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创新扩散系统要素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集群企业为研究对象,明晰了产业集群创新扩散系统要素、创新性资源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三者间的关系,构建出基于创新扩散的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概念模型,分析了创新扩散系统各要素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文章研究了基于产业集群的义乌企业创新能力发展,指出产业集群具有企业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学习和扩散的内在机制、文化基础(竞争与协作)、网络组织架构。  相似文献   

3.
集群经济与知识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在21世纪之际,其生存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通过有效的知识创新来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育其竞争优势,而集群有利于提高区域内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本文分析了集群对知识创新的促进作用,对如何发展我国集群经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集群企业创新动力的开发是推动创新成功的关键.从知识合作剩余概念的界定入手,分析了集群企业创新优势的源泉,并在剖析集群企业知识合作剩余产生来源和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知识合作剩余的集群企业创新动力模型.为引导集群企业创新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内知识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正锋  叶金福 《情报科学》2006,24(9):1301-1305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知识创新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而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本文在分析知识创新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利用GEM的知识创新系统模型对集群内知识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对政府需要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企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网络和创新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企业集群是一个区域经济和企业创造优势和保持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很多的企业集群却面临着创新不足导致企业集群衰弱的问题。在此,从创新理论出发,结合典型企业集群的实际案例分析,说明龙头企业网络有利于知识的创造、扩散和应用,从而促进了企业集群中的创新。基于本文提出的理论,最后为中国企业集群的发展提出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系统的复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不仅在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更在于技术创新的广泛扩散.在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系统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论证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系统是一类典型的复杂系统,并从复杂性的前提、诱因、动力、根源和宏观表现等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机理,阐明了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研究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问题的学术前景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企业集群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企业集群创新理论,选择长三角不同地区的三个不同发展模式的企业集群,收集了262个样本数据,以AMOS4.0和SPSS11.5软件包对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可能影响集群创新行为的6个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能力、沟通、技术能力和组织管理因素对企业集群创新行为有显著影响;资源和相互信任因素对企业集群创新行为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对指导我国企业集群创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演化博弈的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旻 《科技管理研究》2012,(15):209-212,250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区域优势的经济聚集体,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创新能力则是产业集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产业集群创新中普遍存在创新资源不足的问题,而通过合作,集群企业可以利用地理上接近的优势,共享资源,取得共赢。考虑创新提出方和合作方地位平等的情况,建立基于演化博弈的产业集群合作创新复制动态模型,对演化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促进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立足于集群内的微观企业个体,从企业的异质性出发,探讨了集群氛围环境这一产业集群的重要特征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认为集群氛围环境是通过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而作用于企业的创新绩效。基于江苏省若干产业集群内企业的284份调查问卷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集群氛围环境通过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倒U型影响而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倒U型影响。还探讨了集群形成时间的差异对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随着集群形成的时间可能表现出来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1.
优化创新学习网络对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式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剖析集群学习机制形成机理的基础上,以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实证研究装备制造业集群式创新的学习网络及优化路径。研究表明:知识技术的外部学习引进和内部学习再创新是装备制造业集群式创新学习机制形成的主要途径,创新的关键在于显性知识技术的高效转移与隐性知识技术的学习转化;徐工集团是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式创新学习网络的主要引领者,但其自主创新及引领带动能力亟待提升;网络中间层次的企业发展较快,但企业规模实力偏弱制约了其在网络中的创新骨干和传导带动作用。据此提出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和骨干企业的中坚传导作用,加强同集群外部先进科技企业的学习合作,借助互联网放大集群式创新核心优势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新年 《软科学》2008,22(1):109-112
在分析总结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演化和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集群创新的三个路径:集群结构创新、集群技术创新和集群理念创新;并由此提出了由政策规划、政策制度、政策激励、政策协调和政策倡导构成的"五轮驱动"政策创新模型;从政府公共政策角度出发,提出并分析了馈式动态循环的政策设计流程。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一组以集群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面向集群创新的政策创新与应对。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产业群的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伟  黄鲁成 《科研管理》2002,23(4):30-34
技术创新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技术创新是我国企业在新经济时代面临的现实选择,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拥有不同的优势。现有的技术创新研究基本上是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分裂开来,单纯从市场或市场组织方面孤立地研究某一种类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情况;而在有关的产业群研究中,又都是从区域经济的角度,从小企业群集的角度来分析,而很少考虑从技术创新的角度,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协同竞合角度来分析,本拟就国内相关研究进展综述,从而给基于产业群的技术创新研究提供立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特征—内涵—维度—指标的逻辑思路,在突出生物医药产业对集群环境的依赖性和政府政策导向的依赖性两大特征基础上,对其内涵深入挖掘,进而从宏观国家层、中观区域层及产业层和微观企业层这一全景视角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将产业创新能力划分为企业层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层网络创新能力、区域层集群创新能力和国家层政策创新能力4个维度,通过每个维度的内在表现和外在表现选取指标,构建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试论集群式创新的风险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群式创新是中小企业集群实现技术升级和竞争力提升的可能路径.但是,现有研究忽视了集群式创新隐藏着由其固有特征所内生的创新风险这一事实.在考察集群式创新四大特征的基础上,发现集群式创新隐藏着三种创新风险.适用性和针对性强的集群式创新风险控制机制及策略是控制和规避创新风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合作创新的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作创新把竞争从单个企业之间提升到更大的群体之间,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推动企业技术的联合开发,增加合作双方的经济收益,改善企业集群的创新环境。研究表明,合作创新是集群企业良性发展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7.
构建创新体系是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科学研究是构建创新体系的纽带和桥梁,高等党校要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有机地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完成高等学校在构建,新体系中所肩负的重要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创新过程技术间断性,把技术创新失败分为工艺创新问题、结构创新问题和核心技术创新问题,利用来自国内362个企业的样本分析工艺创新间断、结构创新间断和核心技术创新间断对创新失败的影响。结果表明,工艺创新间断、结构创新间断和核心技术创新间断对创新失败有显著影响,它们是造成技术创新失败的主要因素;在影响程度上,三类技术间断对创新失败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面向自主发展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产业层面上的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的、系统化的、集成的支撑体系,该平台能够为某一产业以及相关的产业群或区域化的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有效、高质、公平的服务。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构建平台的重要意义。从战略的角度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总体框架以及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