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仕谊  王彩仙 《学子》2014,(7):56-57
在特殊教育领域里,听力障碍儿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听力严重受损或丧失,以致听不清或听不到声音,不能通过自然声音符号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儿童,我们称之为聋童。在本文中所说的听障学生即在校学习的聋童。听障学生由于这一缺陷,导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内容无法通过手势语恰当描述,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当下的特殊教育教学的需求。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特有的集文字、声音、动画等功能为一体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听障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每个听障孩子反抗命运不公和寻求人生机遇的过程,是十分长期、艰辛的系统学习过程。综观目前我国在聋校、特殊教育学校、聋童康复机构等场所中从事听障儿童语言教育的教师队伍,其接受教育背景大致包括以下几类: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  相似文献   

3.
正听力障碍是指听觉系统中的传音、感音以及对声音的综合分析的各级神经中枢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而导致听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习惯称为耳聋。听力障碍不仅损害儿童的听说能力,还妨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对听障儿童的早期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训练让他们有希望获得有声语言,走出无声世界。本人从事听障儿童康复教育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经验,以下是对听障儿童康复教育工作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4.
听障儿童特殊的生理决定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他们在认知、学习、交往等诸方面的困难和心理偏差。作为教师,如何正确认识听障儿童的心里障碍,正确引导他们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呢? 一、听障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听障儿童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因而听不到或者听不清周围的环境声音以及言语声的儿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聋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敏感,强迫,抑郁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融合教育是指特殊儿童和普通同龄儿童置身于同一个时空,共同学习成长的教育组织方式。它强调为特殊儿童提供正常化而非隔离式的教育环境,使之与同龄人共同享受同样的普通教育。在此基础之上,再实施特殊教育和相关功能康复训练指导与服务。听障儿童由于听力受损,更需要声音的刺激和语言的自然交流。聋校的语言环境缺乏真实性和必要的刺激强度,不利于听障儿童听力语言的康复,会增加其融合教育的难度。"与健全人共同生活"是实施融合教  相似文献   

6.
梁臣凤 《广西教育》2014,(29):16-17
正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听力障碍儿童(以下简称"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日渐得到重视。听障儿童由于听力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或减退,仅靠视觉等其他感官获得直观信息,形成了有异于正常儿童的心理特征。心理辅导教师想要有效开展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与听障儿童进行正常的言语和心理交流,必须选择适合其身心发展的咨询技术与方法。在此,笔者结合理论与实践,谈谈绘画疗法在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家庭在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听障儿童在家庭环境中产生自然的语言交流意图,家庭环境为听障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家长是听障儿童语言学习的天然协助者。家长常常在家庭语言康复上陷入一些误区,如忽视自己的地位,急于让孩子开口,排斥手语等。家长应正视自己在聋童语言康复中的地位,不要对语言康复机构的训练简单模仿,要了解健听儿童语言学习规律,克服急躁情绪并积极学习手语。  相似文献   

8.
<正>聋童,是指由于天生或在语言形成前丧失听力,而不会说话或在语言形成时或形成后丧失听力,语言也受到损害的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他们既不能听,也不能说,无法接收包括言语在内的一切外界声音的刺激。这种状况影响了他们思维、情感、智力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聋童认识、思维、表达等各方面的困难,难以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现代特殊教育表明,大力发展聋童的书面语言能力,对促进聋童的思维和情感等的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听障儿童康复教育忽视了对听障儿童的听觉能力、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沟通能力的全面培养,康复效果事倍功半。听障儿童依据现代康复教育提倡的"医教结合、全面康复、个别化教育"理念进行创新教学的实践探索,通过加强听能管理,建立生活化、情景化、个别化教学模式以及家长有效参与的策略,促进听障儿童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0.
所谓课堂分层教学,是按儿童特点或接受能力,分成不同类别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形式。实际上是贯切因材使教原则,做到适才适所的一种教育安置措施。对于特殊教育来说,采取这一措施是原因残疾儿童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其目的是尽可能满足各类残疾儿童特殊的学习需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有利于挽救部分有条件的听障儿童回归主流社会,为我国聋童教育实现多层次工作局面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1.
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抓住聋童心理正处于发展,尚未定型的时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聋童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于聋童心理健康的发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部分聋童由于生理缺陷,内心自卑,对前途悲观失望,对社会不抱积极态度。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存  相似文献   

12.
今年3月,我和内地同行一行6人前往香港中文大学人类传意科学研究所学习考察.学习期间,了解到香港对听障儿童采取的一些早期干预措施,深深感到香港聋童之所以能够融入主流社会,其关键在于各学科能够应用全球领先的听力技术、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独特的语训方法,对聋童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3.
聋童智力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早期,人们普遍认为聋童获取信息的听觉渠道的损伤,会使其语言活动受到限制,造成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低下。但后来的研究发现,智力机能是独立于语言的,因此耳聋并不能直接导致智力发展的落后。一系列研究表明,聋童非言语智力测验的成绩与健听儿童大致相等,使用手语的聋童在各种视觉空间任务上显示出优于健听儿童的能力;聋童智力测验的结果和测验工具、测验实施方式有关;遗传、社会、教育等因素也对聋童的智力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理论。南京聋人学校在一年级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以"活教育"作为理论指导源泉,依据听障儿童的言语能力确立课程框架,根据听障儿童的生活经验设计课程内容,参照听障儿童的认知特点选择文体形式,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活动。  相似文献   

15.
听力障碍儿童是一群因先天遗传或后天病理等因素造成的听力失聪的孩子。听力学和聋心理学认为,由于听力失聪的原因,听障儿童所获得的信息是不全面的,同时也不能巩固和强化所获得的信息,导致理解出现偏差,记忆效果不佳。单纯采用Spoken English教学对听障学生是远远不够的。特殊教育工作中必须正视学生听力障碍的现实而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16.
一、视觉阻断法的提出近年来,听觉障碍儿童的口语训练一直是特殊教育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广大听障教育工作者关心的是对于听觉障碍儿童口语训练应该从哪里寻找到最佳的切入点,采用哪些有效的方法更有利于听障儿童对语言视听编码的识别,更适合于其言语语言的发展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视觉阻断法"是指特殊教育训练人员、言语治疗师、家长等在对听障儿童进行口语训练时用遮蔽物(如手或其他工具)遮挡自己的口型或采用转移自己身体或听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一门可以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学科,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阅读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对于听障儿童来说,获得一定的阅读能力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们先天听力不足,导致语言表达能力也在衰退。作为特殊学校的教师应正确认识听障儿童的先天不足,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通过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资源,提高听障儿童的语言能力,帮助他们拓展知识,增强想象力,进而全面提高听障儿童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一种是供普通地身体健康的学生就读的学校,另一种是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就读的学校。身体有残疾(比如有听障问题)的学生在普通学校就读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无法跟上课程进度、与同学们无法沟通等。但随着各方面的发展,已经逐渐有听障儿童在普通学校就读。听障儿童在普通学校就读是一种进步,但近年来又出现"回流"现象。  相似文献   

19.
<正>听障儿童,即听觉障碍的儿童,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因而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的环境声音及言语声的儿童。[1]2006年,由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卫生部和中国残联等16个部委、团体组织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有听力语言残疾人2057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34.28%,其中6岁以下的哑儿童约80万,14岁以下的约200多万,每年还有3万多新增聋哑儿童。[2]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听障儿童占残疾人总数的比例很大,虽然其比例很大,但他们其中也有很多有残余听力的。如果对这些有残余听力的听觉障碍儿童实  相似文献   

20.
听障学生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传统正式的教育.由于丧失听力,缺乏语言,他们对文字,对语言,对数字缺乏起码的敏感性。众所周知,听障学生由于语言形成和发展的迟缓的缺陷,使他们在思维的过程中产生了障碍。实践证明:听障学生在学习中更具有形象的直观性,他们在直观分析上并不比正常儿童落后,还可以分析得更细微、更具体。培养听障学生自主选择的意识聋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抓得过死,放不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