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雌黄     
西晋时期,太尉王衍喜欢谈论老庄,他所论的义理随时更改,被人称为"口中雌黄"(《晋书·王衍传》),后人便用成语"信口雌黄"来形容不顾事实,随口乱说的行为。这则小故事其实也说明了雌黄的一种功用;雌黄的颜色呈柠檬黄色,古时写字用的纸多是用黄染染成  相似文献   

2.
“阿堵物”是钱的别称。这源于《世说新语》的一则故事:西晋大臣王衍“雅尚玄远”,厌恨老婆“贪浊”,口中从不愿说一“钱”字。有一天,老婆想试一试他,叫婢女把钱绕床铺下。王衍晨起,见钱挡住去路,就招呼婢女说:“举却阿堵物!”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传统典籍中,“易”占有重要的地位。“易”作为经学之一种,被称之为《易经》。历代对“易经”的阐释,构成了“易学”。历代易学家对《易经》的阐释,大致可以分为象数派与义理派。象数派以象数为第一位,以象数解易,以象数论义理。义理派以义理为第一位,以义理解《易》,以义理论象数。在整个易学发展史中,两派之间的互争高下一直没有停止过,经常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然无论是义理派还是象数派,都不否认《易经》是讲“阴阳”哲学的,是一部讲运动变化的“变”经,其中蕴含着高深的哲理、无穷的智慧。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的讲授应该从实际出发,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讲授多一点也无可指责,关键看讲授是否有效,实现有效讲授必须处理好“是什么”与“为什么”,“讲什么”与“怎么讲”,“讲思路”与“找思路”,“提出问题”与“设计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吕坤是明代著名理学家。在心性论上主张“万理具于心”,认为人的“义理之性”纯善无恶,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义理之性”的“善性”是人的本质,而“气质之性”的“恶”则是后天“异化”的产物。在理欲论上肯定合理的“人欲”,反对“灭人心而去之”,并把“理欲之辩”归结为“公私之辩”。在“定静”说中提出了治心、省察、慎独、寡欲、居敬的修养方法。他还对男尊女卑的陈旧伦理恩赧讲行了深入的批判.歌颂妇女的智慧、勇敢和对直垫势情的大胆追求.  相似文献   

6.
谢玲 《现代语文》2006,(4):41-41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如何正确地讲授,这也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难题,讲什么,讲多少,如何讲,很难把握。新课标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乎不少教师把“少讲”、“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原则,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展示,让学生讲,视教师讲授为禁区,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是把讲授与满常灌等同起来,是对新课标的一种片面理解。  相似文献   

7.
<正>同光三年九月,后唐庄宗派军征伐后蜀,蜀主王衍抵挡不住,被迫投降。庄宗命王衍一家及其手下官员、将士和仆役等千余人从成都迁往洛阳。同光四年四月,当王衍一行行至秦川时,关东魏州发生军事政变。庄宗慌忙率部东征平叛,大部分将士都被他带走了,一时国内空虚。他寻思,降主王衍正在赶往都城洛阳的路上,他会不会反悔,趁国内空虚之时生出什么枝节来?如果那样,麻烦就大了,后果不堪设想。他越  相似文献   

8.
赵文建 《读写月报》2023,(34):18-20
<正>汉末魏晋是中国古代人性觉醒的时代,“人”被发现。曹操说“性不信天命之事”[1],他三次颁布法令,唯才是举;仲长统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嵇康激烈地反对名教。这就打破了汉朝以来笼罩天下的“天人合一”和“三纲六纪”之说。尽管司马晋朝信奉名教,士族代表人物王衍却公开讲自然与名教“将毋同”。魏晋名士们“越名教而任自然”,宁愿放荡怪诞,也不想约束自己的性情和欲望来固守礼法名教。这种谈玄任放之风,使人性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9.
《甘肃教育》2008,(17):33-33
自古文人多清高,不屑谈金钱,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似乎不如此就没有了文人之风,就会入庸庸俗流。六朝王夷甫(王衍)为人清高,从不说及“钱”字。他夫人气恼他的这种清高,便趁他睡觉时命人把铜钱串起来绕床一周,想看看他怎么能不说出这个“钱”字。  相似文献   

10.
历史教学离不开人物的讲授,而人物的讲授必然要讲其“形”与“神”。“形”就是历史人物的外貌特征、生平事迹等;“神”就是历史人物的形象魅力、性格特征、精神气质等。只有讲好历史人物的形与神,才能使书本上的人物活生生地站立在学生面前。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的学术取向经历了从重“义理、词章”到“义理、词章、经济、考据”缺一不可的转变。这种转变表现在他的古文思想上,就是“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他始终赋予“词章”独立的学术地位,总结了古文写作中从如何运气,到怎样谋篇布局、造句选词等方面的技巧经验,体现了“文道俱至”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乔萍 《教学随笔》2009,(10):33-33
前段时间,我去某地参加新课改培训学习。在听课时,有位教师在报告中讲探究式阅读教学,举例说明讲授好《孔乙己》一文时说,几乎所有的老师在给学生讲丁举人因孔乙己偷书打折了他的腿,都认为由此可以看出丁举人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而他自己却并不完全赞同这点。他认为丁举人在做出决定之前,还是用心考虑的,他没将孔乙己逼上死路,因为他没有让人打孔乙己的“手”,更不会将他的“手”打折,而是让下人打折了他的“腿”,说明他还有心善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从1999年话题作文亮相高考舞台以来,作文命题似乎一直在透露着“一个圆点三条岔道”的基本特征。一个圆点,即“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近几年高考话题立意考查的着眼点;三条岔道,即围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圆心,每年从不同的角度命题,而这些角度大体讲不外乎三个———情理、义理和哲理。1999年的话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侧重情理;2000年的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侧重哲理;2001年的话题是“诚信”,侧重义理;2002年话题“心灵的选择”则又是侧重义理。2003年的话题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很明显,这个话题又侧重哲理。所…  相似文献   

14.
历史讲授法在教学中必须把握好讲授的“度”,讲得过“细”会影响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讲得过“粗”又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除此之外还有两方面要求不容忽视:一是讲授时间的安排要“适度”;二是讲授法要与其他教学辅助方法相结合,但在使用其他辅助方法时数量也不宜过多。  相似文献   

15.
<正> 教学应用文必须讲练结合,而且应当以练为主。那种只满足于讲知识而不组织学员动手练的做法,无异于只管播种,不管耕耘。其结果往往是一无所获,或所获不多。我在讲授应用文指导学员写作时,采取了“摸”、“讲”、“练”、“改”、“评”五个步骤: 摸即调查研究,摸清学员底数,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通常在每讲一讲之前,都先由学员写作一次,教师根据写作中的问题讲授。如在讲《如何拟电报稿》一节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练习,都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环节。所谓正确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妥善安排好师生的课堂教学活动。“讲授”与“练习”,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一  相似文献   

17.
阮元是清代中叶的汉学领袖,但在理学上,他也有卓越成就。本着“以训诂求义理”的学术理路,他从古训入手,通过语义分析求文字本义,对理学核心范畴作了一系列精辟阐发。他之论“仁”,是以“相人偶”为解,认为“著于行事,始可称仁”,批评理学家“闭户斋居,瞑目静坐”的体仁之方。他之论“性命”,以为“欲生于情,在性之内”,“非别有一事与性相分而为对”;性不能“绝”,只能“节”;规范的标准在于礼治。他对唐代李翱的“复性”说提出尖锐批评,指出李翱把“性”“情”对立起来,以为只有破除情之蔽,才能恢复“本性清明”,这是“杂于二氏”、“由庄入禅”的谬见,不能作为发展儒家义理的依据。阮元的理学思想颇有独到之处,尽管某些结论可能有一偏之失,但就整体而言,可为义理之学开出一片新天地,是中国理学发展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8.
钟梅红 《广西教育》2012,(38):61-61
谈到教学方法,自然不能不说“讲授”这种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们有这样的疑惑:我们的课堂还需要讲授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吗?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授,尤其是有人来听课的时候,就更不敢讲授,于是,课堂由过去的教师“满堂讲”变成现在的学生“满堂说”。新课程背景下“讲授”的地位如何?教师该怎么去“讲授”?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以下我通过几位教师的教学片段来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黄旭静 《教书育人》2000,(11):23-23
笔者不止一次地讲授过《现代汉语知识》,也不止一次地听过别的老师讲授《现代汉语知识》,“讲”和“听”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教师教学中存在以下之“过”。 1.过少的讲解 有些老师,最爱打出“素质教育”的旗帜,说要发挥学生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变上课为“放羊”;每节课,只指出学习范围,而不作讲解、分析,学什么、怎么学,全是学生的事,对与错亦无人指点,学习的结果如何,连学生自己也不知道。 2.过多的讲解,过多的板书 有些教师,生怕讲少了学生不理解,板书少了学生记不住。每节课,自始至终都是他一人唱独角戏;即使电扇…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古典文学的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厚古薄今”的倾向。拿古典文学讲授的课时与现代文学讲授的课时来比,是六与一之比,即是说,古典文学讲授六小时,而现代文学只讲一小时,突出地表现了“详古略今”的现象。再拿古典文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