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让语文课堂荡漾着情和爱的活水,语文教学也是情感教育。这个说法并不新鲜,可惜我们的很多老师忽略了它,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知识课、语言课、说理课,而置学生的情感教育于不顾,看着语文教材上一篇篇形质兼美的文章,我们怎忍心荒芜了学生的心田?老师是架起学生和教材的桥  相似文献   

2.
<正>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节充满活力的课;是一节让学生感到轻松快乐的课;是一节既能丰富学生知识又能启迪学生智慧的课;是一节能让学生获得广阔思维空间的课。这样一节课,单靠老师的语言讲解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而丰富的多媒体的利用,让这样的课成为语文教学中的常客,给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闷沉沉的语文课堂顿时充满阳光。一、多媒体的使用创设了教学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启迪了学生思维,升华了个人情感。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即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以前不少语文老师不太重视说明文教学,或认为说明文呆板、枯燥,或认为说明文通俗易懂,不值得花什么功夫去钻研、去讲解。  相似文献   

4.
案例一:地理老师走进语文课堂一位语文老师在执教《看云识天气》时,别出心裁地邀请地理老师走进教室。学生起初一愣,后经老师说明,才心情坦然地露出微笑。随着老师的讲解,学生初步了解了“卷云”“卷层云”“积雨云”;随着“晕”“华”“虹”的图案,学生辨清了三者的差别。在地理老师专业性的讲述中,学生们学完了课文,轻松自在地走出了课堂。学生们感叹道:“地理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还真新鲜。”思考:《看云识天气》一文说明的问题并不深奥,凭借文章本身完全能弄懂。即使文中有些名词术语使人模糊不清,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前先作准备,并凭…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贯穿于整 个语文教学过程。我们必须重视语文教学改革,深入研究作文 规律,提倡语文课亦是作文指导课。说到作文教学,不少“战 斗”在一线的老师提出了许多值得肯定的观点,如为学生创设 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采用多样化的训练形式,帮助 学生找到下笔点;联系生活,走进生活,让学生说真话、写实感 等。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写作的良好途径。对于作文教学如何 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有几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在讲台上激情飞扬地讲解,学生在台下要么神情木然地倾听,要么说话、看小说,要么偷听音乐、偷玩手机,甚至干脆呼呼大睡……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竟然沦为学生休闲娱乐的场所?主要是因为我们语文老师长期以来只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满堂灌、念教参的做法让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的语文课堂对学生哪来的吸引力?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呢?  相似文献   

7.
新学期的第一次语文教研活动.我们语文组教师聚在一起讨论“在新学期如伺推陈出新,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大家意见纷呈,对语文课堂教学在新学期中的愿景“五花八门”。但是这种讨论却无助于解决老师们在新的学期里如何上好语文课这个问题,相反越是讨论越是觉得语文课“没法上”“不会上”了。  相似文献   

8.
新学期的第一次语文教研活动.我们语文组教师聚在一起讨论“在新学期如伺推陈出新,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大家意见纷呈,对语文课堂教学在新学期中的愿景“五花八门”。但是这种讨论却无助于解决老师们在新的学期里如何上好语文课这个问题,相反越是讨论越是觉得语文课“没法上”“不会上”了。  相似文献   

9.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仍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老师太辛苦.经常听到语文老师抱怨:语文课难上,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作文难批,批得头昏眼花,学生对批语懒得看一眼;一学期语文课数量可观,学生能力却长进不大……笔者认为这是老师太“勤快”而使学生太“懒惰”造成的.因此,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偷懒”,要给学生“勤快”的机会,做个“偷懒”的语文老师.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它往往让老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头疼。而语文课教学成绩的考核,都要看学生的作文写的如何。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给学生充分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景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能力,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下面就此问题谈谈个人想法:首先要多读。所谓多读就是指导学生多看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阅读内容可根据课堂内容来选择,比如学习《燕子》那篇…  相似文献   

11.
4月1日,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莅临我校指导教学工作。我班孩子们非常幸运,能与大师亲密对话,一起走进《社戏》中。余老师深厚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精深独到的知识讲解、高超巧妙的课堂设计,让孩子们享受了一节回味无穷的语文课。余老师的这节课,很好地诠释了他几十年的教育理念,"和谐、细节、引导、实在、魅力""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成长"。这是我对余老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一次顿悟。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文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如何让人文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彩.如何让语文课堂“浸润”德育“甘露”呢?我尝试着这样做。  相似文献   

13.
语文本身是一门极具审美性的课程,但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语文课却是很枯燥的课,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不仅是新课改期望实现的目标,也是众多语文教师着力打造的梦想。本文探讨的内容即是把音乐“嫁接”到语文课堂上,让美的音符跳动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深入感受到语文的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活动有语文课堂活动、语文课外活动、语文社会实践活动三种类型。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环境,尤其是活动环境,并让学生投身其中,是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为了让学生掌握语言工具,形成语文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语文课活动。“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会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语文教师的教育眼光,不仅应该关注学生在学校时期的发展,更应关注学生走向社会以后的整个人生。一、语文课堂活动语文课堂活动一般包括语文学科课活动、语文活动课活动和语文兴趣课活动。语文课…  相似文献   

15.
周莹 《职业技术》2009,(5):25-25
语文课是最枯燥的也是最有趣的,何以言之?因为,如果我们语文老师,抱着任务式的态度去上课,不去充分地备课、准备,马马虎虎地应付,照本宣科地、毫无激情地去上语文课,或者说,虽然也花了一定的时间备课、准备,但毫无新意,只是程式化地去操作,这样的语文课,不枯燥、不沉闷才怪呢;而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课前积极地阅读、去思考,充分地去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特别是,去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设计、上好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新颖、精巧地设计而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五光十色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谁又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  相似文献   

16.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被严重异化,失去本真.要让语文真正娃“语”,需要以一些新鲜的形式去吸引学生,更应当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品味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还语文以本色,将语文课上出醇美的语文味儿.  相似文献   

17.
王必芳 《考试周刊》2011,(67):35-36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是一门人文性学科。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再现,它是活生生的。可是当今语文老师和学生最感到头疼的也是语文,尤其是语文课堂的枯燥无味.让语文课往往成为学生最没有兴趣的课程。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变成生动有趣的课堂呢?作者结合个人教学心得,探讨如何让语文课堂变得有趣、活跃起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更是一门综合艺术。目前,枯燥无味的语文教学越来越让学生感到反感,不少学生甚至认为最让人头痛的课便是语文课。面对此况,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应“穷则思变”,让自己的激情燃烧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语文课堂亮起来。  相似文献   

19.
钱勇 《天津教育》2006,(7):49-50
小学语文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十分注重入选课文的可读性与人文性,很多篇入选课文都包含着丰厚的人文意蕴和浓厚的审美色彩。学生既能从中学到语文知识,又能陶冶情操,还能得到美的享受。可见,语文教科书是好的,但为什么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呢?那是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出了问题,比如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把好词佳句从文本整体的架构中抽出来,按照参考书的答案去讲解,再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好端端的文句失去了鲜活性,学生怎能不觉得枯燥呢?“真正”的语文课应当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接受熏陶,也就是说,语文课堂要凸现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也许你不会相信。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正潜伏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话语套子”。所谓“话语套子”,亦即说话的某种套路和模式。这种套路和模式很有“引力”,以致于我们陷入其中而不自觉。无论是对课文的解读,还是对作文的评点;无论是词语的调用,还是句式的选择;无论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发言,语文课上的“话语套子”总是如影随行。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