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怎样的老师学生最喜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曾作过一项调查:你认为一名好的老师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可供选择的有知识渊博,平易近人,幽默风趣,高度负责,严格要求……学生选择的结果,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知识渊博…幽默风趣”两项遥遥领先,  相似文献   

3.
朱霄 《天津教育》2003,(4):42-42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上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样说一点都不夸张。于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充满笑声、掌声、赞叹声。凡是听过他讲课的人都为他高超的教艺而折服,无不赞叹他的课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笔作为于老师的弟子,每次听他讲课都受益匪浅,特别是他课堂上轻松自然的教学幽默更让听课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4.
课堂以有效为最佳,艺术以经典为最美。语文教学求有效不易,求经典更难。也就是说,有效课堂或者课堂的有效性和经典课堂艺术或者课堂艺术的经典性,是语文教学的向往和期盼。能达其境界者,语文界是不多见的,于永正老师可谓“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5.
6.
方铁桥 《阅读与鉴赏》2009,(7):51-51,30
于永正老师说:“科学求真。艺术求新。人文求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要努力使每一节语文课艺术化。”他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首先不是处理教材的艺术。而是善待学生的艺术。”细节教学能体现于老师育人的艺术.突现了课堂教学的亮点。闪耀着人性之光。  相似文献   

7.
桑玲 《山东教育》2007,(7):69-69
听过于永正老师的很多课,其中许多的闪光点早已为人所知,下面我仅从讲课备课的一些细微小节处,挂一漏万地谈谈于老师带给我——一名青年教师的启迪。因为有时候“小节”处不注意,也会使整堂课黯然失色,甚至于全盘皆输。  相似文献   

8.
在师范读书时,我看过于永正老师的上课录像,读过他的文章;走上讲台后,曾有幸当面聆听于老师的课。我深深折服于他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简洁、淳朴却又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这几年,  相似文献   

9.
凡是听过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课的人无不为这样的情景所打动:课堂上.在师生轻松平和的交流中.学生的习作情感在不断升温,习作的视野在逐渐开阔。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让听课教师如沐春风.更令人震撼的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那富有情趣和灵性的言语表达.那轻松习作、享受作文的情感流露.就连这帮孩子们的语文老师都连声惊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平时相比真是判若两人。”是什么原因使原本沉闷的作文教学在于老师的演绎下而熠熠生辉?是什么原因使日常作文课上挤话编话.畏写烦写的学生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10.
11.
王其华 《四川教育》2006,(10):38-39
什么是朗读的“火”?俄国作家果戈里曾说:“像样的朗读一篇抒情作品……需要同诗人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这时在朗读者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这种“整个心灵的感受”,这种“真实的内心激动”,就是朗读的“火”。朗读  相似文献   

12.
13.
王静亚 《湖北教育》2009,(11):44-46
句子是文章的基础,把句子基本功练好,才能写好文章。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到了晚年仍然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地进行造句练习。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造句教学,扎扎实实抓好句子基本功训练。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每一次的造句指导中都精心设计,匠心独运。给了我们许多方法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庞会春 《山东教育》2005,(13):24-26
走进小学生中间,问一问他们喜欢什么学科?占课时最多的语文课并没有引起大多学生的青睐;了解一下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除了老师布置的必读书(篇)目之外,竟有不少学生缺乏自主阅读。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语文教学缺乏情趣,扼制了学生读书的欲望和感悟的灵性,恐怕是其中至为关键的因素。一段时间以来,我较为系统地阅读了《教海漫记》(于永正著)、《于永正文集》、  相似文献   

15.
“细节决定成败”。课堂上的细节体现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细节,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教学过程的丰富程度。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既温厚敦实、血肉丰满,又摇曳生姿、妙不可言。细品起来,与他关注教学细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一直被语文教育界所推崇.“五重教学”,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于永正提出教育的“两个名字”的教育理念:“影响”和“激励”.解读于永正的课堂教育艺术需要围绕其教育理念,从课堂导入艺术、课堂造境艺术、课堂评价语言艺术三个维度来进行.  相似文献   

17.
18.
19.
沈鸣 《江苏教育》2000,(9):46-47
听于永正老师上课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尤其是于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设计和教学方法更是独具匠心,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凡是听过于老师课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王晓虹 《福建教育》2006,(9A):25-26
一、教学场景生活化 很多教师觉得口语交际课难上,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沉闷,使得口语交际课不好把握。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课如何解决“教师难于指导学生懒于开口”这一难题?还是让我们从于永正老师《学会赞美》(苏教版第八册)的教学案例中去寻求答案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