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学练健身太极拳是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的。到90年代退休后,我又把学习太极拳与群众性的晨练健身运动结合起来,并将她变成自己“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终生相伴的“业余事业”,这就是我老年生活中的“太极梦”:愿太极、健康与同练的健身友常伴。起初只是出于好奇,在1963年跟王锦程工程师学简化太极拳,对太极拳理及其健身作用并不了解,“文革”后就忘光了。1979年后在热心友人的指导下学了一套“四合一”的48式太极拳,大大提高了我学练太极拳的热情,同时对进一步巩固24式太极拳和学习88式太极拳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2.
张君 《武当》2008,(10):18-19
提到太极拳,提剑“劲”,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一句话:“太极用意不用力”。然而,深谐太极拳理的人都知道,这里的“不用力”,并不是否认太极拳中力的存在,而是强调太极拳中所用之“力”并非“拙力”,乃是太极之“劲”。太极拳的核心是技击,而技击的核心是劲力。劲力的运使和发放是技击能否制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在部队工作的太极拳爱好者,1983年开始接触太极拳,真正认真学习是最近几年的事。紧张的军营生活几乎没有拜师学艺的机会,我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跟随“电视”师傅学太极。经过5年多的学习,现在我已经较好地掌握了42式太极拳竞赛  相似文献   

4.
技击术是太极拳的精华,没有技击含义的太极拳就不能称之为“拳”,练太极拳只有体用兼备,才可达到武术之上乘。太极推手是练习太极拳技击的一种基本方法,“沾连黏随”作为太极推手技法特点的表现形式贯穿于太极推手的始终,通过深入分析这一技法来进一步揭示太极推手之精妙。  相似文献   

5.
太极推手本采不是太极拳的打法,是训练拳人太极八法、折、按、采、拢、肘、靠的方法,以求踏上“听劲、化劲.发劲”高层次太极切夫之路。推手爱好者推手玩玩乐乐也是一件趣事,对健康有益。如果想从中学练太极切夫,没有名师指导,推来推去很难提高,关于推手的问题,我谈一些浅显的看法,以求得到拳友的共识。太极推手的“手”大约司分为六种:即拙力手、病手、招手、强手、高手.神明手。拙力手,《打手要言》中日:”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拙力手者并未练习过太极拳,太极理论知之甚少,初涉武术喜爱推手。不知关…  相似文献   

6.
太极长拳考     
吴伟 《武当》2023,(1):42-43
<正>在《太极拳释名》中有一句话——“长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近百年来,人们对这句话很困惑——“长拳”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杨澄甫在1934年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中说道:“太极拳之顺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那么,“长拳”是一种秘传的架子?还是形容太极拳套路很长?“涛涛不绝”是指练拳的时候要如同水中波浪起伏不断?太极长拳与太极拳有什么关系呢?在解答这些疑问之前,我们先看下面二个拳谱中的描述:  相似文献   

7.
法国当地时间2018年1月24日晚上7点30分,康伟老师在法国诺曼底勒阿弗尔大学结束了第一次太极文化交流活动,当地勒福莱太极拳俱乐部总教练勒福莱先生兴奋地说:“你讲的太极我听懂了,以前我只知道要慢练,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练,明天我还来,向你学习推手。”  相似文献   

8.
在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日渐突出的今天,劲、力仍是太极拳的核心,劲、力的运使和发放是技击中能否制胜的关键。理清“劲”与“力”的异同是合理和熟练运用太极劲力的关键,同时也是太极拳练习者习练水平的标志。文章对太极“劲”与“力”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太极“劲”与“力”的区别和联系,并进一步总结了“劲”的特征,希望能为太极拳练习者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晏骏 《武当》2015,(3):17-18
太极拳的进阶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次应着重于培养习练太极拳的感觉,也称为"太极外感";第二层次应着重对拳理拳论的研读与分析,从而理论指导动作,也称为"太极内感"。"太极外感"与"太极内感"统称为"太极之感"。想要在太极拳家眼中打出一套他们所肯定的、真实的太极拳,这就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去分析解决练拳中的实际问题。太极外感:根据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对太极拳动作外形架构的整体外在感受,我们就称为"太极外感"。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中最重要的两  相似文献   

10.
传统太极拳,有六十几势、八十几势,还有一百零几势的。名为太极拳的一套拳,仅有十几个拳,两种钩型,掌多达几十种。几代拳人,多在掌与掌中间下功夫,在拳与拳中间变换、漫游。初练拳的人,用现代语讲,一时找不到太极拳的感觉,就是练拳多年的人,也难以找到太极拳的奇妙之处。为什么?皆因没练“太极脚”” “太极脚”说并不耳生,拳论上早有定论。 太极拳的功夫从浅到深,“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但脚下的功夫是筑基功,不能忽视。练过多年拳的人,不能与  相似文献   

11.
<正>“静慧太极桩功”是我根据太极拳基础理论与五十余年的太极拳实践体验,结合传统站桩功的具体方法研发而成。旨在指导初学者在静止状态中体验太极拳的运动原理和特点,了解太极拳与众不同的运动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太极拳的发展形式可说是越来越喜人,各种以太极拳为主题的大型交流、比赛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这让作为太极门人的笔者甚感欣慰。但随着我不断地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这些活动,我对于一种不良现象产生了担忧,那就是本应是专门体现太极拳精髓所在的推手比赛却越来越多地出现了“顶牛”“力量为上”等现象,毫无“引进落空”的技术和“灵活多变”的战术可言。据笔者的自身体会而言,太极推手是太极  相似文献   

13.
运动即变化,太极即变化。太极拳即变化之拳。太极拳运动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中演练出来。太极拳以拳为形式,其目的在于要达到“太极”状态。拳是小“道”,“太极”是大“道”,习拳明理,以小“道”通大“道”,是太极拳最重要的意义。变化即是太极、太极拳最根本的意义。误解了太极拳“变化”的真意,只会将太极拳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14.
我打太极拳多年,在我们太极拳辅导站的拳友中。时常听说有人习练太极拳后膝关节疼痛。找大夫求方,大夫说:“这是‘太极腿’,是打拳方法不当出现的特有现象。”这之后,有人因为腿疼而改练其他体育项目了。  相似文献   

15.
在今年第十二期《中华武术》杂志上惊异地看到一个新名词太极操,哇,好新颖好醒神!多年来,人们一提及太极操肯定是贬意:都把太极拳打成太极操啦!今天终于有崔仲三老师等敢为天下先,在世间给了太极操一席之地,给了太极操一个名份,这不能不说是一次伟大的创举。我是高兴的,打太极操的人也一定是高兴的。  相似文献   

16.
吴成德 《精武》2009,(4):45-46
我与李品银相识愈半个世纪,这么多年来.我们都保持书信或电话联系。正如他所说:“咱们是几十年的老兄弟了,情如手足。”我们心心相印,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爱好:热爱太极拳。他的拳剑出神入化,堪称太极大师中的佼佼者,使人十分佩服。  相似文献   

17.
十年前,一位名叫“柯瑞丝·艾柯特”的美国国际贸易女专家,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离开家人和朋友,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寻找真正的功夫,开始学习陈式太极拳,她还特意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金太阳”。 历经十个春秋的磨砺,这把太极“利剑”出鞘了,“金太阳”已成为陈式太极拳第二十代女传人,海内外国家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了这位“洋弟子”学习中国太极  相似文献   

18.
张升 《武当》2014,(9):20-20
“太极”这个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传》。《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时,天地混沌,阴阳未分,称作“太极”,万物由此而生;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两仪”(即“阴阳”)生矣。此处提出了一个“一”分为“二”的宇宙创成说,“太极”即“一”,分出天地“阴阳”为“二”。老子在《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太极拳论》的篇题、注标、段章进行校注,并对其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太极拳论》所阐述的理论对太极拳运动确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太极拳论》并不是一篇专门针对太极拳的解释,而是用太极阴阳学说对广泛意义上拳术进行论述的著作。《太极拳论》是太极"拳论",而不是太极拳"论"。  相似文献   

20.
刘力 《武当》2003,(11):22-23
《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元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易经·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宇宙观来分析,即是说:天地宇宙原为混沌一气的“无极”状态,发展为后来阴阳分离(上天下地)的“两仪”状态。进而又孕育出以人为代表的千万事物即大千世界。在这个生化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