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举制是古代为了选拔杰出的军事人才而创立的一种选拔制度,创立于唐朝,随后历经五代十国时期,逐渐被历史搁浅,到了宋朝宋仁宗时期才得以恢复。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宋代武举制出现前后武术的发展史进行梳理。研究指出:武举归来之前,武术在不同阶层有着差化异表达;武举归来后,军事武术、军事理论以及军队中的武术表演较之前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与乡村武术结社组织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分别对武举制和武术功力大赛各自的项目内容、评判标准、时代意义及其对武术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作了一个概述。通过列表对比得出武术功力大赛是武举制在新时期的复兴的结论。武术功力大赛脱胎于武举制,又不同于武举制,是对武举制的创新和发展,在项目内容及科技投入方面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先秦的'士'最早为武士,武士是最低的一级贵族,为世袭。一般都认为武举制始于唐朝,事实上,非正式的武举制从隋就开始了。在武则天正式开举之前,已有了某些课程试练选拔武勇人才的做法,隋朝从禁武到出现非正式的选拔武备人才制度,形成于唐的武举制,完备于宋,发展于明,衰亡于清。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由于其自身的...  相似文献   

4.
论武举制度对我国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我国历代武举制度进行了概述。研究认为:武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选拔武艺人才的考试制度,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由于武举制度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我国武术的发展,延缓了武术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武举,堪称武科,始于唐武则天二年,废于清末光绪二十七年,在中国历史上存活了1200余年。作为我国封建社会选拔武艺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对我国武术运动的发展产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从隋朝禁武到出现非正式的选拔武备人才制度。形成于唐的武举制,完备于宋,发展于明,衰亡于清。完善了'文武兼备'的人才选拔标准。但随着拥有'坚船利炮'...  相似文献   

6.
文章借助历史资料,采用地域文化学研究方法,探讨武举制发展的历史背景;以清代山东武举人和武进士人数的地域分布情况为例,统计了清代齐鲁地区武举人数与武术拳种的地域分布情况,分析了武举人数与地域环境、习武风气、民族性格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军事武艺是中国武术源头之一,中国古代军队中的武术教育是武术教育的重要领域。从教育学视角探究中国古代军队中武术教育可以看出:军队中将领或教头是军中负责武术教育的教师;军中武术教育内容多是实用性强且集体阵战的武术;军中武术教育具有明确教法和考核标准。武举制开创了中国选拔武术人才的先河,对于武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武举制是朝廷设立的考试科目,通过定期统一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并对其授予官职的一项人事选拔制度.武举制正式创立于唐朝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此后的宋、金、明、清各朝也都沿用了这一制度,到光绪二十七年(1903年)被废止,共延续了1201年.唐代在我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武举制的创立在当时是一项重要的创新,对当时及后世体育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武举制度是从唐朝开始实行的选拔武艺和军事人才的制度。武举和武学的建立不仅激发了民间的习武热情,并对当今学校体育教育产生重要影响。表现在:武举制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兴衰;社会思潮和制度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制度、形式、内容和规模;武举武学制度对当今的学校体育发展有启示作用;尚武精神的回归是学校武术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李君华 《体育与科学》2011,32(3):110-111,120
武举制对传统体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由于武举制度自身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延缓了武术发展的步伐。清朝作为近代历史的开端,武举制度在清朝的延续和废止,为我国武术运动在民间全面展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清朝武举制度结束的背景,是武术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与梳理,论述了武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武举制的产生与武则天个人的政治抱负、施政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武举制可以起到麻痹部分民众的思想,削弱民间武装力量的作用;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强化民众尚武精神的客观需求也促进了武举制的建立;外族的侵扰和内乱以及兵学的发展促使了武举制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宋代武举制发展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宋代武举制的产生、发展与完善等过程进行梳理,研究结果认为:宋代武举制几经波折终于形成制度;通过兴武学,颁武经,设武举,使宋代武举在制度上逐渐完善起来。但由于初期统治者严重防范心理和中后期"重文轻武",致使宋代武举制并未能实现以武强国的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历史为线索,辩证地阐述清代末年武举制的实施情况以及废除的根本原因。废除的直接原因就是火器大量的应用于战场,限制了刀抢剑棍等冷兵器的适用范围,八国联军的入侵,清军的惨败,更加证明了武举与军事无涉。武举制从唐代建立到废止,历时了1200年,对培养军事武术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张三甲作为清朝最后一个武状元的英名载入史册。其精湛的武艺、高尚的武德和与平民休戚相关的情操,永远激励着后人。  相似文献   

14.
宋朝是武举制度的发展时期,武科举在这一时期形成规范化的选拔制度.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宋代武科举的兴衰历史进行梳理,旨在研究宋代武举的兴衰对当时武术发展的影响,为今后深入探讨武术与武科举之间的关系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中华武术的百年进程及其未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考察了百年来中华武术的盛衰历程,剖析了中华武术在西方体育冲击下的发展形态。研究表明:中华武术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将会面临全球化、科学化以及与西方文化冲突等难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应更加重视弘扬中华武术,树立民族自信心,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升中华武术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军队武术传播的特点与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我国古代军队武术传播的现象、特点;军队武术传播与民间武术传播的关系:军队武术传播对武术传播的理论和技术贡献以及武举制的传播价值:开创以武入仕之先河,提高武术与习武人士的地位,使武术内容精练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对武术舞台表演、武术舞台表演的表现形式、以及对武术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武术舞台表演对武术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手段;为中国武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以及武术舞台表演特技的使用所产生的视觉误差;武术舞台表演节目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为体育市场带来了无限生机。武术产业也在这一大环境中得以快速发展,同时武术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市场经济发达水平、文化氛围和思想观念的影响,现在仍处于一种探索阶段。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收集和查阅了大量的材料,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武术产业的特点及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利于武术产业稳定发展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史志与文献分析,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及政治学等理论探讨了在文官治国之下文官对武举制度以及武举人的纠结状况。这种纠结矛盾的情结从统治者与文官对于"尚武"与"禁武"的傍徨,行武举制度而不重武举,选武举人而轻视武举人等等可以窥见。武举制度只是文官治国的手段之一,是一种既可以稳定文官,又可以安抚武官的政治手段,而非尚武精神地体现,就武举人而言始终没有摆脱"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境遇。  相似文献   

20.
大武术观视野下武术发展六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武术观的视野下,对武术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民族性与世界性、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门户之争与融汇百家、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标准化与百花齐放等6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期为中国武术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理论方面的支撑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