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儿童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最初基本环节.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要求孩子们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按照这一标准,在每节识字课上,孩子们大致要学会10余个新字.  相似文献   

2.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重要教学任务,自主识字更是小学低年段识字追求的目标。近年来国家、省市都收藏了大量的微课资源,笔者根据省市有关的资源,把微课引入到低年级的识字课堂中,通过微课资源总结识字的规律,通过拆分字形微课识字法,形声字归类微课识字法,一字多词微课识字法,字词句搭配微课识字法,这样循序渐进的微课识字方法,让小学低年级学生逐步形成既有趣味性,又能举一反三,达到自主识字的有达到自主识字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1.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识字与阅读的关系。识字是低年级的重点,但不是唯一的重点。阅读教学是识字的基本途径,而识字又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所提供的语文环境,帮助学生掌握课后所要求掌握的生字,完成识字任务,为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认识到阅读能力要从一年级起加以培养,要根据儿童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通过字、词、句和指导朗读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4.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则将大大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一、比较中识字——寓识字于生活情境中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新的《课程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足见识字教学的重要. 一、集中识字.集中识字直接承继蒙学识字教育的经验,旨在通过一、二年级快速大量识字,使学生尽早做到能大量阅读,来解决识汉字和学汉语的矛盾.基本做法是一、二年级的四册教材每册都分作几个部分,在每部分中先归类识字,再读若干篇课文,识字-阅读不断循环编排.在归类识字中,基本字带字是最主要的识字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低年级识字量大,怎样在新教材加大低年级识字任务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掌握识字的方法技能,从而提高识字效果,是存在于教学工作中急需语文教学工作者探索的问题。一、情境激发识字兴趣教学强调理解要联系实际语言环境,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识字教学也要联系语言环境进行,把枯燥无味的学习变成学生乐学的活动。如,在教学第二册《丁丁识字》一课中,  相似文献   

7.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基础,也是重点。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用字,满足其阅读和简单书写的需求。从课标来看,小学生的识字需求量很大,单凭课堂上简单的传授显然是无法达到目标的。如何提高效率,丰富学生的识字量,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苦苦探索的问题,现根据自身的经验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8.
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前提,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面对大量的识字任务,做好课前的学情调查,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选择科学合理的识字方法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目前的识字写字教学缺乏科学性、艺术性,方法单一,质量低下。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要进行随文识字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阅读,这既是学生识字的主阵地,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随文识字教学,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要因"课"制宜,根据目标要求采取集中识字、分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同时,要注意识字与写字教学相结合,既注重趣味性又要注重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低年级的识字与阅读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掌握汉字是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了识字教学的极端重要性,把"识字教学重点放在低年级"作为全面提高识字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宏观调控思路是"小学低段侧重解决识字问题,小学中段侧重解决阅读问题,小学高段侧重解决写作问题"。因此只有识字量大了,才有可能大量阅读;只有阅读量大了,才有可能有高质量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切实抓好识字与写字教学,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的教学中,面对识字课,究竟应该怎么教?是否只要让学生认识几个汉字,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大功告成”了?识字教学的任务有否主次之分?怎样的识字教学才算是比较到位与到味的呢?笔者想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一)《在家里》一课的教学建议浅谈一点粗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识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课程改革更是把低年级识字教学列入重中之重,在语文素养方面提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的要求。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课标要求学生多识字、少写字,并且由原来要认识的350个字的要求提高到了500个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他们及早进入阅读阶段,满足他们阅读的需要,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笔者观摩了许多语文特级教师示范课,他们的课非常精彩。但是,要么是阅读课,要么是习作课。就连全国性、地方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比赛,也很少有上识字、写字课的。为什么呢?因为在阅读、习作课上容易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而在识字、写字课上就不同了。因为识字写字究竟怎么教,有许多问题仍没有弄清楚。至于展示教师课堂教学艺术那就更难说了。因此,很少有人选识字写字课展示自己的教学实力。特级教师、教学能手都在回避的问题.普通老师该怎么办呢?说明识字、写字教学的问题并没有在新课改实验中解决.甚至还没有提到解决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14.
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变革,需要克服对教科书的过分依赖,突破“以阅读教学为中心”的瓶颈。以创新教学内容作为变革的突破口,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创新教学内容要跳出传统的识字、精读、略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课型思维。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综合性可以带动和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内容、目标、能力、特点是阅读系列课和表达系列课关注的四大要素。  相似文献   

15.
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2011年版的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识字是枯燥无味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下面我谈谈自己对识字教学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识字难,教学生识字更难.上公开课的老师都避开不讲,觉得上这样的课单调、乏味.但这样的课非上不可,识字教学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任务,是学生以后继续学习的基础.因此,要想使识字教学吸引人,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开发学生识字的潜能.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1~2年)的教学重点。"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善于总结归纳识字教学的规律,探究识字教学的方式方法,引领学生自主地掌握识字方法,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一、分散与集中相结合集中识字是以汉字结构规律为基础,采用基本字带字的方法教学,让学生集中地大量识字,大量阅读。北京景山学校是忠实的实验者;思霞老师发明的  相似文献   

18.
识字是学生开启语文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识字课相对于阅读课而言,显得枯燥乏味,很多学生不感兴趣,认为汉字难认、难写.如何才能唤起低年级学生对识字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呢?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巧妙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我们首先要做的.  相似文献   

19.
看图读拼音识字是小学语文第一册出现的一种新的课型,安排在拼音教学之后,识字教学之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课型具有双重任务:既要引导学生识字,又要巩固拼音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突出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识字与语言环境相结合。下面以第一册看图读拼音识字第8课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或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多方面对课程“目标与内容”做了建设性安排.“课标”对于“阅读”教学的阶段性安排,既有人本性、科学性等考量,同时也存在含混性、机械性等不足.对待课标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在宏观上尊重课标的基本精神,高度重视课标的原则性;与此同时,在细节上超越课标的不足,教师应充分发挥创造性,灵活使用课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