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鲁迅先生的《祝福》问世以来,多数人对作品中的“我”这个形象的理解倾向于:为人善良有同情心;怕负责任,软弱无力;串起情节,见证事件……我认为,要真正地理解和把握“我”,还应该结合创作者的特殊情感体验及作品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2.
李鹏 《成才之路》2009,(29):33-34
《祝福》是鲁迅先生小说集《彷徨》的首篇,其丰富的社会底蕴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屡为当代评论者提及。这里,本文试就《祝福》中“归乡模式”的呈现及其内蕴的深邃思想意义做进一步探讨,同时兼谈突出“我”在“归乡模式”教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文丽 《学语文》2005,(5):13-14
鲁迅先生的小说名篇《祝福》,问世已经80年了。80年来,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对它各有不同的理解,其间由于政治、功利等因素的干扰,也有不少的误解。近年来专家学者们突破种种局限,予以重新的审视,可谓高见纷呈,真知时现。于此,笔者也想就“我”的形象问题粗陈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准备教《祝福》这一课时,笔者首先直接与文本对话,觉得鲁迅先生写“我”有很深的用意。然而,查看到的很多资料都只是把理解的重心放在祥林嫂这个人物上,要么是忽略了“我”,要么只是说“我”是小说的视角,是祥林嫂悲惨命运的见证人,仅此而已。我们都在强调作者意在通过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叙述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文本的微观细读关联着教与学的相生相长。高校致力于中学语文阶段课本内容研究的孙绍振老师和钱理群老师为我们微观细读做了明确的指导与示范。本文借《解读语文》一书,聚焦于鲁迅的小说——《祝福》,阐明笔者对文本不可无"我"的理解和思考,进而强调微观细读于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解读鲁迅小说《祝福》的时候,可将研究的目光投向课文中几处"雪"的描写,抓住其中一些细节描写,就可以发现不管小说讲的是谁的故事,其实都是社会的故事,读"谁"的故事,也是为了读懂一个社会。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祝福》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我”的回乡故事,另一个是“我”讲述的祥林嫂的故事。在苏教版的教学参考书中,对小说主题是这样概括的:“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种理解抛开了“我”的故事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对《祝福》中所用的“灵魂”一词有些不解。  相似文献   

9.
龙宇 《当代职校生》2009,(10):42-43
在这个深夜里 鞭炮声震得整个山村都沸腾起来 那些夺目的烟花也不甘入眠 花环在天空书写幸福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祝福》、曹禺的《雷雨》、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三篇名家的名作魅力经久不衰 ,很值得品味。人物不论性格、身份还是命运 ,都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三位母亲的身上分明写着两个大字“悲哀”。她们都是勤劳、善良而又有韧性的女人 ,都做过下人 ,都只有四十来岁 ,正值壮年 ,但命运最终给他们的却只有豆腐渣般的辛酸和悲哀———丈夫无情 ,儿子短命 ,自己未老先衰 ,有的甚至含恨早逝。祥林嫂 ,这个从卫家山逃出来的苦命寡妇在鲁镇鲁四老爷家“做工毫没有懈 ,食物不论 ,力气是不惜的”“比勤快的男人还要勤快。到年底扫尘、…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祝福》作为经典篇目,选入中学课本已经将近半个世纪。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对《祝福》中人物、主题等基本要素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解读。在现行的教参中,编写者给我们的教学提示大多集中于主人公祥林嫂形象的分析和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上,教师和学生的关注视野也大多集中于这些方面,而对于小说中重要人物“我”则分析很少,  相似文献   

12.
按照亨利希.米勒的"重复"理论,小说中一般都存在着两种互相矛盾的重复类型:同一性重复和差异性重复。鲁迅的《祝福》自问世以来,其中密集的同一性重复已经得到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但小说中同样明显的差异性重复却少有人注意。厘清关于祥林嫂和叙述者"我"几处令人可疑的差异性重复,将有助于读者发现鲁镇秩序中的异质性因素,更准确地把握小说多重的意义空间,领会作者别有意味的小说修辞。  相似文献   

13.
罗献中 《学语文》2009,(1):18-18
鲁迅的小说《祝福》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祝福时节的一个傍晚。“我”听到鲁四老节家的内室里有人在议论着什么,然后又昕到鲁四老节边走边高声地骂人。“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怀疑与自己的到来有关。正在惶惑之际,碰巧鲁家的短工前来冲茶,于是就向他打听内情。短工神态“淡然”地回答了“我”的几个询问。原来是鲁四老爷家里以前的女工祥林嫂在祝福前死了。  相似文献   

14.
姜燕杰 《现代语文》2014,(10):50-52
多年教学鲁迅的《祝福》这篇小说,讲到祥林嫂,总是为她同情,她那临死之前的悲绝形象深深地印在笔者的脑海里,对她周围的鲁四老爷、祥林嫂、“我”、四婶这几个重点人物痛做批判,深入剖析。但总觉得有不过瘾之处,现在仔细想想,还有一个人不可不做痛批,那就是柳妈。笔者一直没有把柳妈这个人拉出来重点作一番分析,现在觉得柳妈这个人物不做分析不行,虽然她是一个小人物,但她对祥林嫂的死负有不可小觑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祝福>多次描写"祝福"并以"祝福"为题.在探讨其深刻含义问题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认为,"文章以‘祝福'起,‘祝福'终,中间多次写到‘祝福'".很多教辅用书,包括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编写的,也都众口一词:"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  相似文献   

16.
《我的“自白书”》作者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相关资料及档案材料,《我的“自白书”》的本特征及其水平,综合考察可能人员的经历及各种情况,可以断定,《我的“自白书”》第一作为诗人、资深编辑杨本泉,第二作为《在烈火中永生》、《红岩》作罗广斌,而非革命烈士陈然。  相似文献   

17.
《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其通过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描述,对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加以反映,深刻显示出当时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迫害,揭示出封建社会中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鲁迅的《祝福》中,所谓的"祝福"并没有表现出祝福应有的积极性,其所提出的祝福实质上是一种寒冷的"祝福",具有一定的讽刺性。本人在阅读《祝福》的基础上,对《祝福》中寒冷的"祝福"进行分析,揭示出小说的深层思想。  相似文献   

18.
威廉.戈尔丁的《蝇王》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小说,其重要主题之一就是人性本恶。文本主要用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精神分析及其相关理论追寻《蝇王》中的"恶"在人性中显露并占据上风的过程。孩子们在从对"野兽"进行探寻,到涂抹"面具"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人性,从文明走向野蛮,最终丧失"超我"而几乎成为他们寻找的"野兽"——"恶"的象征。  相似文献   

19.
李倩 《语文知识》2014,(6):12-13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老课文,老课文的重读和新教一直是个话题,特别是新教,新在教法、结构、手段方面,固然可喜,但教学内容的调整与确定才是最根本的新教。  相似文献   

20.
在小说《祝福》中,“我”和柳妈都是祥林嫂一生中遇到的重要人物。对祥林嫂的命运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都是善良人,同情祥林嫂;但他们的“善”既有相同点,又有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