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9年3月26日诗人海子自杀,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后新时期。中国后新时期文学背叛了鲁迅精神:疗救人生和鼓舞战斗的文学,蜕变为麻痹人生和教唆为奴的文学,表现为深切的文学蜕变为浅薄浮躁充斥情色的文学;作家以谋利为第一要义,丢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采风"背离了"采风"本义,鲁迅文学奖亵渎了鲁迅。中国文学与中国作家急需整体性的忏悔;鲁迅文学奖每年应只评一人,且由民间组织进行。  相似文献   

2.
李春林 《文化学刊》2014,(2):114-121
中国当下文学评奖乱象多多,而中国作协主办的鲁迅文学奖尤最,事实上亵渎了鲁迅。乱象首先表现在不重视受奖者的质量,而是刻意追求面的宽泛,有时受奖者竟有百人之多。这与外国的文学评奖大都只评一人恰成反调。导致奖项的文化含金量与文学影响力严重不足。另外一个乱象是许多奖项不能严格遵守既定规范。至于评奖过程中的不透明、不公正,乃至权奖交易、钱奖交易更是时有发生。这样的评奖活动不会促进文学的良性发展,只会加重当下文学的混乱与堕落。中国鲁迅研究会应独立举办民间鲁迅文学奖的评奖活动,以捍卫鲁迅的形象和声誉,为救正中国当下文学评奖的乱象略尽绵薄。其名称可定为"中国鲁迅研究会鲁迅文学奖",每届只评一人,可不发奖金或如龚古尔文学奖那样只发象征性的奖金,将其打造成中国最崇高的精神奖励,并进而成为世界性奖项。  相似文献   

3.
正简短而不失深刻,朴素而不失庄重。9月25日上午,30多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数百名鲁迅文化研究者和鲁字号学校代表,静静坐在绍兴饭店多功能厅,在一段段充满哲理的名句中,体味着鲁迅先生的思想品格、精神境界。一个多小时的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开幕式,瞬间将人的思绪带回到百年之前,穿越到鲁迅笔下的场景中。最能触动大家内心的,莫过于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朗诵鲁迅文学作品选段这一环节。在轻音乐的背景中,并不年轻的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操着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深情地朗诵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野草·题辞》。当这些儿时背诵过的名句,  相似文献   

4.
《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鲁迅以文学的形式展现封建社会的精神病态,颠覆封建礼教的精神压制,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这是文学的转身,也是历史的转身,由此产生了中国文学新的形式和内容。黑格尔说,艺术家为一个理念,必须找到具体的形象。历史就是这样的艺术家,这一次它的变局带来的不再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而是《狂人日记》《呐喊》《彷徨》《野草》《雷雨》。历史不仅是通往文学的途径,更是通往作家以及作家心灵的途径,这正如残雪笔下的"垂直的阅读";而文学又是历史的时光机,它将历史的片段重现于当下。  相似文献   

5.
2010年11月9日晚上,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颁奖仪式在鲁迅先生的故里绍兴大剧院隆重举行。在通往颁奖典礼的红地毯上,走来苏童、方方等30名获奖者,其中有一位戴着眼镜、身材瘦高的中年人,显得从容淡定,他就是浙江的杂文作家陆春祥。  相似文献   

6.
获悉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先生赴浙江绍兴出席新版《鲁迅全集》完稿工作会议和《越文化视野中的鲁迅》研讨会,我们趁其在杭州逗留之时,在他下榻的宾馆进行了采访。采访中,我们对陈漱渝平易近人的学者风度,和他对鲁迅作品的言出如流深感钦佩,受益匪浅。话题是从他今年3月赴法国作中法文化交流谈起。他说这次去法国有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前几年中国作家到法国开讲座,场面都较冷落,但今年很热,余华等作家今年在法国开讲座,场内可谓座无虚席,这当然和许多中国作家的书被译成法文,让法国读者了解有关;此外,法国人民渴望了解中国,近年来已经掀起了“…  相似文献   

7.
想象“人”的苍凉之美——新时期作家心态研究之二孟繁华七十年代后期以来的文学被命名为“新时期文学”,这一时代/文学的关系,无庸置疑地表示了它对历史精神追随的自觉。这一认同里,“新时期”与“文学”被缝合在一起,这种喻示关系先在地规定了这一时期文学的精神气...  相似文献   

8.
索洛古勃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最为著名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在五四后的中国亦较有影响。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时期即与其有过接触,他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收有索洛古勃的作品。以后鲁迅仍对索洛古勃多有关注和评论,直至其生命的晚年。鲁迅揭示了索洛古勃作品艺术特质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他是“死的赞美者”;表现“无可挽救的哀惨”是索洛古勃作品的主要内容之一;对索洛古勃的寓言也给予高度评价。鲁迅不时运用索洛古勃作品中的思想内容或艺术描写参与现实生活,或规劝青年,或批判社会,从中亦显现出鲁迅对索洛古勃的某些方面的评判,鲁迅在对索洛古勃某些作品的评论中表明他不赞成个人主义的无政府主义,还指出了索洛古勃与苏联新政权的格格不入,创造力迅速衰退。所有这些均昭示出鲁迅深刻的社会的历史的和艺术的洞察力。  相似文献   

9.
女性文学宏观研究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从七十年代末始,在八十年代时代与文学喧嚣变革的潮流中再度崛起,呈现出“春水”般涌动的赫赫声势与“繁星”般灿烂的熠熠光辉。如今,站在世纪之交的地平线上平静回望,在经历了一段激动和局限之后,女性文学及其批评已从最初那种似是而非的混沌中廓清了出来,从最初在文学领地享有一席之地的权利与意义几被消解的处境中解放了出来。承认并乐于接纳探讨这个命题的作家和批评家越来越多。时代毕竟是前进的。女性文学毕竟是发展的。“新时期”女性文学之崛起,不仅显示出女作家令人瞩目的空前创造实绩,使中国女性文学之命题…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期文学中,先锋文学以其“突破求新、过尤不及、颠覆(文本的)秩序、无恶不‘作’”的创作风范为文坛所瞩目,同时,先锋文学又以其鲜明、独特的艺术品味影响着一大批青年作家的写作风格,这些早熟的青年作家正迫使全世界对他们的承认。为使广大文学爱好者对先锋文学特别是中国的先锋文学有一个初步系统的了解,新世界出版  相似文献   

11.
雨露 《文化交流》2016,(1):50-53
正作为中华民族和俄罗斯这两个伟大民族的杰出代表,鲁迅与列夫·托尔斯泰都是蜚声世界的文学大师。他们的人生有着将近30年的同时代岁月。两位文学大师的心灵、思想和作品,紧紧地连接着中俄两个民族的精神和命运。世界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我还年轻的话,我一定要去中国",可惜他未能成行。2015年10月13日,这位大文豪的心愿终于由他的玄孙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托尔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鲁迅逝世80周年纪念。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是鲁迅一生的话题,持有崇高的评价。鲁迅和孙中山,前者系文学家,后者为政治家,但同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他俩的生平事迹,不论是人生经历,还是政治观点,直至情感生活,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并且身后极享哀荣,一直为世人所崇敬、传颂。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秉承这个意旨,鲁迅文化基金会自成立起,就设立了“大师对话”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旨在通过鲁迅故乡与世界各地其他文豪的故乡对接,开展文豪故乡国际文化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4.
鲁迅《文化偏至论》的旨归不是批判文化发展的偏至,而是通过中西"人"观念的交流确立"立人"的问题,但这并没引起学界关注。《文化偏至论》中西"人"之观念的交流和对话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机制中形成,它构建了鲁迅作为节点而体现的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规约了鲁迅进入文学,并对此后鲁迅的翻译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这种因观念而搭建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被称为比较文学第三关系,透视《文化偏至论》所蕴含的第三关系,不仅可发现鲁迅进入文学的特殊性,也对比较文学学科范式研究的深入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长期以来,在鲁迅研究者和广大读者心目中,鲁迅作品的经典地位是确定无疑的。然而,从八十年代中期至今,鲁迅研究也遭遇到多方面的冲击,其中有以新儒家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流传到中国之后发生了严重变形的后现代主义,还有质疑国民性理论、把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曲解为殖民话语霸权的"新左派"……不同个人挑战鲁迅的方式也不同,其中有学理式的,也有流氓式的。鲁迅是谁?他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志士;他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  相似文献   

16.
论20世纪末的"现代主义"群落的先锋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 2 0世纪末的中国文坛 ,现代主义思潮演化出来的“先锋文学” ,是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和收获。现代主义的“先锋文学” ,为中国本土文学创作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借鉴。残雪、莫言、苏童、余华及马原等作家的创作实践 ,有坚守 ,有变异 ,有回归 ,现代主义虽然具有某些“中国化”的特征 ,但要想完全融入中国本土文学并成为一个组成部分 ,尚须历史地长久磨合。  相似文献   

17.
2003年10月16日至22日,由文化部艺术司、浙江省文化厅和绍兴市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绍兴鲁迅文化艺术节”将在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举行,以后将每两年举办一次。艺术节为期一周,期间将举办一系列与鲁迅相关的文化艺术经贸活动。绍兴是鲁迅的故乡,绍兴的知名度一半来自鲁迅。绍兴人做“鲁迅”文章由来已久。以鲁迅先生命名的鲁迅小学、鲁迅中学、树人中学、鲁迅外国语学校等名校,在培养人才、促进绍兴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文化艺术方面的鲁迅图书馆、鲁迅纪念馆、鲁迅电影城以及城市建设中的  相似文献   

18.
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一部通史性著作,是作者个性化研究的成果,其中鲁迅形象建构鲜明地体现了顾彬的世界文学视野和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顾彬以文本细读的分析方法,透视鲁迅作品中"呼喊者""呐喊""漫游者""影子"等意象的具体内涵,赋予鲁迅世界性要素,并挖掘出鲁迅精神世界的紧张与张力。顾彬以"思想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双重研究视角构建鲁迅形象,一方面认为作为思想者的鲁迅超越了"对中国的执迷"而具有世界性,另一方面认为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在白话小说中将自己打造为"不可靠的叙述者"体现了精神世界的矛盾与复杂。  相似文献   

19.
“竹内鲁迅”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其关于“鲁迅在本质上是个矛盾”的论说揭示出鲁迅与一切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共有的本质。“回心”是“竹内鲁迅”最重要的概念,可以作出多种解说。除了已有的成说外,也可以解说成鲁迅的自我心理解剖,他不断地向自我回归。“回心”体现出鲁迅的精神特质、人格魅力。“回心”的发现与发掘,成就了“竹内鲁迅”的高峰地位与不可替代性。“竹内鲁迅”对鲁迅作品的评价复杂而深刻。有些我们不能同意,但也有许多令我们感到耳目一新的深刻,促使我们自己对已有的论说重新思考。竹内好对鲁迅的亲和有着他本人方面的深因:同样在决不放弃自己的社会担当的同时,高度重视自己的人格自由与尊严,又都有着深刻的辩证思维,往往心有灵犀。  相似文献   

20.
越南与中国同处在“儒家文化圈”中,不仅仅是文化上,在社会意识形态上也存在许多相似性,两国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土地与风俗上存在着差异,可是文学创作与文艺交流上,是存在延续性的。即便属于不一样的民族和国家,但是这个世界上的文学并非是在孤立发展,都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交叉与联系,在相似与矛盾中不断发展。中国文学和越南文学都存在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越南文化必然受到中国文学极大的影响,特别是现当代文学对越南文化的影响更深。该文将对中越两国的关系以及文学文化背景做简要的概述,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能够在越南大受欢迎的原因,并着重选择鲁迅、莫言等为代表作家进一步论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