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重视新闻报道工作的领导不是好领导。”这是第106医院党委“一班人”的共识。正是在他们的热情关心和支持下,医院的新闻报道工作才取得了突出成绩,连年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李院长热心当顾问李炳汝院长是新闻报道的热心人。他经常这样对人说:“新闻报道工作不能只靠报道骨干单枪匹马拼杀,领导要靠上去,帮到位。”李院长抓工作时时处处留心,经常给报道骨干提供线索。去年10月初的一天,他到治疗区检查工作时,耳闻目睹了许多医护人员热心为兵服务的事迹,感觉这是一条不可多得的好线索,他当即打电话把这一线索通知报…  相似文献   

2.
我当通讯员时间不长,但有一点感触最深,那就是:处处留心有新闻。有一次我在矿收发室闲聊中得知:矿上购买了一台“懒汉”高节能生活茶炉并已投入使用。我觉得这件事很有报道意义,因为我矿原来使用的是普通茶炉,不仅耗煤量大,劳动强度也很大,工作人员添  相似文献   

3.
处处留心皆新闻。在搞报道的过程中,我就发挥了“小天地”的作用,对身边的人和事处处留心,事事观察,写出了不少战士喜闻乐见的新闻。去年春节前夕,我部四连战士宁愿自己喝咸水,把唯一一口淡水井中的淡水肩挑手提逐户送到群众家.我发现这个事情后,便立即进行了采写,经过修改,第二天便发往报社,不久就被《烟台日报》在一版显要位置加花边刊用。一次,我到商店  相似文献   

4.
“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有趣的是,舞文弄墨也常常有这种情况:有时想出的一个题目似觉很好,但刚刚落笔便没词了,以至中途“流产”。然而在无意之中,诸如翻阅材料,看书读报,闲暇聊天等,却发现了新线索,产生了灵感,使你欣然挥毫,妙笔成章。奇怪吗?一点也不。这种情况,看似“无心”,实则是作者“留心”的结果。有道是:“处处留心皆学问”。我要说:“留心处处皆文章”。  相似文献   

5.
初当记者,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新闻信息源枯竭,苦于没有新闻写,以吃现成饭为主,领导安排写什么就写什么,依葫芦画瓢,工作缺乏主动性,而身边有丰富经验的记者却有写不完的新闻,一篇接一篇见诸报端,感到又急又躁。 从我近几年来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得出,“没有新闻”写,主要是对生活的留心不够。处处留心皆新闻——观察生活,悉心生活,遇事多加思索,多问几个为什么,比旁人多个心眼,善于捕捉社会大众感兴趣的事,常能抓到别人抓不到的材料,发现别人容易忽略的新鲜事,哪怕是聊天闲谈,逛商场,看集市,都有新闻“蹦出”。有心人是“得来全不费功夫”,而无心人则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新闻从身边悄悄“溜走”。 近年来,我在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留心生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长期在医学院校工作,常遇有这种现象,一篇医疗科技稿件见报后,在社会上即刻引起反响,许多患者纷纷来信、来电,问长问短,打听究竟,期望这成果立即变成他们治病除疾的妙药。对此使我领悟到,搞科技新闻宣传,不仅是让成果见报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让那许多科技“福音”尽快转化为社会服务的“福果”。基于这些认识,我在抓科技报道中,处处留心当“红娘”,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尽心尽力。怎样做呢?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7.
张学法 《记者摇篮》2000,(11):30-30
初学写稿的人往往不知写什么,写稿时间较长的人,往往出现还有什么可写的困惑,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妙法呢?我的体会是拓宽视野,处处留心。由此及彼觅新闻在采访“此”新闻时,我们只要留心,往往会发现新的新闻线索,你若是个有心人,就会通过这个新线索写出“彼”新闻来。1996年5月,我去建设局采访该局举办的“爱我城建”晚  相似文献   

8.
有的同志说:写新闻通讯,需要深入采访,留心生活。写杂文和言论性文章完全凭“灵感”、靠“功夫”,无须采访和留心生活,可以从报纸上找题目,在书本里抠材料。实践告诉我,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回顾我近几年写言论的甘与苦,有这样一条肤浅的体会:生活是我们写好言论的源泉,只有留心现实生活,才能把言论写好,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主要做法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9.
有人把好的新闻线索比作“金矿”,难以寻觅,我也有同感。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只要注意观察、思考,处处留心,“金矿”还是可以找到的。留心,路边捉“活鱼”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处处留心有新闻”。回顾自己多年当通讯员的经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所谓留心,就是对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特别注意,特别容易懂,特别容易记,特别容易联想。具体到通讯员,就是对写稿有兴趣,由开始当成任务来完成到逐渐变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与写稿有关系的,别人不当回事,自己却很当回事,观察、思考、琢磨、研究,别人熟视无睹,自己却抓住不放。有了这股劲,对“留心”就算悟出了一点“真谛”。那身在基层的通讯员又该怎样留心呢?一是留心报纸动态。把读报、学报、评报、“见”报作为自己生活的…  相似文献   

11.
“亚行年会”是亚洲开发银行每年举办一次的理事会例会,今年在上海召开。虽然我以前参加过“六艺节”和江苏省“两会”的报道,有一些大型会议报道实践,但是参加这种国际性大型会议报道,还是第一次。没有经验,当然也没有固定的框框。出于对我的信任和鼓励,报社领导决定派我参加此次年会,进行会议报道。  相似文献   

12.
宋代著名学家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这是朱熹讲的读书方法.朱熹讲的读书方法,对我们通讯员采访新闻也有借鉴之处.笔者作为一名业余通讯员认为,读书“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我们通讯员在采访新闻报道中,也是如此.我的体会是,心到,就是我们通讯员在采访中要作“有心人”,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处处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新鲜事,一旦发现有报道价值的新闻线索,就要穷追不舍,决不放过.如1995年春,我因公下到几个村、组时,听到不少村、组干部群众反映,有的包村蹲点的国家干部文到名到人不到,还有的蹲点驻村干部工作漂浮、纪律松驰、嘴馋手长等.针对基层干部群众的反映,我认为带有普遍性,值得报道.于是,就写了篇带言论性的稿件,先后被《湖北日报》、《湖北农民报》、湖北电台、《襄阳报》等采用后,读者反映很好.“处处留心皆学问”,这话有道理.当通讯员只要处处留心,事事在意,就有写不完的好新闻.1995年度,我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留心采写各类新闻稿件50多篇,被各级报刊采用30多篇.  相似文献   

13.
新闻报道首要讲的是真实性,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格守的铁规矩。而有的“笔杆子”上搞心切,喜欢对新闻事实随意拔高,崇尚妙笔生花,搞放大式报道,叫读者看着文章撇嘴,看后一句:“瞎吹”,这种现象严重损害着新闻工作者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应当彻底纠正。我们在读报时、稍微留心就会看到:有的作者动不动就给被采访者命名,如果被采访者是工厂的领导.报道中就会出现“企业家”的称谓,有的还显不够,封为“明星企业家”;如果被采访者是农村的专业户,就封为“养猪大王”或“运输大王”。据笔者对一家报纸新闻稿件的统计.一个月…  相似文献   

14.
刊林漫步     
名师出高徒。长期在基层工作的通讯员和小报的编辑、记者,如何找名师“点拨”,尽快炼就一副识别新闻的“火眼金睛”来?其实,名师就在你的眼前。她就是天天和你见面的报纸。关键在于时时留心、注意比较,从中发现写作的秘诀。留心同一事件不同记者写出的不同报道,学习  相似文献   

15.
捕捉闪光点     
初搞通讯,总觉得两眼看不到什么,头脑空空的。左思右想,没什么好报道的。 后来,同行指点说:“多看报,可以受到启发;平时要留心捕捉日常生活中的闪光点。”我就用心照着做,经一段努力,效果的确不错。  相似文献   

16.
如果你稍微留心,就不难发现,时下,新闻单位(尤其是地、县级)对批评报道讳莫如深者不在少数;视批评报道为畏途,望而却步者并非寥寥。究其原因,不外乎怕“捅漏子”,领导不喜欢;怕批评对象多方刁难,使批评中途夭亡;怕由此招惹新闻官司,导致法庭上见。一言以蔽之:批评难,难批评。毋庸讳言,组织批评报道确有一定难度。这难度,固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被批评者包括一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不习惯、不适应批评的问题。但新闻单位不大善于批评,特别是在批评中缺乏一种强烈的建设意识,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强化批评报道的建设意识,不失为打破当前批评报道沉闷局面的一剂“良方”。强化批评报道的建设意识,说到底,就是要把批  相似文献   

17.
据《南方周末》等报刊报道,近年来,有些人为了宣扬政绩从而加官晋爵,又玩起了50年代“大跃进”运动中“大放卫星”的老把戏来了。居然有人在六月份就把全年的经济增长率“统计”出来,填表准备上报了。“超前意识”何等惊人! 那末,在我们的新闻界,在新闻写作中有没有“放卫星”的壮举呢?我看也该提醒一下了。要记住:社会上的“卫星”全都是以我们新闻界为“载体”而升空的。就是说,人家造的“卫星”都是用新闻报道这种“火箭”发射升空,进入“地球轨道”的! 最近,鄙人略微留心看了一些宣传20年或50年建设成就的报道。其中…  相似文献   

18.
名师出高徒。长期在基层工作的通讯员和小报的编辑、记者,如何找名师“点拨”,尽快炼就一副识别新闻的“火眼金睛”来? 其实,名师就在自己身边,名师天天在你眼前,她就是天天同你见面的报纸。关键在于留心、比较,发现名师的绝技和秘诀。留心同一事件不同记者写出的不同报道,学习人  相似文献   

19.
小议“争取领导重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争取领导重视”已被视为打开档案工作局面的关键。已被认作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这种思想散见于一些档案专业杂志和专业工作研讨会或交流会上,而且这种思想在人们心里已根深蒂固。形成了传统的思维定势。例如,“实践证明,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做好突发事件档案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和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公款送礼之风盛行,而在春节期间尤甚。我在咸阳住站多年,特別是从1987年以来,目睹耳闻的大量事实,使我深深感到,此风不刹,党风难好。这就产生了一个思想:为啥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禁止用公款送礼,而在不少单位却置此精神于不顾,依然我行我素,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致使此风愈刮愈烈。因此,我就年年留心,想写一个县的领导从自身做起,下力杜绝用公款送礼的稿子。记得1988年春节刚过,陕报在华山机械厂招待所召开记者会时,我曾就自己的上述想法在会上作了发言。当时,我用过去解放区过春节的一首民歌所唱的“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咱亲人解放军”来反衬如今过年前夕,许多单位把猪肉羊肉、名洒好烟、鲜鱼活鸡……不是送给亲人解放军,而是送到“衙门”里哪些手握实权的部分领导干部家里,我的想法得到了记者们的鼓励和支持。会议结束返回记者站,我便注意在年末岁首之际,有意识地去抓这个新闻。结果,留心了好几年也没有了解到值得正面报道的人和事。却年年都碰上令人烦恼、屡禁不上的送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