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以《艾森克个性问卷》(EPO)(儿童版)为测量工具,探讨了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对聋童和正常儿童人格的影响。结果表明,聋童父母亲的文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聋童父母亲的职业更单一,体力劳动者多于脑力劳动者;聋童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和职业对聋童人格的影响小于正常儿童父母亲对正常儿童人格的影响,聋童的家庭教育严重缺乏。  相似文献   

2.
家庭环境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亲的行为在一定程度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小学生父母亲对孩子体力活动参与的支持现状以及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结果表明父母亲对孩子的体力活动的陪伴都比较积极,父亲体力活动表率比母亲积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父母亲越支持小学生参与体力活动。父亲会经常陪伴男生参加体力活动,而母亲则是经常陪伴女生参与体力活动;随着年级的升高,父母亲的陪伴出现下降的趋势;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小学生体力活动的父母亲表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基于角色理论,提出不同性别具有不同性别角色,形成不同的性别价值观,并从社会角色期望、家庭、教育和大众媒介对男女青少年性别价值观影响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得出男女青少年的性别价值观对体育行为性别差异存在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学前教育中的社会性别意识是保障学前儿童合法权益和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文章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乡村幼儿家长具有社会性别平等的意识,但仍然有小部分家长的社会性别意识还停留在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定位.提高家长社会性别意识需要加强家园共育,幼儿园等机构应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忽略了性别教育的重要性。文章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通过阐释性别教育的含义、性别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再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明确加强性别教育意识培养、性别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创造和谐的性别教育环境等的必要性,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益补充,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校辅导员社会角色的形成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和稳定辅导员队伍的基本途径之一。文章对高校辅导员社会角色的涵义、社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和社会角色的形成途径作了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7.
大众媒介传播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多少会受到一些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现象的影响.从社会性别和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通过对传媒中一些表象的分析,挖掘出现代传媒中依然存在的男性话语霸权和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分析了大众媒介中的性别意识偏差给女性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并探讨了将性别意识进一步纳入媒体主流意识、促进两性和谐发展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网络技术导致了网络中空间观念和个体文化认同机制的改变,传统文化认同的某些区分如"男性/女性"、"成人/儿童"、"英雄/平民"等在网络空间中被改写。话语修辞对于网络文化认同和意义生产过程作用巨大,对此需要强调反思意识和对话意识,尤其更需要加以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引导。人文知识分子应当实践自身的功能角色,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中。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是包括性别关系在内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系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而其中重要的方面便是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所以,两性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怎样实现性别和谐以促进社会和谐?本文从四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夫妻要平等;二是完善妇女法律;三是推广社会性别意识;四是加强女性教育。只要我们从国情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们社会中的家庭生活将会更加殷实和睦,社会将更加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是包括性别关系在内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系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而其中重要的方面便是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所以,两性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怎样实现性别和谐以促进社会和谐?本文从四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夫妻要平等;二是完善妇女法律;三是推广社会性别意识;四是加强女性教育。只要我们从国情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们社会中的家庭生活将会更加殷实和睦,社会将更加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活动中,男、女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所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性别所扮演的社会化意义是不同的。幼儿园是孩子开始接触社会的重要场所,不同于以往的家庭教育,只有单一的个体,整个家庭都是以这个个体的活动为主,幼儿园教育是影响幼儿性别社会化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性别文化的视角对幼儿园教育进行审视,探寻利于幼儿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人们在幼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 ,会影响人的一生。而家长的教育意识直接影响儿童行为习惯的形成。笔者利用在日本学习的机会 ,分别在中国和日本选择 3— 4所幼儿园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 ,从对儿童的成长期待、教育意识、教育行动几方面 ,对中日两国家长的教育意识进行比较 ,探讨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民俗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它既有历史的风俗又有今日的时尚。它以日常生活的现实中所包含的典型化图式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民俗以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性别意识造成女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影响女童的角色认知,使其产生角色扮演的紊乱,从而影响女童的多样化发展。因此,建立具有双性同体价值观的与时俱进的民俗,可以促进女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唐传奇多以男女婚恋为题材,女性成为了男性作家们浓墨重彩塑造的主人公.一系列个性鲜明、形象丰满的女性角色,一方面彰显了唐代以来女性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则体现了男性凝视的投射,这种隐性的作用反映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性别意识和男性凝视下女性的悲剧性命运,体现了中国古典传奇美学的独有特色.  相似文献   

15.
采用歧视知觉问卷、社会支持问卷、角色认同问卷,对386名流动儿童进行施测,考察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作用,并探讨角色认同对它们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角色认同不同的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对其歧视知觉的作用有一定差异。偏于认同自己是城市人和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儿童,社会支持对其歧视知觉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认为自己是农村人的儿童,社会支持对其歧视知觉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结论:角色认同在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歧视知觉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儿童身体的和谐发展,到儿童认知情感及语言能力的形成都有绘画的参与.儿童作品中的童真童趣是一笔难得的财富,教师和家长应该尊重儿童自己的选择,保存孩子内心的对世界的好奇探索.家长应该积极学习相关理论,认真解读儿童绘画作品中透露出来的隐藏含义,抛去功利心态,促进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7.
职业院校教师健全人格的特征及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熟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崇高的品德、良好的性格、积极的情感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都是现代职业院校教师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从角色意识、自我反思、协调关系和完善机制等方面对职业院校教师进行健全人格的塑造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和谐校园,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作为学校领导者、管理者、经营者的校长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增强校长的角色意识,能够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由传统的政府决策的执行者、学校目标的决策者、不重视学校公共关系的管理者,重新定位于学习型学校的创建者、和谐关系的构建者、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者以及教育创新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19.
儿童良好的社会化发展能力是他们成长的重要素质,培养和发展儿童的社会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从体育游戏的本质特征入手,从不同层面探讨了体育游戏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结果表明:体育游戏除了向儿童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体质外,还把道德品质教育贯穿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通过游戏过程帮助儿童形成公平竞争、不畏挫折、敢于拼搏、团结友爱和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规则意识、利他取向、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创新意识。因此,探讨体育游戏对儿童的社会化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亲子关系是视障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建立和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对视障儿童的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帮助视障儿童的家长和视障儿童建立起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