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修《秋声赋》入选《古文观止》,堪称千古美文。本文从情致、学识和思想三方面解读《秋声赋》,涉及"六一风神"、童子形象内涵、赋的文体特征、"天人合一"思想、秋之文化内涵、宋儒品格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原文】别纸累幅过当1,老病废忘,岂堪英俊2如此责望邪3?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少节目4文字,才尘忝后5,便被举主6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之术。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  相似文献   

3.
《秋声赋》英译文时有神来之笔 ,但译文疏漏之处比比皆是 ,尤其表现在误解原文 ,英语表述不当、未能再现原文风格等方面 ;本文旨在评析误译 ,品味佳译 ,深入探讨 ,以期获得与名篇相匹之译文。  相似文献   

4.
解读《秋声赋》我们不妨从“秋声”入手。按词语的原生语义.秋声.应是在秋天出现的各种声音。既有风吹树叶的萧瑟声,也有果实落地的喜悦声。陆游有诗《秋声》,那是打猎练武,驰骋疆场的慷慨昂扬之声。那么,在《秋声赋》中,它又是哪一种声音?是实的,还是虚的?为何同一种秋声。同样的场景却唤醒了童子和欧阳子不同的审美体验?这是解读文本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宁中国 《高中生》2011,(2):26-27
欧阳修的《秋声赋》是继《醉翁亭记》后又一篇经典之作。作者在文中借司空见惯的秋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将心中的喜怒哀乐与自然界中的季节变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浑然天成,臻于完美。  相似文献   

6.
【原文】孟尝君舍人①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或以问②孟尝君曰:“为君舍人而内与夫人相爱,亦甚不义矣,君其③杀之。”君曰:“睹貌而相悦者,人之情也,其错④之,勿言也。”居期年,君召爱夫人者而谓之曰:“子与文⑤游久矣,大官未可得,小官公又弗欲。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⑥,愿君以此从卫君游。”于卫甚重。齐、卫之交恶,卫君甚欲约天下之兵以攻齐。是人谓卫君曰:“孟尝君不知臣不肖⑦,以臣欺君。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分析了《秋声赋》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作者“悲秋”的思想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8.
《秋声赋》是著名剧作家田汉的优秀作品之一,田汉以亲身经历,以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为创作背景,及其感人的塑造了徐子羽及其一家人携手抗日的舞台形象,激励民众的爱国情怀,表明了自己全身心投入抗战的坚定决心.通过对创作背景、人物关系、演绎感受等方面,分析《秋声赋》中作家徐子羽的形象性格,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学习经验.  相似文献   

9.
【译文】 我在朋友家里看下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棋。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了一会儿,客人请求与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落下几颗棋子,客人已经占据了主动。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越来越辛苦,而客人却轻松有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惭愧,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相似文献   

10.
秋声赋     
欧阳修 《中文自修》2003,(12):52-53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浙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钅从)(钅从)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住树间。”  相似文献   

11.
【原文】王冕,字元章,诸暨田家子也。父命牧牛,冕放牛陇上,潜入塾,听村童诵书,暮亡其牛,父怒挞之。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尝一试进士,举不第,焚所为文,读古兵法。恒着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40年代,战争与政治带给剧作家非同寻常的生命体验,促使他们呼唤一种以抗敌图存、建立现代化的自由社会为核心内容的时代理性,但他们却无法抛却对人生与艺术的潜在执著。于是,如何在时代理性与人性探索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就成为田汉、夏衍等兼具社会实践家和艺术家身份的剧作者的潜在追求。《秋声赋》与《芳草天涯》是集中体现这一话剧现象的两部剧作。  相似文献   

13.
韩姝婧 《文教资料》2008,(35):11-12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名篇<秋声赋>沿袭了中国传统诗文中的"悲秋"母题.其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超越了此前众多的悲秋之作.<秋声赋>卓尔不群之就在于其运用了高超的艺术技巧.抒发了深沉的内心体悟.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的《秋声赋》和济慈的《秋颂》虽然体裁、风格、艺术手段迥异但都达到了“悲秋”与“颂秋”高度的艺术平衡,结构圆熟精致,主题异曲同工,堪称咏秋双璧。在进行比较鉴赏时,读者除了能够得到不同的审美享受,还会有互释互补之感和一些重要的启发,如不同文学得以比较的可能性和原因。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语言、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等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分析鉴赏能力。2.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形色宛然、具体可感的表现手法,感受作品的魅力。3.体味作者由秋声引发的人生感叹,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核心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表现手法。2.体味作者在文中抒发难以言尽的人生感叹。  相似文献   

16.
【原文】纳字祖言。少有清操,贞厉绝俗。……将之郡,先至姑孰①辞桓温,因问温日:“公致醉可饮几酒?食肉多少?”温日:“年大来饮三升便醉,白肉不过十脔②。卿复云何?”纳曰:“素不能饮,止可二升,肉亦不足言。”后伺温闲,谓之曰:“外有微礼,方守远郡,欲与公一醉,以展下情。”温欣然纳之。时王坦之、刁彝在坐。及受礼,唯酒一斗,鹿肉一桦②,坐客愕然。纳徐曰:“明公④近云饮酒三升,纳止可二升,今有一斗,以备杯杓余沥⑤。”  相似文献   

17.
《秋声赋》是一篇老课文。关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我以为是比较明确的。课前也查阅了很多赏析方面的文章.它们基本都持作者思想消极一说。代表的观点如下:作者感于秋声对自然界万物的摧败,产生了人生短促的感慨,认为人们不该自寻烦恼,自我伤害,从而宣扬了清心寡欲、养生全命的消极思想,并且认为作者深受老庄一派消极思想的影响。这样一个消极、清心寡欲的人物形象似乎已经成了定论。我也基本赞同这样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评庞德译李白名诗《长干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德译《长干行》曾被评论家誉为20世纪美国最美的译诗。该文试图从其主要特点、主要问题及差错原因对该作品进行分析,以加强人们对汉诗英译质量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田汉在《秋声赋》中依据对母亲易克勤的回忆塑造了徐母这一角色,剧中诸多情节都可以在田汉和母亲过去的生活中寻到原型.这不仅是因为母亲对田汉的成长和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表达了作者对于母亲的敬爱和怀念以及对徐母这一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赞颂.作为话剧《秋声赋》中徐母的扮演者,通过对人物和文本的深层挖掘,了解到易克勤的生平与经历,体味到田汉赋予《秋声赋》这部话剧和徐母这一人物的深刻意义,更感受到在表演过程中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原文】晋太和中,广陵人杨生,畜一狗,甚爱怜之,行止与俱。后,生饮酒醉,行大泽①草中,眠不能动。时方冬月燎原②,风势极盛。狗乃周章③号唤,生醉不觉。前有一坑水,狗便走往水中,还,以身洒生左右草上。如此数次,周旋④跬⑤步,草皆沾湿,火至免焚。生醒,方见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