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教学中,本人尝试采用诗句来小结课文。做法是,在课堂小结时,由师生将课文内容小结成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小诗。可一课一首,可一课数首。可教师总结,亦可师生共创,学生独作。总之,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祖国到处有欢乐》是一首短小精美、活泼清新的小诗,众多叠词的运用更使这首诗朗朗上口。一节课就学完了课文,大多数学生已经会背了,甚至还有些意犹未尽。于是,第二堂课,我从课外找了一首题材跟课文内容比较接近的小诗:  相似文献   

3.
周明霞 《早期教育》2006,(11):17-17
有一首小诗《幼儿园,当我把孩子交给你》,我一直戏说这诗是“第二眼美女”。因为我第一次读这首诗时只是浮光掠影地扫过.而第二次读这首诗时.我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一是,我成了新建的新城阳光幼儿园的老师。二是,我已是一位准妈妈!当我重新细细品味这首诗时,我的心情也发生了改变.不由得生发出一些感慨来。  相似文献   

4.
我在进行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二课《师恩难忘》这一课的教学时,学生在“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这个问题上发生了争执,有的说是10个自然段,有的说是9个自然段,问题的焦点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小诗该不该独立为一个自然段。认为独立成一个自然段的理由是:这首小诗另起了一行,前面空了两格,在形式上明显是独立的一段。认为不能独立成自然段的理由是:前面一段的最后一句是“描红纸上是一首小诗”,紧紧跟着的是那首小诗,不能把它们分开。我当时很明确地肯定了后面一种意见,并着重提醒学生注意前一段最后一句是用的…  相似文献   

5.
运动员畅想     
彤彤姐姐点评: 这是一首多么温暖的小诗,因为其中饱含热爱!这是一首多有力量的小诗,因为其中蕴藏坚毅!  相似文献   

6.
<正>最近,一首300年前的小诗火了,让亿万中国人记住了。这首小诗就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20字的小诗被乡村教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在《经典咏流传》栏目重新唤醒,孩子们用最质朴无华的声音唱哭了主持人,也让亿万中国人在这一刻被感动。这首小诗为何会感动亿万国人?道德与法治课能否借助古典诗词的力量变得生动有趣、精彩纷呈?一、巧用古典诗词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有人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  相似文献   

7.
曾经读过一首名为《钉子》的小诗: 丢失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 在读到这首小诗之前,我还真没觉得一个钉子能与一个国家有什么关系。又读这首小诗,发现小诗寓意着一个宏大的哲理。这种哲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育。成功的教育往往是由教会孩子做对每件小事开始,而不是告诉孩子们一个抽象的道理。如果把人生比作一个金字塔,构成金字塔的塔基的,恰恰是它们所做的每件小事及做事的细节。这也是贯彻本刊…  相似文献   

8.
高效的历史教学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其不仅需要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新路子、寻找新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前几分钟。这不但影响了教师的授课,而且还浪费了课前几分钟的宝贵时间。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利用课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训练是一种有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笔者在实践中将学生课前三分钟的训练内容归纳为下列"六个一"。一、诵读一首历史小诗教师在备课时,可精选一首古今中外的著名历史小诗,上课前则让历史课代表抄在黑板的右侧或把提前印好的材料分发给学生。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1课《师恩难忘》中,著名作家刘绍棠回忆了自己四年级时教他语文的田老师,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了所讲内容的意思和其中蕴涵的道理。在课文中,刘绍棠回忆了田老师教一首小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1课<师恩难忘>中,著名作家刘绍棠回忆了自己四年级时教他语文的田老师,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了所讲内容的意思和其中蕴涵的道理.在课文中,刘绍棠回忆了田老师教一首小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课内三分钟效果在课外铜陵师范许湖平一次文选课中,我找了一首与课文无关的诗作介绍给学生,连介绍带简短评价大约用去五分钟。没想到学生很喜欢,学生要求我再找”这样的好诗。起先我有点顾虑:这是否违背教学要求?后来,还是找了一些短小精致的小诗,于每堂课开始后的...  相似文献   

12.
《静夜思》(六年制小语第四册第13课)是一首五绝。这首小诗大概是李白晚年的作品,诗人长久在外奔波,对于养育自己的故乡是很思念的,在一个明月高照的深秋夜晚,诗人又触动了思乡的情怀,于是便写了这首小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前两句写明亮的月光。诗人辗转反侧,睡到半夜,一觉醒来,忽然看到明亮的月光穿窗度户,照到床前,因为还没有醒清白,迷迷糊糊,看到床前一片水银似的白色,明亮耀眼,因此又疑惑是地上洒了一层秋霜。“床前”二字,暗写出诗人从酣睡中醒来见到月光的情景。接着用“明”来修饰月色,一来是有意强调光的亮度,给暗色画面增强光点;二来更重要的是为下句的“霜”字作铺垫。第二句“疑”字  相似文献   

13.
明天孩子们该学第四课———《乡下孩子》。课文是一首儿童诗,不长,只有十六行,四节。字列匀称的诗行配衬着色彩鲜艳的画面,首先就爽人眼目。真是一首可爱的小诗!再一翻教参,忍不住多读了两遍这几句“本诗语言洗练而有意趣,所创造的意境清新活泼,读来令人如沐阳光,如嗅野花气息,如闻童声笑语,悦目赏心。”“真好”!如果让心灵纯洁如天使的孩子学了这篇课文,也能发自内心有这个感受,那可“真”是“好”!我认真思索起来……第二天清晨,我面带微笑走进教室。“能让他们不失望吗?”心里隐隐的惴惴不安。“《乡下孩子》是我们要…  相似文献   

14.
1939年12月31日,陶行知与吴树琴在重庆结婚。陶行知特地在结婚证书上题写了一首别致的小诗:  相似文献   

15.
读你的信     
《读你的信》只是一首16行的小诗,但是像"秋叶如耳环/刷啦刷啦响"这样新颖、别致的比喻,使这首诗日常生活场景的小诗具有了一种不落俗套的美,紧接着收束的叫行,也非常细腻、动人。  相似文献   

16.
裁判亮分     
三首小诗都蕴含着人生哲理。三位小作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读后感,并借以生发,道出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也都耐人深思和回味。第一首小诗不知作者为谁,尽管其中有三句是借用李白、刘禹锡的名句,却也构成了一首完整的小诗。  相似文献   

17.
戚桂梅 《小学语文》2010,(12):39-40
我听过许多老师《掌声》一课的公开教学,每次总是那么让人感动:英子性格前后的强烈对比,两次掌声的深入感悟,教师的情感铺垫,学生的精彩回答,最后常以一首小诗将情感推向高潮。执教者心潮澎湃,听课者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大自然;培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由读而感,由感而发,模仿诗歌的形式,说说写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1.夏天姐姐为我们带来了一首优美的小诗,指题(生齐读课题)。2.夏天来了,夏天是位小姐姐,她热情地问我:想变点什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说说文中的"我"想变哪些事物?(生回答)二、精读诗文,读中感悟1.让我们翻开课本,再次走进这首小诗。自由读第二~四小节,读完后划出你喜欢的诗句。2.用你美妙的朗读告诉大家你所喜欢的诗句。师适时  相似文献   

19.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1课《师恩难忘》中,著名作家刘绍棠回忆了自己上小学四年级时教他语文的田老师,田老师“口才、文笔”都很好,特别是上课喜欢讲故事,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了所讲内容的意思和其中蕴涵的道理。在课文中,刘绍棠回忆了田老师教一首小诗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错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创作的一首小诗,被选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这是一首富有古典韵味的闺怨题材的小诗。我校一位语文教师在教授本诗时,采取了以诗解诗的方法。一堂课上,他引用的古典诗词近30首。对于这种以老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有的老师看到了“新课程理念没有被落实的尴尬”,他们呼吁“不能以老师的讲解替代学生的体验过程”,“不能再搞教师的一言堂了”;而大部分学生则非常欣赏这堂课,说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