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应用DEA方法对“十三五”时期江苏省46所公办本科高校的人文社科科研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总体科研效率水平较高“,规模效率”是影响部分高校无法实现DEA有效的重要作用,人文社科科研效率水平存在校际差异,各层级、各类型高校的人文社科科研效率均衡性还有待提高,部分高校人文社科科研存在严重的投入冗余及不同程度产出不足。需要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创新,建议完善高校内部人文社科研究管理制度、推进高校人文社科科研均衡发展、优化高校人文社科科研投入、推进高校人文社科科研成果产出与转化。  相似文献   

2.
人文社科科研以其开放性、多元化、偏理论化的研究特点与规律,使得科研绩效的水平难以衡量。为此将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视为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系统,通过选择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利用静态DEA模型对人文社科科研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并通过投影分析预测最佳投入规模,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优化人文社科科研管理绩效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业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担负培养农业人才的重大使命。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农业高校在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力量较弱,人文社科发展不够完善。因此,农业高校要努力探索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通过提升学科整体水平、推动学科间相互渗透融合、健全人文社科研究队伍等举措,来提升其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4.
以2004-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教育学类一般项目为例,对其进行投入产出比分析,并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类一般项目科研绩效比作对比,探讨教育部人文社科教育学类研究一般项目的科研绩效。结果发现:教育部人文社科教育学类研究一般项目经济成本整体较高。科研项目管理“严进宽出”,科研经费管理缺乏绩效导向,项目主持人对科研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同等均影响着教育学类研究项目的科研绩效。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三阶段DEA模型,测算了全国132所“双一流”高校2012—2019年人文社会学科的科研效率。研究发现(:1)2012—2019年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效率由0.358上升至0.527(。2)各地区高校人文社科科研效率排序为:中部>东部>西部。不同类型的高校人文社科科研效率排序为:综合类>师范类>财经政法类>理工类>农林类>医药类(。3)控制环境因素影响后,东、中、西部地区综合效率值分别提高了4.9%、4.8%和1.8%,农林类和医药类院校效率均值分别下降了9.3%和15.3%,综合类、师范类、财经政法类和理工类院校效率均值分别上升了9.2%、14.7%、10.1%和2%。其中,世界一流高校和人文社科类院校分别对人力资源和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更加合理。据此,未来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的政策重点,一方面要注重各项投入的合理性,做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另一方面要加强不同类型高校间人文社科类相关学科的深度交流与合作,积极形成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评价是高校对人文社科研究实施目标管理的主要手段,但目前也存在许多难以克服和解决的问题。院系在执行学校人文社科研究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应发挥院系组织规模小、管理纵深短、组织管理灵活等的优势,主动创新,制定本院系的人文社科研究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并与学校有效衔接。这既是实现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活动,也能实现高校、院系、教师三方最大合成效能,从总体上完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提高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管理工作水平和科研实力。  相似文献   

7.
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社科发展普遍较弱。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理工科高校“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人文社科”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从社会文化传承、学生全面成长、教师全面发展、学校知名度提高等方面来看,理工科高校发展人文社科十分必要。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发展,在资源禀赋、规律认知、人才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都面临一些挑战。为了更好地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理工科高校需要有科学长远的规划,从跨学科交叉融合特色发展、拓宽科研经费投入渠道、注重科研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尊重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优化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标准等方面推动人文社科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中存在五大不足。柔性管理能有效弥补这些不足。因此,在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中应建立柔性管理模式。文章最后探讨了高校人文社科科研柔性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选择国家社科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和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三个考察视角,对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力量的分布态势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一流高校的研究实力遥遥领先,北京、上海、湖北和江苏等省市是我国人文社科研究力量最强的地区,老牌高校是我国人文社科研究的主要力量,各层次类型高校之间的差距悬殊。课题和获奖方面的分布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相对于课题分布来说,获奖集中于一流强校和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研究力量分布的不均衡性或许还预示着对课题立项政策进行适当调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WWW.SINOSS.COM),于2003年7月1日正式开通。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是为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服务的专业性门户网站。该网既是高校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数字化研究平台,又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管理提供网络服务;通过整合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力量和资源,使各种数据信息快捷、方便地服务于科研,服务于社会。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涵盖了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机构、专家等各种信息,包含改革开放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所有研究项目及其成果信息,提…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各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经费投入越来越多。但较科研立项工作而言,科研结项的绩效考核尚待加强。按照分类观点,将科研项目的结题绩效分为纵向科技类、纵向人文社科类、横向科技类和横向人文社科类4种类型进行考核。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科学与人文辩证关系观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同时也看到了其负面作用。因此,他们从科学与人文辩证关系上提出“自然科学是关于人的科学”的观点。毛泽东着重强调科技的社会正面功能,指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有力武器。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提出要使科学与教育、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调发展等观点。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并提出建构世界科技伦理体系的主张及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等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包含科学与人文协调发展含义的“科学发展观”及“建构和谐社会”主张。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5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与人文辩证关系观。  相似文献   

13.
科学精神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属性。从人文社会学科发展成人文社会科学有其逻辑的必然,内在动因是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科学精神的成长。现代科学精神促成人文社会学科的科学化,使其具有越来越高的客观性和理性,在方法论上也越来越科学化。在科学精神的推动下,科学存在着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为“一门科学”的逻辑可能。  相似文献   

14.
跨学科、跨领域的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研究正在开放有序的信息结构与复杂巨系的文化书写中重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核心技术体系的裂变与创新,奠定了认知科学的技术理性基础;中国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提供了内容、资源与经验、规律;生态文明的认知科学重构与后经济学的文化重构,正在形成人文社会科学文化创新与文明创造科学融会的核心体系与应用发展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5.
学科建设是关于知识的管理与创新。把知识划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并构建正反两面、六级知识地图,对于科学研究、人文知识传播、学科建设与管理等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社会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综合性课程彰显其独立地位的同时,人们不禁要对课程的文化价值取向进行追问。社会课是一门融自然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贴近人们的生活和经验,因此,呼吁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由"化人"的课程向"人化"的课程转变,开展人文教育,彰显本学科的人文精神,以凸现人的主体精神,是本课程开展的旨归。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灵魂,是推动其不断深化的动力及提高人文社科研究质量的关键。跨学科科研团队可以极大地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科研信息的充分利用、科研人员的优势互补以及科研成果的集成创新。建设跨学科科研团队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进行科研创新。为此,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营造尊重创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要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注意提高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做好学科交叉和团队组成的论证工作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2002年度河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各项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在国际论文覆盖期刊,国内论文覆盖期刊,国内论文高产单位,学术著作、译著、教材分析,科研项目(课题)等方面提供了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19.
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和创新工程。本文结合中国人民大学自然科学素质教育教改项目的研究和实施情况,分析了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类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阐述了自然科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内容和方法,探讨了教学体系、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创新,以及素质教育管理体系的架构和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出现的经济与社会的巨大变化,催生了试图通过理论建构和案例分析来打破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分野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诞生。该领域经历了强纲领、社会建构论、社会学有限主义时期后日渐衰微,但科尔以"实在论的建构主义"为其在理解科学与人文关系上展现了生机,该学说对构建适合于当代的科学传播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