育技术到知识经济,即从原因到结果。所以,要优先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加快创造性人才培养,为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5.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这里的高素质人才不同于以往的人才,而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依赖高素质的教师,培养人才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创新教育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思想、博专相济的知识面、健全的心理素质等。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为此,我们要从多个方面提高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16.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高校教师角色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崇尚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呼唤教育的角色转换、思想转换、能力转换以及方法转换。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时代给高校教师带来新的挑战.为培养出与时代合拍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师必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品质、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同时必须具有获取信息能力、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终身学习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这里的高素质人才不同于以往的人才,而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依赖高素质的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创新教育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思想、博专相济的知识面、健全的心理素质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且将成为远程的、社会化大教育和人类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作为21世纪的人民教师,已经强烈地感受到必须抢占现代教育技术这个“制高点“的紧迫感、危机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20.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且将成为远程的、社会化大教育和人类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作为21世纪的人民教师,已经强烈地感受到必须抢占现代教育技术这个"制高点"的紧迫感、危机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