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世说新语》出发,分析当时人们对山水自然审美态度的转变,指出这种审美态度具有与山水平等沟通、在其中怡情乐志和体味生命哲思的特点,并讨论了由此所形成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2.
《二十四诗品》是对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的归纳,也是对二十四种美的形态的分析,本文以道家美学为背景对其进行了审美学上的分析。审美本体上,显现“道”是《诗品》美学的追求;审美方式上,它采用“立象尽美”的体悟感性方式;审美人格上,它通过去蔽求真,诗意地栖居,以理节情,铸就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3.
徽州理学美学是一种地域性的美学形态,它形成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的文化语境以及独特的地域环境中。南宋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风潮给它以忧患的意识,儒学的复兴给它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士大夫审美情结给它以生存的空间,徽州的锦绣山水给它以诗意的涵养。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水诗的审美观念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每次转变都与那个时代特定的文化思潮密切相关。盛唐时代兴盛的禅宗,无论从生活行为还是审美情趣上都对当时的诗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这种影响的直接体现便是山水诗审美观念的转变。在先秦两汉时期,中国人的山水观念以“游”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赏”为主;盛唐时代,则以“归”为主。虽然不能排除在盛唐以及此后的山水观念中有多种审美情趣并存的现象,但是作为一种美学情趣,人们所追求的正是以王维为代表的那种“清空”、“无染”之境。  相似文献   

5.
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以清新淡远、空灵流动的诗风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其诗通过空美幽寂的禅意营造了物我相融的意境和相融相谐的禅趣。王维山水田园诗有着诗中有画、幽寂静谧、禅意盎然、朴素清丽的艺术特征,对后世山水田园诗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诗歌所反映的客观物象的完美统一,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从审美意境出发探究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以求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宋代学者沈括对中国书画艺术有精湛的见解,他曾在《梦溪笔谈》中提到绘画美学的四个重要命题,值得关注:一日“山水之法,以大观小”;二日“书画之妙,神会奥理”;三日“飞动之象,了然在目”;四日“远观山水,如睹异境”。沈括画论的这四个命题内涵丰富,它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也足以使沈括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封孝伦先生在《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一书中强调“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并把审美中的非理性因素摆到应有的位置上,这是对强调理性的“实践美学”的超越。实践证明,审美中不仅有理性因素,而且有非理性因素,甚至有时非理性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因此,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没有过时,而被当代精神生理学证明是科学的。强调审美中的非理性因素,对于抗击理性主义的重压,恢复人性的完整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无论写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与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表现最突出的要算文艺作品了.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由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集中表现在艺术中,所以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最高形式.因此,艺术美是美学研究的最主要对象.作为艺术美的文学艺术是和美学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宗教心理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文化意识,从根本上有着审美的向度。在当代美学视野和理论背景下,考察宗教中包含的想象、感情和需求等,可以发现宗教意识存在一种天然的美学情结。究其根源,因为宗教也是深层人性精神的一个显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中国的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审美方式上、审美心理上和审美理想上。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审美差异将会相互渗透,相互融洽。只有不断的研究、探索,才能充分认识并总结出中西审美认识的规律,这对于进一步搞好中外交往中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实践感性观及其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对象化和人的全面解放思想的美学特质,建基于其实践、能动和历史性的实践感性观之上。这使他不仅完成了从感性认识论美学向人类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感性学美学转换,超越了他以前的旧哲学美学,而且以其对感性本质的深刻把握宜人审美现代性问题性之中,对理解他以后的中西美学发展和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也具有巨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用比较研究方法,从内容、形式及产生的根源等诸方面来探讨男女竞技体操的不同审美风格;力图为欣赏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人们识别体育美的能力服务;并致力于用美学理论指导竞技体操选材、训练、比赛、裁判等方面实践,促使竞技体操遵循美的规律发展。体操发展为现代竞技运动,其功能已不仅限于健身,而且可供多致人观赏。竞技体操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欣赏对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体育美学理论已经对竞技体操的审美价值作过论述,但是,实践中仍然出现诸如片面追求惊险、女子体操男性化等不符合人们正常的审美要求的现象,这迫使我们把竞技体操的审美问题重新纳入理性视野之中,不断探讨,以充实体育美学理论中的这一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3.
论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创造的辩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蕴含着深刻而又丰富的美学思想,除了反映艺术与现实审美关系的“摹仿说”以外,他还认为,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艺术真实应超越生活真实的局限;可然律与必然律、可能性与可信性的互渗整合;情节与性格的统一;生活丑向艺术美的生成;有机整一的完美结构。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创造的辩证法,不但体现了中庸的美学思想,而且也揭示了艺术创造的一般原理,反映了理论的深刻性、丰富性、永恒性与普遍性。  相似文献   

14.
美的力量,就是把人们从那种自我施加的种种束缚限制中解放出来的力量.对美的追求,也就是对解放的追求.审美能力作为人类追求自由的一种感性动力,其所起的作用则是不变的,它是一个常数.现代美学以"人"为研究对象,以美感经验为研究中心,通过美感经验来研究人,研究人的一切表现和创造物.现代美学,作为一门以美感经验为中心,通过美感经验来研究人、研究人的活动及其成果,特别是研究美和审美行为以及它们对人(包括个人和社会)的作用的学科.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具象艺术处在向抽象艺术持续转向的范式危机之中,作为新旧范式转换的一个过渡形态,当代前卫艺术(后现代艺术)自身也充满了表征的和审美的危机,并对当代美学和艺术理论提出了挑战。传统美学模式面对当代艺术的观念化倾向无法展开恰当的批评,因而也导致艺术审美阐释的危机。当代艺术的审美危机既涉及艺术概念本身,也涉及大众对艺术的期待。以显现美学、气氛美学等为代表的当代新美学突破了分析美学之藩篱,重回审美的“感性学”传统,以“显现”“气氛”“通感”等感性概念为解释框架,建构以身体为中心的感知经验,重新发现和阐释了当代先锋派艺术作品的诸感性特征,针对当代艺术的审美危机提出了合理的感性救赎方案,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审美回归。  相似文献   

16.
和谐美学的美学史研究有三个层次,一曰东西方美学史的分别研究;二曰对东西方美学史的异同比较,三曰提出人类审美演变的三大历史形态。美的三大历史形态理论是和谐美学在逻辑与历史统一中的自我深化。它极具理论张力,然亦有待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风骨”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首先明确提出的,作者把形成风骨的原动力——创作主体的生命力的呈现作为关注的核心,确立了文学批评的基本价值观,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艺术精神,不是以人物作国对象的美为满足,自然的水方是其不期然而然的归结之地。把山水自然视为独立的观照对象,使人与山水完全融合,是由于“虚静”之心而来的主客一体的“物论”结果。庄学的这种上虚静审美方式,不仅培养了魏晋文人对山水的审美观念和旅游意识,使使他们亲近自然,喜爱山水,因而出现了文人结伴集体旅游的热潮,而且也必然渗透于当时的山水旅游文化中,当人们把它转化为艺术创造的内驱力时,使出现了山水  相似文献   

19.
为了增强和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以及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人类与体育运动发生了功利关系;人们用最新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技术去研究考察体育运动,人与体育运动发生了认识关系;随着人们的眼光逐渐从人体之外的自然界(劳动对象)转向人体自身(体育对象),随着人类审美能力的增长和提高,人们开始把观赏体育竞技作为一种获得愉快享受的方式,开始用艺术或美学的观点去看待它。人类与体育运动发生了审美关系,体育美学的产生就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20.
接受美学认为,在翻译过程中,文本意义的实现有赖于作为读者的译者的理解和阐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融合读者的期待视域,同时也要留出一定的审美空间,把握译文与读者的审美距离。笔者探讨了接受美学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运用问题,论证了接受美学在电影片名翻译方法和策略选择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