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儿童多动症是1854年由德国医生Hoffman首先提出的。100多年来,国际上对有类似症状表现的病症曾提出“轻微脑功能障碍”、“轻微脑损伤”和“注意障碍性疾病”等多种病名,但儿童多动症仍是目前最为流行和通俗的叫法。据文献报道,儿童多动症患病率高达1.5—10%,男孩多于女孩。本病虽在儿童期颇为常见,但从国内情况来看,近年来已有被诊断过滥的趋势。不少家长与老师对平素喜爱活动、较为顽皮或不大遵守纪律的孩子动辄冠以“多动症”的帽子,这不但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而且对儿童精神情绪和行为方式的健康发育也有不良影响。因此,正确区别正常儿童的好动与儿童多动  相似文献   

2.
如何学好英语口语是一个令学生十分头痛的问题,尤其是成人,在学习时,往往感到费时低效,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却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其实,和任何事情一样,听力和口语学习也有其内在的规律。如果成年人能够利用自己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优势,学习一些语音学的知识,并在实践中有意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肯定三分法后,对儿童语言与成人语言在比喻的运用上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儿童比喻句与成人比喻句有较大区别:儿童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多为身边常见事物;比喻词的运用上也有较大区别;同时还分析了成因。  相似文献   

4.
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比较   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的文化,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它基本上是一种口语文化。成人文化则是建立在成年人规定的价值、理念和标准之上的,是一种文字性的、抽象的文化。口语文化是通过声音和具体形象来表达的,声音具有直接地生理地刺入身体和感觉的功能,因此口语文化的感觉方式迥异于书面文化,它把世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动用所有的感官来知觉,属于一种视觉、听觉和动觉思维的方式。而成人文化则属于一种书面文化。书面文化以抽象性的词语符号来代替事物,走一条…  相似文献   

5.
儿童有其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显然是有别于成人的。语言作为文化的表征符号是区别不同群体的重要的介质,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不同首先反映在语言的表达上,当二者发生对话时,可以看到这种差异的突显。儿童的教育应该从认识这种不同开始。  相似文献   

6.
1.注意力方面的区别:患多动症的儿童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即使是看他喜欢的“小人书”“动画片”时,也不能专心致志;但顽皮儿童却不同,在看“小人书”“动画片”时,能全神贯注,还讨厌其他孩子的干扰。2.行动目的性方面的区别:顽皮儿童的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及安排;而多动症患儿却无此特点,他们的行动较冲动,且杂乱,有始无终。3.自控能力方面的区别:顽皮儿童在严肃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再胡吵乱闹;多动症患儿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多动症患儿与顽皮儿童之间的区别!南京@赵云生  相似文献   

7.
钱雨 《早期教育》2006,(7):45-45
儿童化“是儿童表现其天性的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总和。”它联结着历史、现实和未来。在化的视阈中,儿童的化与成人的化是共生的。  相似文献   

8.
吴瑶 《考试周刊》2015,(41):179-180
<正>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把自己的审美价值观、情趣强加给学生,只讲欣赏过程要点,忽略讲授观察、描绘方法,忽略学生感受。实际上,儿童作品中的变形、夸张往往是儿童本色的体现,是特定年龄阶段的产物,教师在辅导中应遵循儿童年龄阶段和身心发展规律,适当给予指导和训练绘画技能,进而使儿童从感性、原始审美体验深化到属于拥有他们自己的审美意识。这样无论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还是儿童的创  相似文献   

9.
自信心是指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一个具有自信心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和高度的独立性、自主性与责任心。他们愿意接受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任务,并以旺盛的精力创造性地完成。他们不愿意碰运气,而是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成功。具有自信心的人其内在动机也比较强。动机最主要的功能是控制注意活动。内在动机越强,越集中于获得活动本身内在的本质,而对于环境中与活动无关的东西注意较少,工作、学习起来就会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因此,具有自信心的人常常具有较高的工作、学习效率,并能取得较好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儿童绘画与专业绘画从反映生活真实的艺术本质而言具有相通之处,这也正是许多艺术大师们自觉追求的境界。然而,儿童绘画的雅拙之美只是其心智发展水平的自然反映,其与专业绘画在技能技法上有着根本区别。对儿童绘画来说,作为他们表达自己对世界和生活的认识与感悟的一种视觉语言符号,并不需要儿童具备一定的技能技法。相反,专业绘画却以技能技法为重要基础,没有技能技法,也就没有专业绘画。成人应当给予儿童自由作画的空间,不要把掌握专业的绘画技能与技法作为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和内容,也不要强迫儿童去画,当儿童有绘画的积极愿望时,他们就会主动去画,并会画得很好。  相似文献   

11.
王小英 《教育导刊》2003,3(12):4-10
人是多层次的存在。人既由他的生物生理性所规定,又为人文社会性所规定,人既处于自然环境之中,又是精神文化的存在。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儿童游戏的意义,不仅有助于人们从人类发展进化的纵向坐标来考察人类(主要是儿童)游戏与动物游戏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而且还有助于人们更客观、全面地认识  相似文献   

12.
杨泽平 《成才之路》2011,(13):70-71
儿童绘画与专业绘画从反映生活真实的艺术本质而言具有相通之处,但儿童绘画与专业绘画在技能技法上,有着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3.
一、儿童多动症与好动的区别与诊断   (一 )儿童多动症与好动的区别儿童多动症 (hyperkineticsyndrome)是一类颇为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这种病症又称为轻微脑功能障碍。病儿的主要表现是 :极度好动、易激怒、易兴奋、情绪不稳、注意力分散、不能静坐、作业边玩边做、游戏有始无终、学习成绩较差。好动则是儿童的天性。其具体表现为 :活动量大 ,不能持久地从事某些活动 ,但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兴趣 ,做事有责任心 ;对一切事物感到好奇 ,活泼好动 ,经常违反规则 ,但随时间推移情况减少 ,注意力增强 ,能专心学习 ;运动场上玩耍时运动过多 ,有时…  相似文献   

14.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七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依次为:生理需要(如饮食等)、安全需要(生活有保障,无危险等)、归属和爱的需要(与他人亲近,受到接纳,有所依归)、尊重的需要(胜任工作,得到赞许、认可)、认知的需要(求知,理解和探索)、审美的需要(追求秩序和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些需要中,前一种需要的满足是后一种需要满足的基础和前提,如果缺少哪一种需要或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就会影响人格  相似文献   

15.
16.
“儿童都是艺术家”,这既是一个命题,更是一种诗意的描述,它并不是要在儿童与艺术家之间简单、生硬地划上等号,而更多的是说,每一个儿童都与生俱来地拥有艺术能力。一般成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地丧失了这些宝贵的天性,只有少数艺术家们保留或找回了它们。在儿童、一般成人和成人艺术家之间,儿童与成人艺术家在内在精神、生活态度、创作手法、创作状态和创作结果上都有更大的相似性和可比性。  相似文献   

17.
杜威作为本世纪最有影响的教育家,多年来似乎和儿童中心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他是儿童中心主义(或曰“儿童中心论”)的著名代表人物,他的教育观自然和儿童中心主义没有两样。综观杜威的教育言论,笔者认为上述沿袭的见解值得商榷。本文拟就杜威的教育观与儿童中心主义的原则区别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英国童话小说作家罗尔德·达尔的主要生平事迹与法国现代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十分相似,且在童话作品观念上也有重要的共同之处,皆呈现了儿童与成人的矛盾冲突,呼唤成人世界最纯真的童心回归。本文将从童心角度出发,探讨儿童与成人对立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9.
马通丹 《教师博览》2003,(11):13-14
我们不可能一直都是孩子,我们只能在梦中或者某些特定的戏剧情景下成为孩子,以求心理上的补偿。  相似文献   

20.
儿童文学欣赏的主体,主要是少年儿童,但不能否认还有部分成人。儿童与成人在儿童文学欣赏过程中,有许多相同点与不同点,弄清其异同,对提高儿童文学欣赏的效果,肯定是有帮助的。一、关于欣赏的主体与条件毫无疑义,广大少年儿童是儿童文学最热心、最诚挚的欣赏者,是儿童文学欣赏的主体。因为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精神粮食,它反映的是儿童自己的或者是他们能够理解的生活,表现他们的感情和愿望,最能引起他们感情共鸣,也最贴合他们欣赏的心理和欣赏的水平。无可否认,文学欣赏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那么阅历浅、文化低、知识不丰富的少年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