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唐诗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两大审美特征:其一是诗中有画,其二是以禅入诗。其中,"诗中有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审美特征,"以禅入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金代建朝初期的文人多为辽宋旧人,他们多有思乡之情,异域之感。北方山水被纳入到这些诗人的审美视野中,同时诗中又有对其江南故国的追忆,南北风光的审美描写融合在一起,这是山水诗史上之得注意的现象。诗人由于对故国的怀念,也有一些借吟咏山水,抒发自己的隐逸之志的诗作。  相似文献   

3.
文人与山水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世界其他国度难以与之媲美,而且我国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尤其是学者文人、诗人画家都对山水自然有着一份特别深厚的情感。与古代西方相比,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与山水自然建立了亲和协调的审美关系,并赋予自然审美以丰富的内涵。孔子从自己所奉行的仁学立场出发,提出“乐山”“乐水”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他以水的奔腾不息比喻君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景物的四时推移,如何激活并引发诗人审美情感变易的现象,作一个审美心理学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山水自然,诗人悲遇的寄托之所。中国古代很多诗人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寄情自然山水,以山水为诗,以自然物象抒情,赋予了山水自然丰厚的人文色彩。山水自然以其特有的丽质影响着诗人的生活、意志,化解着诗人心中的悲苦。所以山水自然在古人的诗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景物的四时推移,如何激活并引发诗人审美情感变易的现象,作一个审美心理学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但是,古代山林隐逸之士往往能写出优美的诗篇。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总是性爱于山水,不安于庙堂。王维诗中的“空”,不因富于自然美,还有多少艺术的魅力?唐代诗人郑綮说:“诗思在溺桥风雪中驴子背上”(孙光宪《北梦锁言》);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云:“挥笔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剑南诗稿·偶读旧稿有感》)自然山水作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仿佛是诗歌创作的催化剂,是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审美之源。  相似文献   

8.
成曙霞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1):54-56,63
以菊花为吟咏对象的咏菊诗是咏物诗中别具审美价值的一类诗歌.但纵观历代咏菊诗人的创作,起初文人看重的是菊花的药用价值,随后才发现菊花独特的审美价值.古代咏菊诗主要是通过以菊比德、以菊抒情两方面体现出它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送别诗是人与人在离别时所抒发的情感。盛唐诗人发展了六朝以来融情入景的诗歌传统,在抒发离别情感时,融入大量山水自然风景和风俗人情,即渲染了离别之情的表现力度,又展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山水送别诗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0.
诗化的山水精神是我国艺术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诗人画家在创造和美化自然景观的同时,用诗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再现艺术创作的审美趣味.在这个广阔的艺术视角中又创造了山水题画诗的审美形式,文人画家一方面收拾河山,整治林泉,追寻文人气息浓厚的画面意境,另一方面通过诗画合璧的艺术手段,改良表现山水精神的博大幽深,在文和艺的载体高度上把握民族艺术的实质,反映出中国文人画家在追求林泉之美精神状态下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1.
秦嘉是东汉文人五言诗创作的代表性诗人,其《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其妻徐淑《答秦嘉诗》以真情叙本事,深婉细腻,彰显才情,在女性诗人群体中有其历史地位。秦嘉、徐淑开启了中国古代赠答诗的先河,是建安时期乃至后世赠答诗繁衍兴盛之滥觞,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2.
"酒"是我国古代诗人特别喜爱、钟情的一个传统的审美意象,我国古代的"酒诗"以其特有的风貌影响着后世的诗词创作。尤其到了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又赋予"酒"意象丰富的审美内涵,从而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酒诗词"的骨力和风韵,使之在我国古代诗坛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  相似文献   

13.
黄仲则是清代毗陵诗派的核心人物,一生游历颇广,与山水结缘,纪游山水诗是其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黄仲则游历及描摹的对象来看,主要有江浙山水、荆湘山水、安徽山水及北国山水。在江浙山水中,仲则对杭州西湖情有独钟。荆湘纪游山水诗是仲则湖南之行沿途所作诗歌,主要包括江西、湖南、湖北三省。皖游山水诗中,主要由太白遗迹组诗、名山组诗以及记录诗人游历所及的皖地各处风光的诗篇组成。北国山水诗则围绕着齐鲁、京师、晋陕山水风物展开。黄仲则纪游山水诗风格多样,早年山水诗奔放恣肆,才气横溢,诗风近李白;北国山水诗慷慨苍凉,有幽燕气;其最大特点是重情,主观感情色彩较重;但其中也不乏纯粹的审美之作。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峡素以山峰峻拔、水流湍急、江美山奇驰名于世。瞿塘峡更以其雄伟壮丽为三峡冠,有“夔(?)天下雄”的美称。清人张问陶在其绝句《瞿塘峡》(?)赞颂它美如“图画”,即使用“刀管玲珑”之笔,(?)“难写瞿塘两岸山”。由此可见瞿塘之雄奇。然而,乐山乐水者代不乏人,唱三峡之歌,咏瞿塘之诗,仍不绝于耳,古今诗人各有千秋,别具风采。台湾诗人刘菲的《过瞿塘峡》便是其中一首颇有新意的山水之作。 这首诗采用了虚写的手法。所谓虚写,即不正面描写山水,主要以写诗人的心情,感受、神思来展现山水之貌,实写其情,虚写其景,情中见景。诗一开头便以“进入瞿塘峡”时心情的变化来写“瞿塘”景色。诗人乘轮船进入瞿塘峡时,扑面而来的是雄伟的  相似文献   

15.
2019年提出的《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需要聚焦诗人行迹图和诗路明珠链,“元末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刘基在浙江各地游居期间创作了大量山水题材诗歌,其足迹与山水诗路建设规划路线高度吻合,其游踪诗则是诗路上不可忽视的文化资源。刘基的游踪诗继承了谢灵运确立的山水文学审美范式,发展了唐代的地方性唱和诗精神。其诗作与交游经历为诗路文化基因的解码提供了丰厚的底本,提升了浙江山水诗路的艺术境界,为后人营造了一个深邃辽远的审美与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中唐以前,山水往往是古代文人失意心灵的避难所,诗人笔下的山水是诗人所处现实的对立面,诗人能与其和谐对话。但中唐以后,诗人对山水的情感体验模式发生了变化,山水不再是诗人心灵倾诉的对象,而是成了现实的折射和再版,他们由决意走向山水变为徘徊山水,诗人与自然的对话由以前的畅快而变为惆怅。这种变化的产生既与诗人的个性有关,也与诗人所处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茶诗在唐代开始兴起,诗人以茶雅志,表现超尘绝俗的隐逸情怀;以茶悟道,追求"全性保真"之"道";以茶合德,营构清雅、简淡、高远的诗境。唐代茶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生命情调和审美情趣,反映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之美、生命之乐,传达出中国文人清高而又自适的人格气质,并昭示了古代文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哲学思想,对于民族精神的塑造、社会的谐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隐逸文化与中国山水田园诗的生发勃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水田园诗是中国传统诗歌创作中的一种重要诗体,它的生发和勃兴,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隐逸文化的生发与勃兴。正是由于古代文人士大夫在追求人格精神的独立与自由的过程中,才藉归隐或羡隐,为诗歌的文艺审美实践创设了一个向山水田园化方向发展的时代氛围。  相似文献   

19.
中唐以前,山水往往是古代文人失意心灵的避难所,诗人笔下的山水是诗人所处现实的对立面,诗人能与其和谐对话。但中唐以后,诗人对山水的情感体验模式发生了变化,山水不再是诗人心灵倾诉的对象,而是成了现实的折射和再版,他们由决意走向山水变为徘徊山水,诗人与自然的对话由以前的畅快而变为惆怅。这种变化的产生既与诗人的个性有关,也与诗人所处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诗人(文人)以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塑造出新的山水.正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因为历代文人的不断投入,才使得山水有了灵性,使美的自然更美,并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审美经验,让人领悟到了独特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