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领域,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依赖观察、操作、比较、思考等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依赖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学生原有的活动经验开路,唤醒直接的活动经验;以直观演示支撑,重视间接的活动经验;以操作活动建构,让学生经历设计的活动经验;以数学问题贯穿,提升思考的活动经验。重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自觉性,让数学活动经验触动思维的内核,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2.
“图形与几何”主要研究现实中物体和图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实际动手操作是最理想的教学手段。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操作活动却陷入种种误区,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文章通过分析操作活动的种种误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寻找开展有效操作活动的对策,力使操作活动从“喧宾夺主”到统筹兼顾,从“千人一面”到发散创新。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和共鸣。  相似文献   

3.
在数学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活动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多边形的面积"是帮助学生丰富"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发展逻辑思维和空间观念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图形转化"这一主线,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各种多边形面积的过程中,主动获取并逐步积累、提炼,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获得图像经验研究是在长期活动中形成的,主要从小学生数学图形与几何的认知情况出发,提供了加强"图形与几何"概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一、“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着明显的实践性特征。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直接接触数学,通过动手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例如,教学一年级《认识图形》。上册在认识立体图形教学时,设计了以下活动:让学生找一找老师出示的立体图形所对应的物体;摸一摸物体的面;滚一滚、堆一堆物体。下册在认识平面图形教学时: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实物在纸上画一画,  相似文献   

6.
随着2011年版《小学数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关于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备受老师们的关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如何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本文通过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阐述了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7.
"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以学生熟悉的图案作为观察和操作的材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设计感知、操作、创作、欣赏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8.
数学活动经验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重庆师范大学仲秀英教授认为,数学活动经验可以理解为学生从经历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对活动的感受、体验、感悟以及由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情感与观念等组成的有机组合性经验。其实,就经验本身而言,它就是一种“感受、体验、感悟”,具有较强的内隐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难以把握、调控与评价。为此,教师有必要借助几何直观教学,使内隐的数学活动经验得以外显,进而再根据这些外显的“证据”,对数学活动经验进行具化、调控与提升,从而实现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积累。  相似文献   

9.
空间观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觉和合情推理能力列为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最主要的目标,这意味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几何教学从内容到教法有了全新的要求。在新老教材尚未完全过渡的前提下,建议教师从教学方法论的角度去探索。从学习内容看,小学几何区别于推理几何,它是一种直观几何(或称实验几何、经验几何),其内容是建立在小学生生活经验和操作活动的基础上的,从儿童掌握几何知识的心理过程看,“实物(模型)——图形——符号——应用”是比较合理的学习程序。因而,“数学…  相似文献   

10.
谷晓华 《云南教育》2002,(25):40-40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新教材)第三单元在教学完“认识图形(一)”后,安排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即“活动园地”。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找物、触摸感知、动手操作、拼摆创造等形式多样的实践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实践活动的能力。现结合教材所设计的活动内容,谈几点教学建议。一、课内外结合,扩展实践空间教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的形式多样的探索学习活动。在整个活动中,学生自始至终应成为自觉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因此,…  相似文献   

11.
《上海教育》2013,(4):74-75
基于图形计算器的数学实验室,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知数学、发现数学、体会数学的奥秘。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引入图形计算已有多年,近些年更是邀请了国内国外的教师专家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研讨活动,不仅学习了国外与图形计算器相关的数学活动案例,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设了数学实验的活动课;而且在这基础上创建了基于图形计算器的数学实验室,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知数学、发现数学、体会数学的奥秘。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应注重过程的教学,要给予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对接生活,"亲历亲为",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真正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素养。  相似文献   

13.
数学实验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大的局限性,数学的发现、探索活动无法真正开展起来.“几何画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做数学”的环境.学生可以任意拖动图形、观察图形、猜测并验证图形,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各种图形的感性认识,形成丰厚的几何经验背景,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证明.因此,“几何画板”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进行几何“实验”的环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本文通过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几何画板”,开展数学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14.
在聋校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等。聋生学习几何的主要特点:经验是学习起点,操作是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教师教学时,从聋生生活经验入手,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从情境激趣引发思考、体验感知清晰表象、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等环节进行课堂教学,培养聋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聋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聋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通过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推理和判断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和几何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方式,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发展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表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策略是多种多样的,经验的回忆、观察与操作、想象与推理、表达与交流等都是学生感知和体验空间与图形的现实意义,体验数和形的联系,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潘琳 《教师》2010,(23):44-44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知识领域的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学生对操作结果的判断站在经验主义的立场,以经验直观的标准对操作结果作出判断;教师较少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对操作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形成“经验几何”。然而,这种“经验”有悖数学“严密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活动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帮助幼儿在自主、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如何让数学操作活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以下几点:一、不要为操作而操作有的教师对“操作法”一知半解,以为只要幼儿有动手机会就算操作活动。因此整个操作过程仍由教师统一安排。如在“给图形分类”的活动中,有的教师是这样安排操作活动的:教师拿出一个图形,让幼儿说出图形名称,然后再让幼儿拿出和教师相同的图形,并把相同的图形放在指定的  相似文献   

18.
“几何直观”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几何直观”的能力将在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空间概念的认知与应用的活动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并让学生切实感受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学中要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感知、观察、比较活动中,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经验图式,建立起知识表象,抓住知识的本质属性,促进数学知识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薛群 《天津教育》2020,(7):124-125
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图形与几何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等。其中“理解型”实验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理解,“探究型”实验有助于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深入探究,“验证型”实验有助于深刻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知识猜想。作为教师,要找准“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与“数学实验”连接点,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数学实验,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