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徐莹 《沧州师专学报》2010,26(3):27-28,62
英国作家卡罗尔创作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充满了荒诞的意象与扑朔迷离的情节,它讲述了7岁女孩爱丽丝进入奇境后一系列离奇的遭遇。爱丽丝从充满自我认同的焦虑到达成某种程度的自我实现,体现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困惑、挣扎与痛苦。  相似文献   

2.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重新关照和审视《黄墙纸》文本,可以发现在女主人公的疯癫过程中,充斥着他者与自我的权利游戏.小说通过描述女主人公受到丈夫的控制以及男性大他者话语的影响,揭露了时代背景下的性别歧视和压迫.而女主人公的疯癫,成为其摆脱他者压迫,重塑自我身份的象征.女主人公最后的疯癫使其摆脱了父权社会和男权话语对她的精神压迫,...  相似文献   

3.
幼儿教师身份是其存在的本体论,即存在的依据与归属。"他者镜像",作为主体的对照物存在,反映了制度层面的规定性,多以"镜像"的呈现、观念层面的期望,帮助主体确定其位置在何处。"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在个体生命体验中持续变化,追寻主体存在的价值。从"他者镜像"和"自我认同"之维,探讨幼儿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可行性,"他者镜像"塑造合理的客体身份、规范客体身份的工具价值、明晰身份的外显特质;"自我认同"在行动中建构主体身份认同、探寻本体性价值,促使自我内部不断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4.
张晓慧 《海外英语》2022,(21):192-193
在《在家里》《季节的天气》和《女巫师》三部作品中,玛丽·恩迪亚耶通过塑造不同年龄、性别、身份的主人公形象以及他们对自我身份的共同追问,揭示并探讨严肃而深刻的主题: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即自我的认知与他者的否定,该文将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解析在恩迪亚耶作品中主人公因他者的否定而导致自我缺失,自我寻找到自我迷失过程从而窥见被边缘化的人们如何实现自我抗争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首部获奖作品《所罗门之歌》讲述了黑人男青年自我探寻的故事。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观出发,分析麦肯·戴德和吉他·贝恩斯两位黑人男性的精神世界,说明只有在正确的镜像中寻找自我并将自我与他者相结合,才能成功地找到他们的身份。  相似文献   

6.
作家金相片路易斯·卡罗尔(1832-1898)是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他出生在教师家庭,有10个兄弟姐妹。因为总能灵机一动想出好多有趣的游戏,他成了兄妹中的游戏头领。长大后,卡罗尔严重口吃,他几乎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但一到孩子们中间,他就变得无拘无束,语言也活泼流畅起来。卡罗尔常常和邻居的孩子们相约,在泰  相似文献   

7.
长久以来,对于《呼啸山庄》的研究多集中于叙事技巧、象征性书写以及自然和谐意识的阐发,但是在人物性格的分析上却忽视了后现代心理分析方法的应用。本文试图通过运用拉康“镜像阶段”的相关理论解读男女主人公的心理特质,进而论证两者均是寻求一种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8.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首部获奖作品《所罗门之歌》讲述了黑人男青年自我探寻的故事。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观出发,分析主人公奶娃的精神世界。说明只有将自我与他者相结合,接受黑人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才能寻得自己的根、才会真正获得精神和人格的独立与自由、黑人才能在以白人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成功地找到他们的身份。  相似文献   

9.
文章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谭恩美作品《喜福会》中四位中国移民母亲与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由于文化差异、民族身份等因素引起的充满冲突的、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探讨具有模糊身份的美籍华裔母女们在西方主流话语下寻求身份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仅极大影响了世界心理学界,还为文学创作与研究打开了一扇别开生面的窗。本文旨在使用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人格系统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对全世界最流行最著名的童话故事之一《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进行试探性的主题阐释。  相似文献   

11.
在昆德拉的小说中“自我”的主题总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曲折呈现,且具有深刻的意义。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在“镜像理论”中也对“自我”进行深刻的探寻。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分析昆德拉作品《不朽》中的“自我”主题,探寻在“他者”映照下“自我”的彰显与偏离,为阐释昆德拉的“自我”主题增添了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2.
在镜像和凝视理论中,拉康认为,原初的自我只是一个“空无”,主体的诞生伴随着自我身份认同的确立。与此同时,自我身份认同必须建立在作为镜像的他者之上,因而包含着虚假的成分。由于他者的凝视总是先于主体的观看,主体总是带着他者的目光打量自我和观照世界,并常常对此浑然不知。随着自媒体行业的蓬勃发展,创作和分享Vlog已成为当代年轻人表达自我的新潮方式和实现身份认同的理想镜像。但在制作Vlog的过程中,创作者们往往是以某种他者的目光进行自我身份的想象性认同的,其中的自我看似在场,实际上却是缺场的。这种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代主体在仿真世界中的异化、自恋,以及与现实的割裂。  相似文献   

13.
刘玙 《海外英语》2024,(2):205-207
《紫色》是美国作家艾丽斯·沃克于1982年发表的长篇书信体小说。沃克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身心遭受巨大创伤的黑人妇女希莉在三位黑人姐妹的认同与鼓舞下,主体意识逐渐苏醒,最终奋起反抗完成了自我身份的归复。镜像理论是雅克·拉康理论构建的核心和逻辑起点,他提出主体的形成不是出于自然的,而是建立在与“他者”的关系上,自我即“他者”。文章将以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探讨《紫色》中女主人公希莉的自我身份的追寻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推荐书目:《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作者:刘易斯·卡罗尔出版信息:1865年初版,后被多家出版社出版推荐人:吴其尧1865年,一本叫作《爱丽丝漫游奇境记》(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书在英国出版,作者是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1832—1898)。其实这位卡罗尔并非职业作家,而是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的数学讲师。甚至连他的真名也并非  相似文献   

15.
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主体的认知和成长是在跟他者的相互联系中产生的.主体只有通过“他者”这个象征性的语言介体才能成为具有社会功能的人,同时主体是他者的他者.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里的主人公阿米尔通过与他者哈桑、父亲以及大他者一社会环境的激烈碰撞和冲突,完成了个人的成长.  相似文献   

16.
作为"爵士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美国作家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中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记叙了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盖茨比为了追求自己梦幻般的理想与爱情不惜付出一切,最终却落了个理想破灭、悲惨死去的下场。本文以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盖茨比的悲剧实际上是源于自我的迷失,最终导致个人的毁灭。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语境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获得不尽相同的阐释。这些阐释饱含了几分理解又存在着很多误解,与该部世界儿童文学经典在中国若干历史阶段所遭受的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一位名叫佩科拉的黑人小女孩的悲剧,展现了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黑人的悲惨生活。佩科拉的亲生父亲乔利,虽说是造成她的悲剧的直接推手,但同时也是种族主义的牺牲品。本文以拉康镜像理论为依据探析乔利的悲剧命运,在认识自我、建立主体意识的过程中,乔利经历了想像界、象征界和真实界。正如拉康所指出的那样,自我的实质是他者,主体本质上是分裂的,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一位名叫佩科拉的黑人小女孩的悲剧,展现了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黑人的悲惨生活。佩科拉的亲生父亲乔利,虽说是造成她的悲剧的直接推手,但同时也是种族主义的牺牲品。本文以拉康镜像理论为依据探析乔利的悲剧命运,在认识自我、建立主体意识的过程中,乔利经历了想像界、象征界和真实界。正如拉康所指出的那样,自我的实质是他者,主体本质上是分裂的,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王毅诚 《海外英语》2013,(1):211-212
该文试图通过陌生化这一形式主义的概念来研究《爱丽丝漫游奇境》这部经典的英国小说,了解其中出现的种种让人感觉陌生的事物,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释这本小说成功之所在,同时也希望由此加深读者对于陌生化这个相对于读者来说有点陌生的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