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议论文要做到议论精辟是一大难点,也是阅卷老师在批阅议论文时最为关注的内容。所谓精辟,是说见解、主张或看法深刻透彻。考场议论文,能不能精准地理解观点,或独特、富有预见性地分析理解周遭事物与现象,就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2.
<正>第一部分开宗明义,导入新课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一下"说"这种文体?生:"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往往借助某一事物或者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师:同学们,你们把题目与作者连起来说句话,如何?生:周敦颐说"爱莲"。师:真好!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世界",看看周敦颐如何说"爱莲"。(课堂反思:开宗明义,直奔主题,点明"说"这种文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四册的重点是议论文。人们在生活中 ,对周围的人和事 ,对所见所闻 ,往往有一定的看法和主张。有的赞成 ,有的反对 ,有的有所赞成也有所反对 ,还有的存疑。把这些看法和主张 ,即事物作用于作者头脑而形成的思想表达出来 ,就是议论。生活是源 ,议论是流 ,脱离生活就无所谓看法和主张 ,也就没有议论。因此 ,学习议论必须联系生活。议论又是服务于生活的。不管是正面提出自己的主张 ,还是反驳某些错误看法 ,都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发的 ,目的是使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为他人或社会所了解 ,从而发挥积极的影响。比如本册鲁迅的《“友邦惊诧”论…  相似文献   

4.
〔复习用表〕表48议论文的特点、要素、分类表类别说明主要特点 1、议论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它不同于记叙文,通过形象、生动的记述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性状、原理、功效等. 2、观点一定要十分鲜明地提出,作者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一定要极为明确. 3、对自己的观点直接证明也好,通过反驳谬论来证明也好,都靠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看文章需要而兼用之。基本要素 1、论点. 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例如《改进我们的学习)一文,开始即表明作者的见解与主张:…  相似文献   

5.
【能力定位】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写议论文要做到“发表自己的看法 ,用一定的根据做一些简要分析”。这里所指的“看法” ,也就是议论文的“观点”。观点是从某一角度或立场出发对事物的看法。在议论文中就是“论点” ,即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提出的见解和主张。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观点形式上应该是明确的判断 ,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观点要言之有理。提炼观点就是将所议论的事情或现象或材料用心琢磨 ,使其精练 ,提取出自己的正确的见解和主张。提炼论点是写议论文的最根本的一项能力。初中学生在评价事理、观察现象、分析材料中提炼观点的…  相似文献   

6.
文类解说 说理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阐述事物的道理,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规律,表明作者的见解或主张的一种文章样式.说理文是由古代"论""辨""原""说"等文体演变而来.中学课文中常见的说理文有议论文、杂文、政论、演说、评论、驳论等. 说理文具有理论性、逻辑性和概括性等特点.理论性是指说理文追求的是对事物的普遍性、本质性的认识,而不是具体形象的感知.  相似文献   

7.
议论文就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旨在说明某一事理,或阐发某一见解、宣示某一主张的文章。它的中心就在于"事理"、"见解"、"主张",它的方式主要是直接的论证。  相似文献   

8.
在议论文中,论点以论据为基础,依靠论据来证明;论据以论点为统帅,始终为论点服务。那么什么是议论的论据呢?论据就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依据,或者我们也可以把论据理解为证明论点的材料。众所周知,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要使自己的见解、观点或是主张言之成理,就必须证据确凿。我们平时说的“以事实为依据”,想必就是这个道理吧!在一篇议论文中,作者为了让自己的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同,就必须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有说服力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从而使读者或听众(听众其实也是另一种读者)心服口服,无可辩驳甚至心悦诚服。由此可见,要让别人…  相似文献   

9.
有句话叫"甘苦寸心知",说的是自己心中的酸甜苦辣自己知道。其实这句话并不那么简单,一个人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做到这一点的。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事物往往是一个接一个地涌现在我们面前的,有许多人、事、景、物,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去用心感受它、体味它,马上又有新的事物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所以,所谓"甘苦寸心知",其实只指那些我们  相似文献   

10.
【命题分析】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几项重要内容。所谓论点,即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中心论点是全文的  相似文献   

11.
<正>·策划人语·教学主张,已经成为当下教师议论的热词。不知从何时开始,优秀教师尤其是特级教师都给自己的学科教学冠之以"某某语文""某某数学"之类的标签,甚至出现无主张不成名的怪象。如果你再细细琢磨"某某"的意蕴与内涵,更是异化现象迭出:有的已经溢出学科的范畴,有的生造一个令人费解的概念,有的与自身的教学实践完全脱节……教学主张即是对教学所持有或倡导的观点,当然这样的观点是居于教学思考的核心地位的,影响着教育价值判断与教学实践反思;同时,教学主张也是对教学行为的见解,当然这样的见解是稳定的、持久的、一以贯之的,照耀着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评价等。  相似文献   

12.
刘小红 《河北教育》2010,(10):26-27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了这句启人心智的话。所谓宽容,就是要宽大、宽松、不计较、有度量,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白南,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报以耐心、公正的容忍,简单地说,就足不过分计较和追究。  相似文献   

13.
吴永福 《现代语文》2014,(7):145-146
夏丏尊和叶圣陶合编的《国文百八课》中有《议论文的主旨》一课:"我们对于事物不妨怀抱和别人不相一致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判断来加以主张。但主张必有理由,为使大家信服起见,当然要把主张的理由透彻地反复论证。议论文的主旨就在论证作者的主张。"议论文写作的关键在于论证作者的主张,也就是论点的论证。论证,包括论证结构的安排和论证方法的使用。论证是一个过程,安排好论证结构,使论证更有条理。  相似文献   

14.
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培养创造型新人是时代赋于教育者的重任。所谓创造,就是对客观世界提供独到的见解,贡献从来没有的东西。而对于学生,主要表现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发现、掌握他所尚未知晓的知识,或对所学的知识能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传统的教育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没有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纳入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以传授知识,学生以反复地记忆知识为目的,这只能培养  相似文献   

15.
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话题作文就是从命题者设计的材料中引发一个话题,展开联想与想像,或叙述,或议论,或说明,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话题材料中的话题,并不一定就是作文的题目,它只是提示文章的中心内容以及选材的  相似文献   

16.
《新读写》2010,(7):15-19
所谓“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而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也没有限制。形式上也不限体裁。提供的话题。只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根据材料和话题所提供的内容。或联系实际。或发挥想象,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也可以自主选择文体。或议论,或记叙,叙谈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因而。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及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为我们创设了更开放、更宽松、更自由的写作情境。更加有利于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作文。  相似文献   

17.
议论文写作离不开逻辑推理,即对所议论的事物或演绎、或归纳、或对比、或引证,用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抽象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从而得出真知灼见,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逻辑推理在构思中也叫抽象思维,这是议论文写作的必由之路。 我们就议论文写作规律来分析,审题立意之后,有一个对论题所涉及事物的感性认识阶段,这一阶段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平时的写作训练和高考试卷中,发现不少学生对限制范围的材料作文不会立论,不会从分析材料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有的学生看了几遍材料后,却不知道写什么好,甚至连个恰当的题目也想不出来;有的学生虽然想出了题目,可是怎样立论,如何开展议论,又搞不清楚.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多角度剖析事物、多角度立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跳槽”在眼下早就不是新鲜事了,但人们却总想对这事评说评说。为什么呢?因为跃跃欲试却又拿不准主意的人还不少,议论议论,自己好有个主张。今天本刊就请来几位在这里侃侃对跳槽的看法,题目都是一个,看法各有不同,您有什么新见解,看完这期之后来信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接着往下侃。  相似文献   

20.
<正>中学生写议论文,在说理分析时的常见表现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空泛议论、空洞说理、无病呻吟,很多时候是在四平八稳地说正确的"废话"。究其根本,缺乏分析说理的内在动力是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不妨用一用"设置‘假想敌’"这一招。所谓"设置‘假想敌’",是指作者在议论某一个问题时,假定自己存在一个论辩对手,引出与自己对立的观点,树立论争的"靶子",并据理与对方辨析的一种论证方法。苏洵在《六国论》中,开篇就运用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