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研究生时,他的导师是王竹溪先生。一天,王先生要他写一篇论文《固体中有序与无序的问题》,并要他参看一本书。杨振宁看不懂这本书,便去找王先生请教。王先生一个字也不讲,却又要他看第二本书。第二本也看不懂,他又去向王先生请教。王先生还是不讲,又推荐第三本  相似文献   

2.
王太庆先生1981年到南开大学哲学系讲西方哲学史,谈到外国哲学著作的汉译本看不懂时说:“看不懂,就是译错了.”先生说得平平淡淡,但我记得格外清楚.原因有两个.第一,我当时正在南开读大三,读不懂译本,总是怪自己水平低,既不敢怀疑作者,也不敢怀疑译者.第二,先生举了几个西方哲学史界“谬种流传”的翻译例子,“始作俑者”居然都是他自己.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认识世界的手段.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  相似文献   

4.
一、爱上阅读,勤做积累 有人曾向鲁迅先生请教写作经验,他这样回答:"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寥寥数语告诉我们: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在学生胸中造一片树林,积淀语言宝库.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说:“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这句话的意思是安身立命需以努力学习为先,努力学习要以读书为本。一个人想要学好知识,除了要掌握课本上的内容外,还要靠自己本身的积累。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吕叔湘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  相似文献   

6.
最后一课     
导读平台:这是王仰之先生为他的学生上的最后一堂国文课。课堂上,大家各抒己见,总结了王先生三年来对他们的教导以及他们三年来取得的巨大进步。然而,毕业在即,王先生又给了他的学生们以怎样的启发呢?学生们从他那里学到的知识以及学习方法,毕业以后又该如何运用呢?细细品读这《最后一课》吧,读完,你就明白了,你也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相似文献   

7.
正【背景】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作  相似文献   

8.
许多大作家一谈起之所以能"成名立家",无不同声答道,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看了几本书。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也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初,留英回来的王竹溪(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到山东大学讲学,讲座中途,束星北走到台上说:"我有必要打断一下,因为我认为王先生的报告错误百出,他没有搞懂热力学的本质。"他捏起粉笔一边在王先生写满黑板的公式和概念上打叉,一边解释错在哪里。一口气讲了大约四十分钟。王竹溪一直尴尬地站在一边。  相似文献   

10.
所谓语文意识,用王尚文先生的话说,就是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一般中学生多少都有一点语文意识,问题是有没有达到"自觉关注"的程度.一个亲戚向王先生请教如何提高他孩子的语文水平,王先生随口答道鼓励他多读书吧,准知那亲戚大不以为然,因为那孩子用于读书的时间比别的孩子多多了,几乎所有的武侠小说他都看了,金庸、古龙、梁羽生的还不止一遍,可语文水平还是远远不如别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因为这孩子关注的只是武侠小说中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没有"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中国青年出版社新近出版了陈先达教授以随笔形式写成的《漫步遐思》一书。作者在后记中说:“哲学要真下成为‘明白学’而不是‘糊涂学’,说真话而不说‘昏话’”。这是作者努力遵循的方向,也是许多哲学大学努力的方向。但是的确存在好些哲学文章隔行不爱看、看不懂的现象,于是本书还有另一个努力方向,就是要让人看得懂不是看不懂;于是作者“放下架子”“变个写法”,对哲学中的许多难点、疑点,争论不休的问题,作了深入浅出、通俗活泼的阐发。这本书,使人感到既爱看又耐看,既有哲学的深沉,又有文学的隽永,既可使同行受到启迪,也可…  相似文献   

12.
一年和一天     
有位青年画家碰到了法国著名画家门采尔.他说:尊敬的先生,想请教您一个问题,我常常能一天画一幅画,可卖掉它至少要一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3.
<正>课外阅读是课堂学习无法替代的。许多大作家一谈起成长经验,无不同声答道,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看了几本书。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写作经验,他也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几本书罢了。可见,多读书能提高语文能力是一种共识。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因此,教师要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的作品。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挑选课外阅读书籍呢?最"偷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的著名新文学作家王统照先生是我的嫡亲祖父,我从中学时代就爱读他的作品.他的著作等身,粗略估计约有四百万字,包括散文、诗和小说.我自然无力全读,只能沉浸在他的小说中,也化费了我少年时代业余的不少光阴.出自对文学的爱好,也由于对先人的孺慕,我读他的小说是很认真的,凡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就请教老师或前辈.但是这也难以消除我读他的书时吃力的感觉,觉得不如现代书读得流畅.这是为什么?我想也许是我的知识太浅薄,文学修养太差的缘故吧?久而久之,我发现同学青年中也有人有类似的感觉,甚至有一个青年冒失地说过:“这句话不通”.  相似文献   

15.
有人曾经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这些朴素而蕴含哲理的话,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要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跨世纪人才,光靠课本上的几篇文章太单薄,所以有效引领学生课外阅读势在必行.那么,孩子们为什么不爱阅读?怎样才能让孩子迷上阅读呢?  相似文献   

16.
<正>他培养了40名硕士,20名博士,在高校三次培养概率论研究的后继队伍,他是我国概率论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也是将马尔可夫过程引入中国的重要人物,还是教师节的积极提倡者。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前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先生。王先生给人的印象是一位慈祥的老者。先生安宁、平和的脸上是经历过沧海桑田后的静水深渊。先生的一生,单纯而又高尚——他当了一辈老师。  相似文献   

17.
语新课程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学习语的积极性,调动了老师们教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大概是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好像是改了,但有点花里胡哨,旁边的人看不懂是怎么一回事,他自己其实也没有懂,所以我说这是雾里看花。还有一种状况干脆是老一套,就是换了一本书,他认为这本书跟以前也差不了多少。  相似文献   

18.
诚品制胜     
有时,曲线才是最好的捷径。于创业之初,他说:诚品不只是卖图书,更主要的是“卖阅读”。他就是诚品的董事长吴清友。诚品书店开办第一年,亏损;第二年,依然赔本。但他却一次又一次将自己的理念公之于众:“我们欢迎读者在书店逛好几个小时,却一本书也不买。”有人会认为,这样他的书店该是人满为患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吴清友于是开始反思:不花钱阅读,许多人也不愿待在书店,一定是书店不够完善。他去请教著名设计师陈瑞宪。在看了他的书店后,陈瑞宪说:“这样吧,下一个书店让我为你设计。”  相似文献   

19.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发现其长子杨振宁孩提时即极具数学天赋且早慧 ,然而192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数学家杨武之 ,没有在数学方面给杨振宁过多的指导 ,却常常给他讲历史故事和科普知识 ,而且在杨振宁读完初一的那个暑假 ,特地请了一位教师为他讲授《孟子》。杨武之认为 ,儿子既然有数学天赋 ,就不必超常地10岁就教他学习微积分 ,倒是以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遗产丰富其文化底蕴 ,能使他受益终生。杨武之先生的家教显示其高远的目光 ,也充分体现了家教的互补性原则。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人的均衡、和谐、…  相似文献   

20.
自从王雪涛先生逝世后,每当裱王先生的画时我就会想起他,一种悲情便会不自觉地涌上心头,有着说不出的难过和思念. 王先生是我国著名画师.早在我刚来北平时(1934年,当时我只有11岁,因家境贫寒谎称12岁),就常听师傅张子华说:"王雪涛是名画家."那时,日本鬼子还没占领北平(约1934年).一次,师傅张子华买了王先生四条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