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作文》2006,(1)
当一个人背负了很多东西,那就会走得很累,也不可能走向更远的远方去观赏风景。面对纷繁的作文材料,若沉溺于其中,只会降解述说的力量,并不会应验材料丰富即可取高分的道理。因而,选择是一场革命,是一场战胜自我并提升自己的革命。“背负”是个很好的词,不仅仅是“继承”,我个人认为,更有  相似文献   

2.
一口气读完本期特别策划《防走失,这些你必须知道》,让我想深呼吸。为什么会想深呼吸?一方面,必须承认在养育生活中我们不总是面对轻松的话题,常常也会有沉重的话题,比如孩子走失,意外伤害……这些永远是父母内心隐隐担忧的话题,令我们不得不提及。另一方面,当我们能够去尝试着转换一个视角,将这些不轻松的、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转换成另一种智慧,便有了另一种力量,另一种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隐秘的地方,价值连城地捂着,一直捂过好多年。对生命来说,能够打败岁月的恐怕就是秘密了。钱财带不进坟墓,但秘密可以。一个人的一部心灵史就是隐藏自我秘密的历史,而打破和撕开它,常常是因为一个人。把所有的秘密都倾倒给一个人,像扔掉所有的垃圾,亦若奉上全部的珠宝。一个把秘密都拿出来的人,倾尽的是精神的全部。在倾听的对象那里,你什么都不需要,只需要对方懂你。这种懂,是陌生的亲切感,是恍若隔世的通畅感。你一下子空了,也一下子安静。然后,风烟俱静。  相似文献   

4.
顾音 《同学少年》2014,(2):36-37
<正>其实,死亡只是一场深睡眠。不同于往常的是,这次是深眠在时间里,不再醒来。记忆中,第一次面对死亡,是在那个有些寒冷的下午。多年后,我曾反复深陷在相同的梦里,无法挣脱。不记得那是几月了,可能是春天,窗外是明媚的阳光,却始终照不进屋里。即使是白天,也开着灯,惨白的灯光带来一种不祥的感觉。所有人都围在一把藤椅周围,表情肃穆而带着哀伤。透过密匝的人群,我看见年幼时的自己,稚气未褪的脸上带着与年纪不符的悲伤。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我突然懂得了那种无以名状的苦涩情感。  相似文献   

5.
张丽钧 《小读者》2011,(9):17-17
这是我给学生出的一个作文题。面对这个题目.许多同学茫然地瞪大了眼睛:“怎么会呢?”我说当然,这一天的到来可能还十分遥远。现在让你们这些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来思索这样一个沉重的问题.的确有点残酷.但我想你们不应该回避它.而应该认真地思索它。你们就会更加热爱生活.理解生命……  相似文献   

6.
本次金融危机似乎引爆了MBA热,很多人选择了辞职进MBA充电.MBA到底能学到什么?在MBA就读的日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滋味?这是很多想进MBA学习的人心中可能存的疑问.而在这个时候,一本新书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这就是<我在北大读国际MBA>.  相似文献   

7.
自杀,特别是青少年自杀,是一个带有传染性的世界性社会问题。两年前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会议向全社会传出这样一个惊人的消息:自杀是18岁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当一幕幕惨痛的悲剧发生在我们身边,当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决绝地离我们而去,我们的心不只在震颤,更是在滴血。生命是可贵的,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人死不能复生。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少年在花样年华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问题的症结在哪?怎样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到底我们该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去面对青春,面对生命,面对死亡,面对我们自己?这是一个过于沉重但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跨年前后正是这座城市最冷的时候,不知道是身体原因不允许自己再任性地去追求仪式感,还是内心里已经逐渐丧失了对这种时刻的期待和想象,31号那天一下班,我就瑟缩着走向回家的地铁站,没有往对面喧嚷璀璨的购物广场多看一眼.只是在地铁到达一个大型的换乘站时,车厢里瞬间呼啦啦下去了很多年轻的男男女女,看情形应该是去往城市地标性建筑那里参加跨年活动.我这才有些触动:十几二十岁的年纪就是好啊,做什么都带着一股热辣辣的劲头,对于所追逐的事物仿佛永远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9.
青春期的恋爱,一直是个敏感话题,老师和家长视其为洪水猛兽,事实上,在现实中却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该不该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来告别高中,类似这样的问题,相信在许多人的心里一直都没有想明白过——这不会是一个有答案的问题!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春之将至,动动心也平常,这也是长大的路上必须要经过的一站。其实无论是青春的爱还是恨,在很多年后回头去看时,其实都那么美好  相似文献   

10.
《成长》2005,(6):15-16
“未来的生活充满艰辛,我只有一个人赤手空拳地去面对。”——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不是不爱,不是不想去爱,而是无法去爱,甜蜜的青春里,爱情与贫穷怎会这样沉重?  相似文献   

11.
正有个词很火,叫走心。今天,我们也来走一回心。我有个朋友,失恋了,感觉整个人完全变了。每当她提出一个选择,而我表示一切听她安排的时候,她都会反驳一句:"也就是说,你无所谓对吧?"首次面对这句话,我只是感觉有一丝异样,但没有在意,后来,这句话被三番五次地提起,我才终于重视起来。跟她谈心,她竟然武断地来了一句:"我感觉,你是一个对什么都无所谓的人。"说真的,我很不喜欢"无所谓"这个词,因为它让我联想到对生活乃至对生命意义的冷漠,而这  相似文献   

12.
“老师,多多来了!”一个小朋友的喊声使孩子们停止了游戏,大家都向门口迎去,多多进来后对我说:“老师,我是来向你们告别的,今天下午我就要走了。”多多这两天没来幼儿园,准备要去美国她妈妈那里生活。朝夕相处了三年的孙小多不久就要相距万里之外,我和小朋友真是从心里舍不得她走,孩子们围着多多抢着说自己的心里话。看到这种情景,我提议每个小朋友给多多制作一份礼物。  相似文献   

13.
<正>有个词很火,叫走心。今天,我们也来走一回心。我有个朋友,失恋了,感觉整个人完全变了。每当她提出一个选择,而我表示一切听她安排的时候,她都会反驳一句:"也就是说,你无所谓对吧?"首次面对这句话,我只是感觉有一丝异样,但没有在意,后来,这句话被三番五次地提起,我才终于重视起来。跟她谈心,她竟然武断地来了一句:"我感觉,你是一个对什么都无所谓的人。"说真的,我很不喜欢"无所谓"这个词,因为它让我联想到对生活乃至对生命意义的冷漠,而这  相似文献   

14.
从未想过要写什么创作谈。我写字。基本都是天马行空着,想写,提笔就写,事先,并不太清楚所有的脉络,乃至具体的结尾。就如同一滴雨落下,很难清楚,会滋润一份花香,还是澎湃一滴海洋。一定要把写字具象,我想,写字于我是一场情事。我一直固执的相信,这世间的万物都是有情感的。写作《把生命送进狮口》时,是在1999年下半年。虽然那只是一篇千余字的小文,写写改改,改改写写,我写了整整半年有余。每每逆时光回头去读,初习写作的青涩总会令我的脸微热,但文章所要表现的那份真挚的生命之爱,牺牲之情又总是让我常常复读。“世界因生命而缤纷,生命因爱而生动”短短的一句,我却昼夜不歇的想了足足一个星期。那时,我笃信着,  相似文献   

15.
张丽钧 《同学少年》2012,(11):38-39
这是我给高三年级学生出的一个作文题。面对这个题目,许多同学茫然地瞪大了眼睛:"怎么会呢?"我说,当然,这一天的到来可能还十分遥远,现在让你们这些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来思索这样一个沉重的问题,的确有点残酷,但我想你们不要回避它,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个说起来颇有点沉重的话题,它来源于一个极为寻常的课堂场景,寻常得让我们许多教师都来不及投上一瞥.但是当我们将它定格,细细回味起来,却让我们的心隐隐作痛.  相似文献   

17.
《神州学人》2015,(3):27
但凡成功的企业家都曾经历过无数的孤独、嘲讽与冷落,马云如此,周鸿伟如此,感动全国志气青年的"励志橙"创始人——褚时健也是如此。是的,创业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在这个故事里,你需要有体力,有耐心,吃得了苦,挨得了饿,忍得住孤独,受得了嘲讽,更重要的一点,你需要足够强大的意志力,能够坚持到你从0变为1的那一天。大部分创业故事往往是轰轰烈烈地开场,却在各种借口、各种崩溃中寂寞收场。是的,创业本就不是弱者的游  相似文献   

18.
念初中时,乡中学离家不远不近,我每天早出晚归,中餐吃的是母亲隔夜为我备好的盒饭。那时候,家境贫寒,饭盒是一个简陋的竹筒,自然没有保温功能,三年苦读,我也不知多少回体验过冷饭热肚皮的滋味。之后,我考进了城里的重点高中,学校离家很远,我也就此与饭盒告别了。不知不觉已是高三下学期,到了向高考冲刺的关键时刻,许多同学的床头都放了各种各样的滋补品,但我并不眼馋,因  相似文献   

19.
《河南教育》2010,(1):28-29
主持人语:学生不愿意参加义务劳动。是越来越多的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这也无形中对当前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从以往的强调单向的道德灌输,走向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协助他们理解道德问题并发展其内在德性。这或许是所有教师都必须应对的一场“考试”。  相似文献   

20.
新学期上班第一天,下午第三节课。我初次到高三职业班上专业知识课。谁知到教室一看,只有6名女生坐在里面,男生都到操场打球去了。面对教室里这冷冷清清的场面,作为一个新接任的班主任,我心情很不平静。经过一番精心准备,想在第一次上课时好好亮亮“相”的心绪,也荡然无存。但我知道。这件事处理得如何。将会影响到我今后工作的开展。而且据说该班学生平时就比较随便,对眼前的这种情况,如果处理不慎,简单化地“狠狠训一顿”,很可能会使矛盾激化。于是,我灵机一动,把这节课与第四节活动课对调了一下,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教育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